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54屆校友
針對十二年國民教育在台灣全面推行的議題,人本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史英先生日前一篇《十問建北校長》,我不是建中或北一女的校長,不過身為建中校友,我非常希望認真回答史英先生的提問,逐條回應如下:
第零條
「如果」史英先生所言「國民教育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無條件地提供全體國民無差別的普及教育」是各位教育先進與全體國民都認可的命題,那麼本人堅決反對十二年國民教育,同時呼籲建中與北一女的現任校長不應只考慮「政治正確」風向球、害怕被輿論「扣帽子」而勇敢改變態度,站出來反對十二年國民教育。 十五歲至十八歲的青年在人格、能力、興趣與職業性向各方面都已經發展出很大的個別差異,實在不適合讓所有人再不分條件地繼續接受「無差別的普及教育」。「如果」要堅持在十五至十八歲年齡層推行無差別的普及教育,那麼接受史英先生上述對國民教育命題的同時,也應該立即停辦所有十五至十八歲年齡層的技職教育,因為技職教育顯然違反「全體國民無差別的普及教育」的精神,技職教育的存在會導致部分對人生未來尚無主見的青年草率地受到師長或家人「反正你書也讀不好,乾脆去學個一技之長」此類偏見的影響,無法接受與其它選讀高中的青年同等的教育。這種制度的殘害想必不亞於建中與北一女繼續以明星高中形式存在台灣社會的負面影響。
第一條
以本人就讀建中之經驗,建中的設備、圖書等硬體設施,實在不如其他同等學校優良,特別是那些私立學校與新成立的公立學校。師資方面,建中師資個別差異很大,有非常認真的老師,也有那些覺得學生反正都很聰明我也不用太認真去教什麼的老師。在每一個團體或職業崗位,總是會有自律甚嚴、責任感重與凡事得過且過兩種極端態度的成員,教師亦復如此。以學生的角度,建中的師資比起其他學校不能說更好,但也絕不能說更差。
第二條
建中學生高達90%都去上補習班的原因實在很多。先談上補習班的附加價值,對許多學生來說去補習班是一件很快樂的事,補習班提供一個現成的、非常好的社交場合,在那裡可以和就讀不同高中的國中同學或好友相聚,也有機會認識其他異性;更有一部分學生感到學校課堂裡的教材太過簡單,無法滿足智力上的挑戰,所以到補習班收集各類難題,然後三五同學之間彼此競賽、腦力激盪,看誰能先解決問題,其樂無窮。如果沒有了補習班,下午早早放學以後的生活就只有回家,那實在少了很多趣味。 再談上補習班在學習方面的主要價值,這部分當然就沒有這麼快樂了,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同儕競爭。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聽完老師一樣的講課,可是吸收的成效和反映出來的學習表現就是會有高低落差,高的人希望確保比別人更好,而低的人希望盡快追上落後別人的部分,那麼當然在課堂以外學習機會就成了人人要把握的關鍵,這就是補習班。補習班的老師未必教得比學校更好,可是人都有玩樂的惰性,我們至少利用上補習班的機會強迫自己每天多花幾個小時專注在學習與思考上面,其實就會看出進步的成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八條
首先請問史英先生「各行各業需不需要有領導人?」如果需要,那麼某些學校以培養領導人為辦學目標,這有什麼錯?任何一間學校,如果有了功成名就的傑出校友,難道不值得學校為之驕傲,並作為後繼學生的模範? 不同職業所需人力的能耐與專業程度都不相同,部分建中學生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心態確實值得檢討,可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只會培養出「都不是菁英」的普通人,這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快就會邁向崩潰的! 以人類群體的「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 而言,只有聚集在平均附近比例佔最多數的一群可以稱為「正常」,其他不論哪一個方向的少數極端值都是「不正常」(abnormal),建中本來就是不正常,菁英本來就是不正常,領袖本來就是不正常,我們的社會既需要正常也需要不正常。
第九條
建中在辦學過程中如何達到那些效果?史英先生您在自以為幽默地裝傻吧!對於建中辦學內容有什麼清楚具體的意見請直接批評,不需要用這種拐彎抹角的諷刺。 前一條已提到,社會上絕對需要不正常的人,也就是菁英,那些「不甘與眾人同列」的人,而比較深刻的問題是,這種人可不可以直接等同於某一個群體,例如「建中學生」? 事實上建中的師長經常對學生提出這方面的警惕,而絕非鼓勵學生可以自大狂妄。我在建中念書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歷史科黃春木老師對同學的訓誡:「建中雖好,好不在閣下。」 外界對我們的肯定是看著「建中」這塊招牌,而建中的招牌之所以能夠響亮,是多少老師、學長們累積下來的傳統,又經歷多少的傳統才塑造出一點風格,我們如果只空頂著這頭光環,卻沒有足以相襯的內在,有什麼值得驕傲! 太多時候,「驕傲」並非建中師生的本意,而是外界帶著「驕傲」的有色眼鏡來看待我們。我們對那些課業成績不如我們的學校或學生,不管做任何舉動都可以被解讀為「驕傲」,「菁英學校」又何嘗不是社會套給建中的分類? 我們只是比較有能力念書、比較喜歡念書的一群人,可是我們也不會做很多事,而在那些事情上面又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們更好,建中學生都心知肚明。可是為什麼當我這個考試成績第一名的建中生跟另一個修理機械第一名的高職生站在一起,每個人都要指著我說「建中學生真是菁英!」,而不是說「能修好機器真是菁英,那些念建中的怎麼都不會?」追根究柢,這還是華人社會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心態作祟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十條
身處國家教育體制一環的省思,就是我們掌握了很多教育與社會宣傳的資源,卻仍然沒有辦法撼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各種領域能夠做到最好的,都是菁英,不是只有讀書這個領域而已。或許,也希望,我們的堅持,能夠在下一代身上看到成果,讓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不同領域更多、更有競爭力的人才,帶領台灣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54屆校友曾令明,原文發表於此:答史英先生「十問建北校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稿件請寄editor@ettoday.net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論壇/JS CK63rd/關於建中--為何我們對教改不合理之處會有聲音?
論壇/謝璐聲/教育結果是教育動機的產物--這是個須要改變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