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昆霖(TT面膜執行長)
今天台灣經濟研究院來拜訪,希望我們能分享一些在歐洲市場的經驗,希望能在輔助台灣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建議上有所依據。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給他們看這四張照片,是我一週前在杜拜參展的時候拍的。是的,是2016年五月拍的。
當時我逛一圈,不禁失望,曾幾何時中國館的整體形象早就超越我們,更不用說是氣勢驚人的韓國館了,所有參展的公司都有一致的形象。
圖1-圖4分別是台灣館、中國館、泰國館、韓國館,有圖有真相,平心而論,你們說哪個國家的質感比台灣差?
台經院的研究員們聽到這邊,也很同意,說他們聽到很多出國參展的企業反映這件事,尤其是韓國政府補助最高到100%,因此整體形象最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觀台灣沒有政府奧援,參展形象則比較寒酸。我不能完全同意,因為我們就是一個例外。
其實TT在國外參展早期是跟台灣館在一起的,但後來我們決心砸錢做特裝,其他廠商卻總是不願意跟進。
這也許算是一種務實吧,畢竟以接代工單為主的業務結構,TT這種三天內砸數百萬的特裝是難以回本的揮霍。
但對我們來說,如果要跳出代工低毛利的輪迴,務必要將門面打點好,進入國際品牌的戰場,質感好的展位是基礎中的基礎;我們不是希望3個月內可以回本,而是看3年,甚至30年後在外國市場有沒有一席之地。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為骨子裡已經是代工基因的四五年級企業人,真的很難翻轉他們只想接單的製造業思維,你要他們燒錢做品牌,不太可能。
台灣總是不缺這樣的人,嘴巴喊著要從代工轉型做品牌,但遇到可以轉型的機會,身體卻很誠實的選擇最經濟的方案,想要用最少的投資,接到最大的訂單。(放到各個領域都不難找到這類型的人)
我這年紀的中年人常有一個毛病,就是常常勸年輕人要有國際觀,不要只放眼台灣。
但他們口中的國際觀常常等於中國市場觀;他們唯一的出口國,就是中國。
有什麼風險我就不說了,大腦是個很棒的東西。
我說話很直,但我知道刺耳的原因是誰都不想走出舒適圈。
前幾天在中興大學EMBA校友會演講,今天接受台經院訪談,有機會分享一些我的觀點我很高興,能對台灣產業有些貢獻就更好了。
如果我有機會跟更多台灣中小企業分享,第一題應該會是:「中國並不是你們唯一的市場,而是要把全世界當作你的舞台。」只是這堂課,台灣人聽得進去嗎?
5/24 10:45 更新
原本的圖1應為中國廠商,拍攝時,因台灣館與其相鄰,我誤以為兩側都是台灣館。寫文時也沒有再仔細查證,在此為我的疏漏誠摯道歉。實際上的台灣館相較之下有誠意許多,但跟泰國及韓國館相比仍有進步空間,我認為並不影響本文主要的論點。
●作者李昆霖,台灣企業家,TT面膜執行長,本文原刊載自TT面膜 (https://www.ttmask.com/),已獲作者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社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聲音與意見,來稿請寄至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