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三年,我才知道台灣有這麼多人是「獲利模式」高手,而且不僅在一般商界,他們隱身各行各業。不少立委、地方首長競選開銷高達上億,縱使4年任期內不吃不喝,也存不回1/10,但卻還有許多人前仆後繼參選。難不成真有滿腔熱血要為大家服務嗎?
沒想到有位在政界服務多年的朋友,告訴了我某些立委的「獲利模式」:他們可以透過協會、基金會等拿到很多錢。但為什麼能拿到錢呢?舉例來說,當歐美出現新的金融科技,創業者若將它引入台灣,就能帶來金融界的創新,但相對也會顛覆既有體系。於是,某些金融業者會透過門路「運作」一些立委,在議場替他們代言,向行政機關發聲,和創業群體抗衡,好阻擋創新合法化的進程。而那些協會、基金會等就是擔任這樣的「門路」,他們收錢,然後另立名目輸送給立委,或直接為立委養人、採購、提供服務。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還說:「民代要做得長久,都是這樣經營的;政界業內人士不會去說怎樣是對,怎樣是錯,通常只會討論哪些人精明靈巧,哪些人手段拙劣。這套玩不漂亮的人,還被笑話呢!」
其實這樣的現象不僅存在政治界,近年愈來愈常看到各領域的從業者,把他們的「專業身分」套入某種「獲利模式」中。
舉例來說,媒體生存困難已非一、兩天的事,所以常有媒體創造新的「獲利模式」,就是拿長久積累的公信力販售變現,也因此新聞廣告化的「獲利模式」隨處可見。甚至部份媒體檯面上做施政滿意度調查,其實私下卻收錢買名次、買支持度;當企業或政府桶了簍子,還可透過買廣告的方式讓媒體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相對的若沒納貢的媒體,「無冕王」們就可能照三餐抨擊撻伐。
此外,金融業也有不少理財專員,聲稱能把具獲利潛力的金融商品推薦給顧客,但業內人士也不諱言,真正的獲利模式其實是手續費,因此他們傾向頻繁建議投資人進出市場,當然,哪個商品能讓銀行獲利更高,就會要求理專推薦。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這股風潮甚至往醫療領域吹,像是有些美容診所會刻意強調哪些容貌不符合主流審美觀,以便多拉些生意;有些健檢診所會用不明確、誇大的資訊,引導客戶掏錢做昂貴(但不見得必要)的體檢;有些牙醫診所則擅於提升「單客消費額」,在診療判斷的灰色地帶,有意圖的讓病患植牙、矯正等做些需花大錢的項目。過去這些行為可能會被指為貪汙、有損專業倫理,但現今在「獲利模式」的包裝下不但顯得正常、合理,甚至還挺潮的。
其實我無意加以責難,許多人心裡也很無奈,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就沒錢選舉、公司營收就會下降、股東也會不開心,無論如何,賺錢少了總是損失,誰都想讓生活過好一點。事實上在這篇文章中,我想稱讚那些沒把「獲利模式」學好的傻瓜們,像是我的牙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小我的牙齒易蛀,8、9年前常常刷牙出血,牙根痠痛。因為林醫師的診所距離我當時的公司近,所以在同事推薦下去看了第一次。那次看牙經驗太令我意外,因為林醫師初診後告訴我:「雖然你頻繁刷牙,但沒用牙線,所以齒縫間蛀牙嚴重,加上刷牙方式錯誤造成牙齦發炎,若變成牙周病就嚴重了。」
於是林醫師請助手教我牙刷、牙線的正確使用方法,像教幼兒園小朋友般一步一步示範解說,整整花了40分鐘。果然,兩星期後困擾數年的症狀改善消失了。此外,我有幾顆牙齒蛀得很深,但兩個月內林醫師僅用補牙方式幫我留住這幾顆真牙。後來讀了些資料,我才明白如果她那時讓我植牙、做牙冠,可是能從我這裡賺到不少錢,尤其當時若她沒有為我做那無償的衛生教育,日後我罹患牙周病的醫療費用將更為龐大。
迄今,我幾乎沒有牙齒方面的困擾,每年固定洗牙及檢查,不再發現什麼嚴重的問題。我真的是無法為林醫師帶來豐厚收入的差勁顧客;或者也可以說,林醫師真不懂得「獲利模式」呀!
近年有一種風氣日漸成為主流:完全以營利能力衡量事業是否成功,只以財富收入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尊敬、效法、贊許。每個專業人士的確都該得到合理的報償,每件對人有益的事業皆需永續經營,更需要財務營利作為發展引擎。但若在「獲利模式」下一切毫無底限的標價出售,各種專業的地位與價值都將崩壞。而這樣的例子我卻愈來愈常聽到,且身旁也愈來愈多人不把它當做一回事。
好在,這世界上還是有些沒學透「獲利模式」的傻瓜。他們不把收益看成執業的最終目標,堅守專業原則。他們的資產、獲利可能無法驚豔亮眼,但他們卻是這個社會最值得珍視的資產。
好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