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慎思8年!王金平為台灣兒孫下一代找尋「和平明天」?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圖/記者鄭佩玟攝)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提出兩岸新論述。(圖/記者鄭佩玟攝)

● 韋安/資深媒體人

王金平以「中道和平聯盟智庫」為平台,推出了「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的新論述。這並非一時的靈光乍現,而是他苦思8年的心血結晶 。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卸下公職後,他以40多年政治工作的經驗,試圖超越台灣內部的黨派壁壘,為兩岸關係找到一條既符合現實又具前瞻性的和平之路。

回顧王金平的政治生涯,他以穩健、包容的作風聞名,被譽為台灣政壇的「公道伯」。在長達17年的立法院長任內,他以調和鼎鼐的能力推動朝野協商,積極促成多項關鍵法案,並始終堅持民主核心價值:「尊重少數,包容多元,接納異見」。這樣的政治哲學,成為他日後提出兩岸新論述的重要基礎 。

一、

王金平的兩岸新論述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源於多年的深思熟慮與實際經驗。他在40多年的從政過程中見證了台灣的劇烈變遷,從威權到民主,從閉鎖到開放。他曾多次以「漢魂台魄」的概念指出,台灣的文化自信與國際定位應該建立在「中華文化」的多元創新之上,而非陷於意識形態對立的泥淖中 。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主張試圖突破現有的僵局,以文化、血緣與歷史的共同基礎作為起點,尋求一種既能維護台灣尊嚴,又能推動和平交流的模式。他強調,「分治而不分立」是現階段最務實的選擇,在統獨之間先走出一條台灣內部,30年首次可以達成共識的「和平中間路線」。

二、

「兩岸治權互不隸屬,主權同而不分」新論述的框架背後,是王金平對於內部團結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指出,台灣若內部分裂,任何與對岸的交流都無法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反而會引發更多的內耗與質疑。他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強調只有內部達成共識,才能在外部談判中掌握主動權。

這樣的主張不僅是一個政策藍圖,更是一種政治文化的改變。他致力於打破藍綠對立的局面,希望民進黨能加入這一歷史性討論。他認為,唯有藍綠攜手,才有可能形成一項台灣人民真正能接受的共識,並為下一代留下長遠和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40多年的從政過程中,見證了台灣的劇烈變遷。(圖/記者李毓康攝)

三、

王金平的兩岸新論述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多年深思熟慮的結果。他從文化、血緣與歷史的共同基礎出發,主張「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可以成為兩岸共識的起點,並以文化交流與認同超越現有的對立與分歧。這樣的立場試圖平衡台灣的多元民主與歷史傳承,並在其中找到一條務實的道路。

雖然,這一論述也遭到了不少質疑與批評,尤其是來自綠營內部的指責。一些人將其視為「包裝成和平協議的投降條約」,甚至直接標籤為「一國兩制」。但事實上,王金平的構想更接近「一國兩治」:既承認歷史上的分治現狀,也不觸及台灣內部和兩岸對於統獨的敏感底線,而是尋求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務實折中平衡。

四、

王金平的政治戰略智慧,還體現在他對「義利平衡」的堅持。他認為,處理兩岸關係既需要道義支撐,也必須考量現實利益。他強調:「利不牢靠,義不切實際」,唯有平衡義與利,才能讓台灣穩步前進而不失尊嚴。他反覆強調,台灣必須在實力後盾的支持下,與對岸進行平等且尊重的對話,這樣的和平才是台灣真正需要的。

這一理念深植於他40多年的政治工作經驗中。他回顧自己多年來在立法院長任內的協調與仲裁,坦言:「任何穩定的政治局面,都是耐心與智慧的結晶。」如今,卸下公職的他依然積極參與兩岸對話,並以自己的方式為台灣尋找一條和平之路。

五、

回顧過去8年,從2016年開始,他從立委院長職位卸任,重回立委身份。王金平從未停止對兩岸問題的思考與行動。即便遭遇來自內部與外部的質疑,他依然堅定地呼籲,解決兩岸問題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也是他這一代人無法迴避的歷史責任 。

他曾直言:「把問題留給下一代解決,這是一句極不負責任的話。我們必須為下一代建立和平的架構,而不是留下一個難以收拾的困局。」

苦心慎思8年,王金平要為台灣的兒孫、下一代找尋、創造,免於恐懼和動蕩的「和平明天」。

●●●

展望未來,王金平的兩岸新論述是一項艱鉅但必要的政治實驗。他的主張不僅試圖以對話取代對立,也希望以理性取代情緒,用務實的方案為台灣找到更穩定的未來。

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王金平用他的經驗與智慧,為台灣開創了新的可能性。而這場努力,需要全體台灣人民共同參與與支持,才能真正走向長遠的和平與繁榮。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