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犯以偏概全的誤謬--文化教師看陸生批評事件

劉性仁

日前一名文化大學國貿系的陸生提到「文化大學弱爆了,文化大學上課時,不只學生遲到,就連老師和助教都不例外,時間甚至長達10至20分鐘之久」;此一言論既出,引發議論;對於該名陸生的指教,校方應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心態,我們也應尊重該名陸生的言論自由;但事實真相是否如該陸生所言?是否犯了以偏概全的誤謬?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實有待議論。此一問題正突顯兩岸學術交流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雙方溝通瞭解、相互學習的重要性,也突顯出要呵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屬不易,但要破壞及引發論戰,是非常容易的事。

身為文化大學一名老師,期盼大家能夠在理性的情況下,勿讓情緒引導理性思維,任何一方都必須靜下心來,客觀思考,反求諸己。首先,文化大學是什麼樣的學校?完全在於全體師生的表現,文化大學縱使如網民所說的「學店」,畢竟也出了不少優秀的校友及師生,身為老牌的私立學校,有其之所以存在的優勢,當然也有其需要改革的包袱。

任何學校都有好學生,也有壞學生,或許文化大學的學生,在起跑點上不如一般國立大學般的優勢及具競爭力,但這些學生只要能開竅,靠努力仍舊可以闖出自己的一片天,誰能斷定文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會不如國立大學學生呢?況且站在學校及校方立場,從教育宗旨來看,本不應該放棄任何的學生,每位同學無論來自哪裡,都有其基本的受教權及人權的尊貴,因此當我們指稱某校是爛學校,不只是抹煞學校及教職人員的努力,傷害該校的名譽;也嚴重傷害同學的自尊。我們應當學習當一個懂得尊重與包容的人,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勿道人之短,勿揚己之長。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會讓這名陸生有不好的感覺,文大及該系必須省思,但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客觀普遍存在的現象,還是片面主觀的武斷觀感;筆者深信絕大多數文大師生都不是如該名陸生所言,遲到十至二十分鐘之久;倘若如此,則學校外點及稽查機制形同具文,此問題亦早該曝光,筆者接觸周邊情況為例,幾乎少有如該名陸生所言般的情形,就算學生遲到,經瞭解後亦往往亦是趕教室、交通狀況及做專題和術科同學練習所造成的;該陸生以自己來台未久的觀察,就遽然做出如此評論,對文大及全體師生實有失公允,這不也是正犯了過去在兩岸未開放前以偏概全的情況嗎?在無法深入瞭解情況,就先批評再說,導致兩岸認同建立困難、互信建立不易,誤解及誤判的情況不時發生。

職此,在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情況下,每個學校及每位老師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學生也不例外;學校爛不爛?學生好不好?都是個人的主觀心證,即使能夠透過量化指標來檢證,也難保證人的問題,而只能在制度規範上訂出標準。筆者樂見兩岸學術繼續深化交流、彼此互相學習、強化兩岸青年的競爭力,對於該名陸生的指教,無論文大師生都應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心態,也期盼再下定論前,能夠充分全面瞭解,勿以偏概全。台灣和大陸都有很多不錯的學校及師生,這不只是單就排名上來看,而是要用心去體會,用目來看,用腦來思考,從此事件中更加彰顯兩岸學術交流之迫切性及重要性。

總之,兩岸青年交流,是在多元的格局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激盪,藉由對話與交流,以達成兩岸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陸生來台學習絕對有其正面的價值,一方面可以加強兩岸交流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相互借鑑學習;兩岸學術交流的目的亦在於優勢互補、經驗分享、聯絡及培養情感、共同提升競爭力、產生新的創新思維與觀念革命、達成服務社會民眾等貢獻回饋精神,以促使兩岸關係朝向更為良性的方向發展,期盼兩岸學術交流能夠發揮更多正面的效益,衝突與誤解更是雙方成長的動力。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