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國病人」醫千字文嘆:希望將來我病痛時健保還在

▲▼掛號。(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看病掛號示意圖。(圖/ETtoday資料照)

文/陳克華

不知從何時起,我一眼便能認出誰是從美國回來看病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是他們臉上掩不住的悽悽惶惶的神色。

女的通常較台灣人看上去顯老,常脂粉不施,頭髮帶凌亂,衣著樸素(或者說隨意一點),不那麼刻意打扮。但骨架粗大些,是橘逾淮為枳?水土不同有影響?

男的則較同年齡的台灣男性身材壯碩些,精神翼翼些,表情活潑些。

但共通點是焦慮指數破表。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像幾百年沒看過病似的⋯⋯」我不免心裏犯滴咕。

點開病人的電子病歷查看,通常距離上一次門診都一年以上了,再一看,乖乖,這禮拜一天看三四個門診,一個禮拜看八科,除了拿藥,照x光,還抽了一大堆血。

反正健保通通買單。

只是病人口氣裡有種不自覺的急迫,一般而言,三言兩語就想知道結論:「醫生我到底是有什麼病?」有時我被激怒了:「我又不是神仙,起碼也要等檢查的結果報告出來吧⋯⋯」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常是這個時候,病人的「美國」身份才會顕露出來。

▲全民健保讓醫療變得更普及,但也引發一些醫療濫用疑慮。(圖/ETtoday資料照)

「這個檢查做的人很多,要三個星期後才排得到⋯⋯」我說。

病人面有難色:「我明天就走了⋯⋯」

「住美國?」

病人點點頭。

「難道美國沒有醫生嗎?」我沒有好氣。

「你不知道美國看病有多難?!有多麻煩⋯⋯」

我當然知道。

而且也還不只美國。

其他國家不說,幾個號稱公醫制度發達的地區或國家,看病也遠不及台灣便利,俗又大碗。加拿大醫生牙痛先開止痛藥,通常也不能一時間處理,開白內障還好,但也有時一排幾個月,還有時被醫生「拉」到他的私人診所,改自費開。香港朋友攝護腺肥大解不出尿,幾次進出醫院急診,結果只是為他掛上尿袋,由於他的工作是演員,還好幾次帶著尿袋上舞台。最後他終於忍不住找私人醫院醫生開刀切除,也還是自費好幾萬港幣。而新加坡這叢爾之地富庶之城,也給人醫學中心強,地區診所不怎麼樣的印象。

▲美國病人回台看病,一週要看8個診。(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健保可真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好用呵⋯⋯」我私下感嘆,一切可歸功於一個一味討好民眾的政府端出的政策,而可以不惜把醫護人員當作可任意壓搾使喚的勞工Y環,賤價勞力⋯⋯⋯

而民眾會因此心存感激嗎?健保費一說要漲立刻陳情抗議,看病不爽動輒告上法院,急診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一個立意良好的健保,在許多醫護人員的眼中,郤只處處看見人性的貪婪自私,不知珍惜,身在福中卻毫無自尊自重⋯⋯

總之健保之後,醫病關係只見惡化,人與人互信完全破產。醫護這行業由一個高尚助人的良心志業,淪為處處盯著數字看的「數豆者」(bean counter) 的行當⋯⋯⋯

「我退休後就要搬回台灣了⋯⋯」有美國病人說。

在把青春、事業、才華、成就,甚至珍貴的家人「貢獻」給美國之後,帶著一身病痛的身體回到台灣。

我猜,台灣若是少了健保制度,航空業應該會蕭條許多,國際機埸也會門庭寥落些?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

人生的命運往往並不操控在自己手上。

幾許躊躇,多少無奈—-誰能料到「美國夢」的背後,是必須遠渡重洋回來看病?

而身為健保國家機器的一顆小螺絲,我只希望將來輪到我「一身病痛」的時候,健保還在⋯⋯⋯⋯

●陳克華為台北榮總眼科部主治醫師,兼具詩人、作家、畫家、攝影師身份,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