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修/靜宜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川普上台後,對於處理美中貿易不平衡與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措施,展現出不再姑息的態度。為解決美中間的貿易衝突,2018年5月3日和4日美中在北京舉行首輪貿易談判。此後一直到2019年5月10日,美中總共舉行11輪貿易談判。歷次談判的議題涵蓋:削減貿易逆差,增加對美採購;停止產業補貼;加強智財保護;禁止強制技術轉移;市場准入;農業及非關稅壁壘;人民幣匯率;網路盜竊;協議執行機制與相互解除關稅的方式;開放資訊服務市場以及跨境數據流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眾所周知,第美中貿易以破局收場,美國5月10日宣布正式調高對陸2000億美元商品的徵懲罰性關稅至25%。彭博資訊報導,美方同日告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國有三到四周時間與美方達成協議,否則美國將對另外325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課徵25%的關稅。大陸國務院13日也正式反擊,宣布自6月1日起,對已加徵關稅的600億美元美國商品再加徵最高25%關稅。
美中貿易戰有無可能全面開打,要看雙方能否在後續談判達成協議。分析導致美中貿易談判破局的原因包括:
(一)美國要求中國增加對美採購。在第八輪貿易談判前,美國CNBC報導,川普希望中國增加購買美國商品,將原來於六年內採購一點二兆美元的提議,增加一倍或兩倍。然而中國承諾對美採購農工並非毫無限制。如美國貿易代表署首席農業談判代表陶德4月11日在一場產業會議上說,中國不願擴大開放玉米、稻米及小麥市場,無法允許這些商品更自由的進口,成為貿易磋商的膠著點之一。
(二)保護智慧財產和禁止強迫技術轉移。美中在結構性改革議題上一直有爭議,特別是產業補貼、竊取智慧財產和強迫技術轉移、以及落實機制。情況顯示,美中在保護知識產權議題的立場比禁止強迫技術轉移更接近;在第七輪談判中,雙方對於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共識較之前提高。北京當局相信此舉對中國企業有利,願意設立法落實智財權保護,並強化對商標及專利的保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禁止強制技術移轉則是美方對大陸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懲罰性關稅的重要法律原因。在第七輪談判時,中國對禁止強迫性技術轉移做出承諾,而且人大於3月15日通過的「外人投資法」修正案也禁止「強迫性」科技轉移,然而立法可能不符美國的標準。就在美國準備迎接劉鶴前來華府進行第十一輪談判前,5月3日北京傳來修改後的貿易協議草案,在七章協議草案中逐章刪去有關修改法律以化解貿易衝突的承諾。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 Lighthizer)認為,中國修改法律,是驗證中方確實落實貿易協議不可或缺的要素。
(三)市場開放。中國的「外商投資法」於2019年3月1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並從2020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外資法標榜對外商更加開放,但仍有48個經濟領域列入負面清單,如新聞媒體和電視廣播、義務教育與宗教教育、互聯網出版與公眾信息發佈服務完全禁止,水上、航空運輸需由中方控股,醫療機構限於合資合作等。而且由於這是基礎性、原則性的法律,對條款的解讀和操作可能存在爭議。此外還有外企在中國的子公司必須向中國政府報告經營運作之細節的要求,都讓外商心生疑慮。
(四)結束產業補貼與落實執行機制。在第六輪談判時,中國承諾所有補貼計畫將遵守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範,但美國表示懷疑。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3月29日公布「2019年各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提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至今仍未提交有關政府對產業補貼的完整紀錄,直到2016年才第一次向WTO提供一些中國下級政府的補貼情況。由於中國一直未履行義務報告國家補貼,美國依舊不信任中國的承諾。
癥結顯示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就是確保中國履行承諾,為了落實協議,美中雙方在第九輪貿易談判後對於開設「執行辦公室」達成共識,但對於何時取消相互祭出的關稅上仍有歧見。北京主張取消,作為簽署貿易協議的條件,美方則希望部分維持,再依照中國履行的情況逐步解除。倫敦金融時報報導,2019年4月3日中國副總理劉鶴前往華府進行中美第九輪高級別貿易磋商時,雙方在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如何解決,以及美方提出的實施機制的條件,仍然僵持不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鑒於美中還有許多根本性的問題未解,加上美方的談判策略強調達成全面、廣泛的雙邊貿易協議,難以想像雙方可以在數個月內達成共識。中方認為,川普政府的一些要求侵犯了中國主權;美方保留加徵懲罰性關稅,並單方面執行協議監督,這種近乎「不平等條約」的協議讓中方高層無法接受。從中方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經濟的特色就是國有企業對社會經濟的領頭作用,美國企圖終結中國政府藉由國有企業主導的經濟控制,中共當然不會輕易屈從。
對中國而言,美國越制裁它,他越需要補貼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如在第十一輪談判的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8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宣布,決定延續半導體和軟體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實施所得稅「兩免三減半」(前兩年免稅、後三年減半徵收)吸引國內外投資相關產業。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中國製造二○二五」是產業長期發展的必要政策;中國需要將經濟轉向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以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這在貿易戰期間製造業外資紛紛往東南亞投資設廠時顯得更加重要。
就雙邊互不相讓的情況來看,不排除最後有會全面加徵關稅,只是加徵多少,10%或25%的差別,或拖幾個月或幾年的時間完成。對美國而言,理想的作法是逐步升級,延長美國消費者與廠商可以因應的時間。時間拖越久,越能達到產業鏈重整的效果。雖然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與消費者短期可能有損,但確實可以達到降低逆差的效果,還有更多關稅收入來彌補,而且能引導投資回流。如美國商務部2019年5月9日公布3月分對外貿易統計,美國三月對外貿易赤字擴大,但對中國大陸貿易逆差卻創2016年4月以來最低的一個月,對陸貿易逆差縮小至283億美元。
有此看來,川普有恃無恐,習近平則是騎虎難下。美中之間的經濟冷戰已經打響,短期內無法善了,台灣除了被動接受台商回流,政府要思考如何為廠商擴展全球市場作突圍的工作。由於台灣在區域經貿協定中的邊緣地位短期無法改善,台灣應該加強網際網路以及資訊通訊科技ICT在產業的運用,讓財貨和勞務的生產與交換得以透過電子商務進行,使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成為協助台灣的商品或服務在全球傳送的重要管道。這需要方便的金流、物流以及開放的資訊流配合,也涉及跨境服務業貿易的協商。
今年1月25日世界貿易組織(WTO)76個會員國同意就建立新的電子商務法規架構展開談判,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台灣都加入,為台灣融入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擘畫廣闊的前景。為此,筆者建議政府:(一)加強發展電子商務所需的基礎建設,包括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的軟硬體基礎。(二)推動企業組織的「網絡化」轉型與企業營運「平台化」;(三)建立中小企業與跨國企業創新與出口合作網絡;(四)布局智慧財產、重視專業人才培育;(五)發展內容服務,扶植影視數位內容;(六)支持新興網路產業,如雲端服務、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製造與機器人等。如此,回流的台商才不會又因為市場通路的原因再度流失。
●本文為讀者投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