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糧食危機:珍惜手邊食物 敦促政府正確抉擇

▲乾旱天氣對美國農作物產生巨大衝擊。(圖/取自NOAA官網)

蔡育岱  譚偉恩

火炎陽的七、八月,美國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旱年,超過25個州因降雨不足而嚴重缺水,災情目前還在持續,但已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顯著影響。玉米、大豆及其它農作的產量大幅縮減不如往年,導致美國本土和國際糧價旋即上揚。農場上生產者苦不堪言,而低收入的美國家戶和仰賴進口美國農作的國家也同受其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鑑往知來,糧價上漲往往容易在國內層次牽動社會秩序的不穩定,甚至是造成一國內部的暴力衝突。由於食物是人類維生之必須,倘若價格過高超過一般平民的經濟能力,人就可能會因此而焦慮、躁怒,甚至不惜鋌而走險(發生在北非與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其實與糧價波動極為密切!)。對美國這樣的北方國家來說,食物消費僅佔一般民眾(中等收入所得)平均收入的10~15%,因此糧價上揚並不會對日常生活衝擊過大。然而,對低收入所得的美國人或是那些經濟發展較差、GDP偏低的國家來說,不斷攀升的食物價格可是人民每日生活沉重的負擔。

國際層次上,陷入乾旱的產糧國會動搖全球糧食安全的穩定。因為許多國家無法自給自足,必須透過進口糧食來滿足國內民眾的生活所需。一旦像美國這樣的糧食供應大國發生嚴重乾旱,農作產量下跌就會導致全球市場的需求超過供給,價格上漲遂成為必然結果。然而,令人擔憂的不僅於此;2010年俄羅斯東部地區也曾發生過嚴重的旱災,小麥收成與2009年相比短少約1/5,使得俄羅斯政府立即下令限制小麥的出口。而澳洲也因為2011年的大洪水導致糖與小麥的供應受創,不得不減少對外的輸出。一言以蔽之,極端氣候頻繁地出現,讓國際糧食供應倍受威脅,在未來不知能否恢復的情況下,不斷攀升的糧價成為國內與國際秩序穩定與否之一大隱憂。

幾年前(2007至2008)當稻米、玉米、小麥等農作的國際市場價格漲幅達到100%時,糧食暴動可是真切地在許多國家(例如:埃及、海地、印尼、葉門等)上演。其結果是這些國家的社會秩序大亂,人民對政府信心銳減。當時糧價上漲的原因和近幾年(2010至2012)不同,即與氣候變遷關聯性較低,但卻與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密切相關。由於仰賴化石能源,產糧大國農作生產過程中的機具操作、收成後運輸工具的使用,都因高昂石油成本而受影響。但值得注意地是,同一時期全球可耕作土地的面積是持續在擴張,也就是說農作的產量實際上並沒有因為當時油價的波動而縮減。竟然如此,國際糧價為什麼還是上漲了?答案在於增加的農地不是被用來生產人類所需要的糧食,而是在提供研製生質能源(酒精汽油)所需要的玉米。

氣候變遷與原油價格是目前糧價居高不下的兩大主因;前者,即便是在美國,也已被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011年的研究報告所確認與人為活動不可分。而後者的研發生產,是否真得能達到友善環境的結果與綠色經濟發展的實效,還依舊處於不確定與高度可爭辯的階段。盱衡此景,在無法預知極端氣候何時來襲及造成損害程度多嚴重的情況下,降低風險最穩健的策略是珍惜現有的糧食並敦促政府強化防災、減災與救災的能力。另一方面,基於比例原則與人類安全的思考,國際社會應盡速研擬對生質能源發展的管制措施,特別是當農作生產因自然災害受創之際,要能在供應人民所需與提供運輸之用兩者間維持妥適的平衡。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政治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