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前主席,下一次就是我?

胡文琦

媒體報導,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日前在臉書公布,她在今年五月接受香港電台電視部(RTHK)的專訪內容,蔡抨擊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都是「短期性」而非「長期性」的政策。例如ECFA,只為了尋求一時的利益而做很多妥協,「他在政治上妥協,帶來的經濟利益是有限的」,其實「並沒有根本性的處理兩岸問題」。

蔡主張,「中國」是很大的經濟體,台灣、香港相對比較小,雖然台、港的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但大、小不對等的態勢,讓小經濟體隨時會被趕上、被取代掉;兩岸政策不論在經貿或政治問題上的解決,要擴大在多邊體系、區域的結構下來處理,如果FTA是整個亞洲的自由貿易經濟就會不一樣,會產生區域經濟整合所要的平衡云云。

此外,她還強調,馬基本上是保守主義者,是一個不太能帶領台灣社會進行改變的人,如果勉強要他改變,有可能會改變得很糟糕;在民主社會成功的人執政、失敗的人在野,在野黨最大的推動能量是向社會證明「下一次就是我」,她將「努力準備做台灣人民的一個選擇」,但會否競選下屆台灣總統,「現在說還太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坦白說,蔡的論述雖有部份立論基礎,惟綜言之,仍不脫是在「在野的狀況下」擁有較大言論空間的「政客說詞」,頗令人遺憾。實際上,蔡並無提出比馬還要高明或根本性解決兩岸問題與定位的「錦囊妙計」。不是刻意要幫馬緩頰,以台灣目前的政經條件乃至中共的老大意識形態作祟,執政黨尋求「不斷積累」短期性的戰術成長,化為長期性的「進三步、退兩步」戰略政策,實屬藍綠皆不得不然的權變措施。

亦即蔡無法解釋的是,果若ECFA是一時及有限利益「糖衣毒藥」的話,那她當初何苦表示,執政後會繼續執行是項政策?何況,政治還原本即是一門「妥協的藝術」。而蔡所說的多邊體系與區域結構,又何嘗不是藍綠均所企求的最佳想定?但問題的癥結是,就像歌曲亞細亞的孤兒,「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一般,這就是國際現實。準此,蔡應證明的是,究竟她有無其他更具體、可行的「不一樣本事」?

●作者胡文琦,台北,文史工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