不管媳婦長的是個什麼樣,今年年底終於首開先例要會一會公婆。NCC及部分縣市政府正在審查明年實施的有線電視「分級付費」方案,官方說政策沒有強制性,業者口徑一致放話警告惡性競爭。可以確定,這將是一場既治不了標、也碰不到本,只剩下公婆各自堅持的爭議擾擾。距離產業公平秩序的建立、頻道各自品格的定性與消費者自主意志的貫徹,都是遙遙又茫茫。
把原來平均500元一包,拆成價格不同的小包,至少有一包低於400元,就自鳴得意的算是改革?為什麼甲要跟乙、戊打成一包?為什麼A跟C、J、Z要包在一起?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舊酒,不是嗎?為什麼消費者還是要被越俎代庖的「新統包」綁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是消費者只想看10個頻道,這10個頻道又分布在3個不同的「包」,不是逼迫消費者付比現在更高的價錢訂其他6、70個不想看的頻道?這算哪門子鼓勵業者自主提案的政策?根本是官民一體剝削消費者的自由選擇。
都已經是OTT產銷製一體主導的雙向互動時代,還悶頭埋在要被淘汰的類比舊巢穴裡班門弄斧,就只想從消費者身上榨乾最後一滴,壟斷利潤。
都在抨擊台灣頻道缺乏國際觀,那就拿最有國際觀的CNN來看。國際資訊的部署採製、通訊傳輸與人員素質,就是貴。馬要肥就得草夠足,花不了大把銀子絕無可能產製深度專業的國際訊息,培養不出深入淺出解說能力的駐外人手。所以CNN在有線系統台定價每月13美元,貴,但敢於反映頻道的產製成本、深度內容、專業品質與有線系統台負擔的設備操作費用。
要便宜,走網路。CNN在網路OTT平台推出CNN Go,加選訂價只要3~5美元。另再推出分別收費的專業內容CNN POLITICS與CNN MONEY。透過不同平台創造價差,在不同價差的平台推出差異化內容,製作符合使用者個人需求的多樣化收費項目,由使用者自己決定要選擇什麼平台、需要哪些內容、願意付出多少費用。「數位內容分眾貨幣化」同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法國財經時報》「活過來」的戰略規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吃過豬肉至少看過豬走路,但阿Q官員和蛋頭學者對跨平台匯流政策裝聾作啞,網路多向串流體制矇瞎打混,消費者怎能有豬肉吃?(本文轉載自2017年12月12日《中國時報》)
好文推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