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錦/人口密度與疫情發展

▲▼指揮中心5/2公布確診個案、分布縣市。(圖/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5/2公布確診個案、分布縣市。(圖/指揮中心提供)

● 楊佩錦/台大公衛博士生

病毒傳播的重點不是行政區域,是人口密度啦。

自去年5月我國Covid-19疫情首次大規模的爆發,各地政治人物屢屢將行政區域確診人數當作縣市首長的成績單,甚至當作政治攻擊的道具,毫無科學依據的「全台灣陪雙北坐牢」、「雙北確診凸全台」、「萬華破口說」等謬論層出不窮,但試問,病毒傳播會依據人類行政區域來劃分嗎?顯然答案是不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上月24日大批民眾在台北市衛生局設立於台北車站大廳之接種站大排長龍等候接種疫苗。(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隨著疫情之發展,每日新增確診個案數從十位數,直線上升到數百,甚至在5月1日達17,085例(其中台北市4,134例、新北市5,810例、桃園市2,784例,三都總和幾乎接近全國的五分之四),全國單日確診破2萬似乎已近在咫尺。然而,真的是雙北市及桃園市防疫不力嗎?為何總遭獵巫?為什麼每次這三都總是我國確診個案數數一數二多的城市?筆者在此想根據世界各國大都市之疫情發展、人口數以及人口密度來分析。

根據我國流行病學專家亦即前副總統陳建仁教授<流行病學原理>一書中,提及之傳染病的自然史與三段五級預防所示,社會環境如收入、住宅、人口密集、健保設施等,是傳染病能夠傳播的重要因素。再者,傳染病的傳染途徑包含直接傳染、媒介傳染、病媒動物傳染及空氣傳染,其中Covid-19為空氣傳染,因噴嚏、咳嗽噴出的飛沫,在空氣中乾燥成為懸浮的飛沫核心漂浮在空中。簡單的來說,人與人之間互動越頻繁,有效接觸率越高,就會在越短的時間內發生很大的流行,因此人口密度與Covid-19的傳播有絕對正相關。這也就是為何此次世界上疫情嚴重的區域,如美國紐約(人口密度10,715人/平方公里)、日本東京(人口密度6,372人/平方公里)、韓國首爾(人口密度15,843人/平方公里)、英國倫敦(人口密度5,666人/平方公里)、香港(人口密度6,781人/平方公里)等,皆是人口密度超高的聚集區。

▲新冠疫情連環爆,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北車站再現接種疫苗人潮。(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

回頭來看我國六都,人口密度最高的前三名依序為臺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若再以此三都境內各區的人口密度,有的甚至超過每平方公里3萬人,皆為人口非常非常密集的區域,比上述國外幾座大都市人口還要密集,故據陳建仁教授的理論,傳播速度自然遠高於其他人口非密集的城市。Covid-19病毒也就在客觀環境無法將人與人間距離拉大的情形下,默默地持續傳播。是以,將人口密度不同的城市,單純以確診人數去比較,並以之為判斷市政府防疫好壞的標準,顯然是過於主觀,且毫無醫學常識之重大謬誤。若再以總人口數去計算每一座城市的疾病盛行率,北、北、桃的總人口數均遠高於其他縣市,自然確診人數以比例來看,也會高於其他縣市。

總結來說,一個城市的人口密度、總人口數,才是確診人數高低的指標,尤其這個交通往來便利的時代,縣市的界線只具地圖上意義,而防疫是科學不是玄學,是同島一命全國一致的事項,不是誰說了算,判斷防疫作為的好壞,絕對不是數字上的加減乘除,更不該淪為政爭工具。筆者始終認為,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觀察,判斷防疫作為之好壞,應該是全面性各種指標的總和(如疫苗覆蓋率、醫療量能、防疫物資、民生物資、物流齊全與否等等),單純的確診人數字並無意義,應回歸到實質層面做判斷,才是明確之舉。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