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農民才是改革的重點

李武忠

立法院審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再度引發朝野立委爭農業具多功能性其重要性已無庸置疑。過去政府為體恤農民辛苦耕作以及對穩定國內物價、確保糧食安全、維護生態環境等所作出的貢獻實施老農津貼補助,不僅給與老農晚年生活實質幫助,也算是對農民長期保護土地堅持務農,沒有把農地變賣作其它用途的小小補償確實有其必要性。但因法令不完備加以執行不力才會讓有心人大鑽漏洞,逐漸成為財政的龐大負擔,在國庫日漸空虛之際,成為外界強力批判的焦點。

真農民何辜!老農津貼不斷加碼增加國庫支出不是依照物價上漲幅度而是政客們為爭取選票的競價行為慷的是國家全民之慨,當選後卻默許財團四處圈地讓優良農地被財團大量竊佔,也未能督促政府相關部門針對農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具體解決對策,讓農民繼續咬牙苦撐下去;試問當財團大舉將農地變更為建地大賺土地財,而農戶苦守農地每戶每年平均所得來自農業生產金額不到20萬元,合理嗎?今日實施老農津貼補助(564億元)所以形成龐大的財政負擔,其中近五成補助給假農民,主要問題出在政府部門未能做好實質審查,把關鬆散才會讓「假」農民充斥,啃噬大部分的農業福利,相關承辦機構嚴重失職卻沒人負起責任,如今只修改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申請資格(請領年資從現行農保六個月提高為十五年),卻放任大批的假農民繼續存在不去處理,還是無助於每年270多億元假農民津貼支出的改善,這樣的做法真的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嗎?對真正務農的農民公平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目前農業部門每年千億元預算有高達六成四用在福利措施確實對其他經費造成排擠效果,尤其攸關農業競爭力提升的農業科技研發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經費分別只編列72億及16億元,致使農業結構調整速度緩慢成效遠不如預期,無法因應貿易自由化的衝擊當然需要調整。問題是若政府部門的決策思維不改,行政效率持續低落,加以放任官閥學霸持續壟斷農業部門資源(包括人事升遷、計畫審查、經費分配等)黨同伐異,即便增加再多的科研經費台灣農業依舊處於劣勢,農民仍然無法從底層翻身,目前的老農津貼改革只見樹不見林,難以讓農民信服。如何改善農業產銷環境,提高農民所得讓務農不再是年青人就業的最後選擇,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W TO 於日前剛達成部分貿易協定,有關關稅減讓、刪除農業出口補貼和刪減扭曲貿易的境內總支持(O TD S)持續協商中。因應後W TO 時代來臨國內農業各項補貼(如稻穀保價收購、肥料價差補貼、生產資材補助等)確實有通盤檢討的必要,政府應該針對問題癥結點大破大立,逐步調整,不要老是停留在研議階段想「以拖待變」,以免事到臨頭又以台灣不能拒絕加入經貿組織為由強迫農民配合,留給農民政府要滅農的不良觀感。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