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武忠(博)
日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主席和台東火龍果農座談時有農民反映,台東鳳梨釋迦和火龍果銷大陸為主,地方謠傳若2016政黨輪替會影響農產銷大陸。對此蔡主席強調政府會帶頭行銷農產品,不要依賴單一市場,會開拓更多的市場,請農民不要擔心。
事實上這些年中國官方對於台灣農產品無論採購、通關程序、關稅調降、行銷通路等均給予若干方便,對於紓解國內部分農產品生產過剩以及增加我國農產品外銷確實有所助益(至於利潤分配的合理性值得檢討修正)。在兩岸政府積極推動下,中國已經躍居台灣農產品出口的首位,去年台灣出口到中國農產品總額近10億美元再度超越從中國進口農產品的9.6億美元,但是出口到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平均售價每公斤為1.76美元較出口到日本市場的2.36美元,美國市場的2.19美元來的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台灣有限的耕地面積及高生產成本,加以所生產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在數量與價格而是在於特殊性、食用安全與品質,因此台灣農產品產銷應該以全球高所得消費族群(含中國)為目標市場並進行有系統的調研開發,而不是為了滿足中國廣大普通級農產品消費需求;不過先進國家對於進口農產品食用安全、病蟲害檢疫、產品規格等有相當嚴格規範,而台灣各農民生產之農產品品質亦有差異不是所有農產品都可以符合此種要求。
固然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是要開拓更多國際市場並非易事,馬政府做不到,同樣民進黨曾經執政八年,台灣農產品產銷失衡問題並沒有因此獲得有效解決,中間剝削嚴重,農民專業所得依舊偏低,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迄今仍難以因應貿易自由化衝擊,想要突破困境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做法,集思廣益不能只是空嘴哺舌才能獲得農民的信賴。
中國已經是全球重要的農漁業生產與消費國家,每年自國外進口相當數量的農漁產品(2014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高達1,214.8億美元),考量到農民生計無論藍綠誰執政都不應該刻意忽視這樣的市場與商機。兩岸農業存在競合關係,中國農業具有規模經濟、低生產成本、廣大消費市場等優勢,台灣優勢則在品種、技術、研發等,如何強化互補功能讓兩岸人民都能享受到貿易交流的「善果」非一方刻意讓利,讓中國消費者可以品嘗到來自寶島新鮮味美的農產品,台灣農民可以避開中國山寨農產品搶市與價格的惡性競爭,以商業貿易考量替代政治算計並透過良性競爭來提升雙邊農業技術與產品品質,創造雙贏才是正解。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國內農業長期發展考量,兩岸合則兩利,因此台灣在積極拓展農產品全球市場的同時還是要用心經營中國市場,未來無論在農產品綠色通關建置、「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落實、農產品衛生安全檢驗檢疫標準與認證、疫情聯合監控、防杜中國農產品走私、中國漁船越界捕魚、禁止自中國進口830項農產品解禁、貨貿服貿簽定等都關係到台灣農漁民權益,需要在人民監督下透過官方協商解決。為求兩岸關係能行穩致遠,兩岸官方應該少點政治算計多點人性關懷,以「互利」「互榮」「共存」為出發點,而非由意識型態掛帥,才能讓兩岸關係長長久久,相信這會是台灣多數民眾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