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周之後,聯合國今年在德班(Durban)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談判似乎已奏起悲歌,關鍵碳排締約方的立場嚴重迥異,南北國家間的合作意願明顯偏低。甚至還有國家(例如:加拿大)揚言可能將退出管制國際社會溫室氣體的重要規範:《京都議定書》!
以現實主義思考觀之,這些國家舉措其實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某程度上反而顯得務實與機敏。與其重要的碳排締約國家都佯裝積極地談判,蒙騙世人。倒不如多幾個像加拿大這樣的「坦率」國家,盡早把自身立場表明清楚,不要繼續浪費時間。
從峇里島、波茲南、哥本哈根、坎昆,到今年的德班;過去幾年的氣候談判顯已證實,儘管國際氣候治理不是毫無進展,但將之批判為減緩氣候變遷的虛幻承諾並不過當。事實上,從「氣候政治」和「經濟掛帥」這兩條脈絡來看,北方國家還有新興發展中經濟體(例如:中國、印度、巴西等),絕對是只向錢看,醉心發展。除非減量溫室氣體能為其帶來經濟成長上的國家利益,否則鮮有主權國家會採取純粹友善環境的政策或實質作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京都議定書》第2條1項雖然提及「永續發展」,但在國家利益的角力下,此項規定較為正確的解讀應是:永續只是形容詞,可以省略。發展才是硬道理,各國必執行之。這是「不方便說的秘密」,政策決定者早已心知肚明,但多數世人似乎還被蒙在鼓裡。
因此,筆者認為,加拿大並不會真正撤簽。因為就《京都議定書》第26條2項的規定觀之,現在退出議定書對加拿大毫無實益可言;即無利可途,自不予為之。該國此舉真正的用意是引起國際視聽關注,藉此取得接下來一週更為關鍵氣候談判議程上的話語權及議價籌碼。
從2005年至今,氣候談判始終圍繞在如何設計2012年之後「後京都時期」(post Kyoto period)的減碳新方略;過程中充滿喋喋不休地爭吵,但具有拘束力的國際法律規範付之闕如。更令人感慨的是,《京都議定書》效期屆至前最後一次的德班氣候談判,不僅變成各國利益的博弈場,甚至商業化地賣起周邊產品,所有世足賽期間能看得到的商品,幾乎也都可以在今年會場上找到。經濟、市場、利益當真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相較之下,真正該投注努力的暖化議題,像是農牧工業化過度、糧食危機、氣候難民、以及生物多樣性銳減,反而不曾得到應有的重視。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