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飛宇(文化大學歷史系學生)
王如玄被批判成「國民黨的走狗」、「22K導致台灣低薪,王如玄是22K之母」,王成為不顧勞工權益的反面人物,事實真是如此嗎?
王如玄1994年擔任新女性聯合會理事長,積極參與女性工作權平等運動,1996年,受台北市長陳水扁邀請,成為市長室顧問,著重勞工權益。之後她與藍綠政府都有合作,不管是馬英九市長時期,或是2004年後擔任陳水扁政府的人權諮詢委員,都受到各方肯定,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沒有人會特別給她貼上藍綠的標籤,認為她的立場是跨黨派的。理應如此,畢竟勞工與性別平等的權益,本來就是不分黨派的。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王如玄就任馬英九政府的勞委會主委期間,並非事事都配合馬英九政府的政策,在基本工資與外勞工資是否應脫勾的問題上,就有明顯的矛盾,也因此造成她的去職。這之間的孰是孰非,這裡不做討論,但是此事表現了一個重要事實:王如玄對於勞工權益與勞工政策,有自己不願改變的堅持。所以,對王如玄簡單的用「藍營人物」來分類,對她並不公平。
那麼22K是怎麼回事呢?由於長久以來,畢業生「學非所用」的情況相當普遍,因此教育部、大專院校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提出職場實習計畫,由政府提供每個畢業生每月2萬2千元薪資並外加勞健保,輔導他們進入和學校建教合作之企業職場,這就是22K的開始。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建教合作計畫,目的是讓畢業生能有效就業,企業能有效運用人才,希望能改變學用之間的落差。這個計畫與大專生的畢業底薪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許多人卻因此留下印象,社會新鮮人的起薪就是22K,這完全是誤解,兩件事情沒有關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會新鮮人的薪資要多少才合理?一直有爭議,過去由於大專大學畢業生稀少,所以企業相信大專大學畢業生擁有比較高的技術能力,故願意提供較高的基本薪資。但如今,大專大學過多,高等學歷不再稀缺,大專畢業生的可取代性太高,因此大專畢業生的底薪,自然大幅下降。降至過去的高中畢業水準,完全符合就業市場供需的邏輯,底薪下降是普設大專大學的必然結果。
其實畢業生的起薪並不是都下跌,研究所、高中職,甚至國中學歷的起薪都有略為提升,下跌的是大學與專科生的起薪,充分顯示,大專大學過於浮濫,才造成起薪的下跌。
那麼,為什麼22K與王如玄會扯上關係?其實原因出在王如玄的幾次公開演話,提到22K政策的目的是在照顧大專畢業就業者有個基本起薪,只是她下一句說道「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一毛都沒有」,這話就講的重了些,許多人並不愛聽,因此遭致批評。所以王如玄之後也多次為這句重話感到不好意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平心而論,這話除了過於直接以外,並無不當之處,勞工政策為最低保障,不管是薪資還是基本社會服利,皆是設定一個「基本生活線」,以台灣的低物價環境,與22K相對比,是符合基本生生線的要求,所以22K的基本起薪是合理值。
還有,由於台灣過於強調三級產業轉型,所以多數的學子,在選擇學校的科系時,會選擇資工、金融、管理等相關科系,數學生在進入職場時,也都優先選擇相關類型的事務工作,過多的人員投入類似的工作,使得「窮白領」的現象非常明顯,相對的基礎工業人才顯得薄弱,所以水電、焊接、機械的技術勞力反而需要高薪聘請。
從此可見,並非沒有高薪的工作,只是多數年輕人在「辛苦流汗的高薪」,與「相對輕鬆的低薪」的選擇當中選了後者。勞委會所能做的有限,畢竟這完全是個人選擇。
最近幾年,藍綠政治變的極端對立,所有參與馬英九政府的人物,都會受到前所未見的批評力度,王如玄也是如此,原先跨越藍綠的社會形象迅速消退。這種恐怖的氣氛對台灣社會非常不好,使得將來有心為社會做事的改革者,都擔心自己的名聲,而不敢進入官場進行體制的改革,剩下的將是政黨立場優先,極端政治傾向的意見在掌握政治,並非好事。
●作者江飛宇,文化大學歷史系學生。此文為讀者投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