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曼哈頓計畫」 科技競爭中的機會與挑戰

▲▼AI示意圖。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圖/路透社)

▲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角力正改變世界的技術版圖。(圖/路透社)

●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

在全球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的當下,美中兩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角力正改變世界的技術版圖。美國國會近期提出一項類似「曼哈頓計畫」(二戰時發展原子彈的計畫)的提議,意在加速發展人工通用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這是一種超越人類智能的AI技術。該提議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從技術創新的潛力到社會與道德責任,都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曼哈頓計畫」 帶來創新卻也可能是災難

「曼哈頓計畫」這一歷史性比喻,直接將當前的AI競賽與二戰期間美國研發核武器的努力相提並論。當年核技術的突破不僅改變了戰爭的結果,也塑造了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格局。如今AI技術的發展被認為具有類似的顛覆性潛力,其對國家安全、經濟競爭力以及全球科技領導地位的影響不容忽視。

美國國會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中國已制定明確的AI發展計劃,目標是到2030年成為全球領導者。相較之下,美國儘管在AI公司數量與私募資金上領先,但中國政府的集中資金投入正逐漸縮小雙方差距。為保持優勢,美國應該有類似「曼哈頓計畫」的方案,以政府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為核心,加速推進AGI的研究和應用。

但從核技術的歷史經驗中我們應該記取教訓,科技的突破雖然能帶來巨大的創新機遇,但若缺乏足夠的監管與道德指導,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回顧「曼哈頓計畫」,儘管它結束了二戰,卻也開啟了核武競賽,並使全球進入「相互保證毀滅」的冷戰格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亦然,其潛在風險包括技術濫用和失控,以及社會不平等的加劇。隨著AI技術日益強大,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科技與倫理的界限。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必須共同合作,制定清晰的監管框架,以確保技術為人類福祉服務,而非成為破壞性的力量。

不僅美中,任何國家都需要制定長遠的國家AI策略,明確研究與開發的重點領域,特別是在AI相關的半導體、高性能計算以及數據處理等方面保持與世界同步。

在AI方面,成功的公私合作還需要考慮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國家利益。例如大型科技公司在AI領域的主導地位是否會加劇壟斷,並削弱創新活力?此外,如何確保私營部門的研發成果能夠以負責任且公平的方式推向市場,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科技的突破雖然能帶來巨大的創新機遇,但若缺乏足夠的監管與道德指導,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AI的發展不僅是競賽 更是全球性挑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技術的發展不僅是一場國家間的競賽,更是一場全球性的挑戰。國際社會需要攜手合作,共同制定AI技術的全球規範與標準,以應對潛在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AI的「曼哈頓計畫」代表了當代科技競爭的複雜性與迫切性,它不僅關乎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也涉及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重大議題。在追求技術卓越的同時,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透過協作與規範,我們才能確保AI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面力量,而非另一場冷戰的導火線。

▼AI技術的發展不僅是一場國家間的競賽,更是一場全球性的挑戰,國際社會需要攜手合作。(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