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網路爭議言論是門好生意?審查下架的媒介經濟學

● 賴祥蔚/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先前引起許多關切。儘管立法的出發點可能是善意,但是因為草案授權政府加註警語、又要求平台業者管制或下架違法內容,不免引起限縮網路言論自由的憂心。包括不實、毀謗、情色等爭議言論,到底要怎麼處理?這確實是重要議題。能抑惡揚善當然好,就怕變成具有政治色彩的言論審查。

在大眾傳播媒介時代,因為規模經濟很大,鎖定多數閱聽眾,加上過去政府較多管制或是要核發執照等因素,媒介內容的問題不明顯,還被社會學者認為對社會具有重要功能。但到了數位時代,各種新媒體、自媒體的成立門檻都不高,未必走大眾路線,往往只鎖定特定對象當閱聽眾,一旦出名,獲利就遠遠大於製作成本,因此比較容易出現極端化的爭議內容,甚至對於社會出現具有負外部性的衝擊,在在對傳統的功能論形成嚴重挑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PewDiePie、Andrew Tate遭YouTuber噤聲 鑽漏洞東山再起

不實與仇恨等爭議言論,一直令人關心,國際主要網路平台早已面對並處理。舉例來說,在2017年2月,號稱全球最紅的YouTube名人Kjelberg在影片中發表反猶太主義的言論,立刻引發喧然大波。YouTube立刻加強2007年已經推出的「夥伴計畫」(YouTube Partner Program, YPP),高舉「保護」(Safeguards)之名,封殺其節目,積極禁絕仇恨言論。不過Kjelberg繼續使用PewDiePie的網名,依然逍遙於網路世界,總觀看次數285億次。

 

▲PewDiePie收到破億點閱獎牌。(圖/翻攝自PewDiePie YouTube)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年引起注意的另一位同樣深具爭議性的網紅是Andrew Tate,他是自由搏擊選手出身,長年以來發表性別歧視言論,儘管違反各平台禁止仇恨言論的政策,仍然吸引了大量粉絲。2022年8月19日,Facebook、Instagram、TikTok一起關閉Tate的帳號。過沒幾天,Tate宣布會在Rumble的視頻網站復出。這個消息宣布不久,Rumble就立刻變成Apple跟Google的App商店的搜尋下載冠軍。

爭議言論下架未必就能解決 網路規管須將經濟因素納入考量

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知道,超高的流量,帶來可觀的商機。就算被下架或是封殺,隨時都可以輕而易舉東山再起。由此可知,對不實、毀謗、情色等爭議言論,即使下架也未必就能解決。社會學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反功能」,甚至還可能有助於排解社會不滿,讓緊張能量釋放。訴求分眾、小眾的網紅,只以自身的生存發展為優先考量,跟大眾傳播媒介出現明顯不同,這完全可以從媒介經濟學得到合理的解釋。

從媒介經濟學出發,藉由對傳播媒介的微觀分析,研究其如何求取生存發展,才能真正得知各種不同規模經濟的傳播媒介,各自形成什麼產製模式,以及對於外部、乃至於整個社會,可能造成什麼正負功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所謂「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網路規管一定要把經濟因素納入考量,才不會事倍功半。 

熱門點閱》

►陳國君/美中角力下的後疫情觀光商機 台灣可有準備? 

►謝英士/讓環境成為選舉的加分議題

►日肉搜業者從珍奶反射影像找地點! 數位時代下妥善管理個資 

►選民含淚選爛蘋果 別再玩灑狗血扣帽子的政治鬥爭!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