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良/買房應該重視那些?富人思維大不同,他們看重這些「屬性」

▲台北101大樓。(圖/記者黃克翔攝)

●胡偉良/品嘉建設關係企業創辦人。

「富人思維是與眾不同,甚至是腦洞大開的。」

比如,對金錢的態度、看問題的角度、對人生的選擇,都與常人有所不同。尤其在買房的觀念上。

有人研究過,富人與普通人的置業觀念差之千里。尤其是那些高層次的富人,買房邏輯特立獨行,匪夷所思。

什麼意思?普通人買房,看中的是房型格局、面積、建材裝修、庭園綠化這些傳統屬性,而真正的富人,除了會在意上述傳統要素外,還會高度重視房子資產、資源、社群、生態、服務、場景等「高級屬性」。

而且,就是這些抽象難懂的「高級屬性」,給富人們帶來的房產增幅、人生增益、財富增長難以計量。

那麼,富人買房,到底在買什麼?

一、鄰居

普通人買的房,買的就是一個封閉的生活空間,接觸最多就是家人,鄰居門對門住了20年,姓什麼都不知道,也很少打招呼。

而富人買房,一定會看中房子的「圈層屬性」與「鄰居價值」,也就是說,房子只是一個「入場券」。這張券,是讓你融入一個可靠的人脈平臺,在這個平臺,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找到事業匹配的合作方。平臺裡的機遇、資源、資訊,也都可以共用,這對其事業發展大有裨益。

索尼創始人,在創業初期,就專門搬到美國與CBS、CE等世界百強董事長成為鄰居,並且經常相互拜訪、會見、學習,無數次飲茶閒聊。後來完成了上百億的財富劇變,這光靠房產本身增值,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就是為什麼,高端的房地產項目大多會有會所、俱樂部等配套,甚至有社區商會等組織。人群連結與聚合的價值,已經成了不少頂級人士追求好房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會有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很大原因是「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的放大與聚合作用,當「產、識、財、趣」人在一起的時候,合作、共贏的幾率就會成幾何式擴大,社會價值也在由此產生。

放眼全球,這種「精英社群居住區」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耶魯大學骷顱會、香港賽馬俱樂部、猶太社區、矽谷TI精英社區、曼哈頓下城金融高管區、比佛利山莊、「好萊塢居住區」,包括台灣的帝寶都在告訴我們「好人與好人在一起」的必要性。

二、頂級的管家服務

常人理解的物業,就是家門口的保安、掃樓梯間等公共設施的阿姨、澆花剪草的大伯、他們做的,都非常基礎、機械的工作,不能幫助業主解決更深、更全的問題。

如果給高層次富人兩個選擇,一個是「價格便宜的物業」,一個「價格不菲的私人管家」,他肯定會選擇後者,這絕不是有錢任性,也不是是貪圖享受,而是源於另一種「價值演算法」。

這種演算法,很簡單,就是「高價值時間=財富」。

英國學者埃蒙斯做過研究,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裡,設定行程、洗衣、做飯、熨燙等瑣碎事務,會佔用一個普通人60%以上的空閒時間,而這些時間,是不能產生太多價值的,只能維持生活正常運轉,無法讓人進步。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疲於應付生活的瑣碎,那麼他就不可能把時間放在更有價值的地方,沒有空間去思考事業的走向,去謀劃更長遠的未來,不把時間浪費於瑣碎,應該是每個精英人士的剛性需求。

三、簡約、低調奢華

豪華元素堆砌=落後國際高品生活=主流

對於多數有國際居住背景的富人來說,家,就是一個徹底放鬆的空間,一個高品質生活的載體,更是一個高端社交的主場。所以更傾向於簡約的設計、合理的動線、質感的用材、藝術的表達,以及更適宜於會客、宴請、社交的空間設置。

《華爾街之狼》主角貝尼福特的米蘭公寓,《歡樂頌》中奇點的江景房,《50度灰》中霸道總裁格雷的天際居所,無一例外都是奢華低調,而他們的客廳,空間占比都非常大,因為他們需要宴請賓客、舉行派對的空間。

四、商業中心地段

從地理位置上看,金融城正中心最有利於頂級資源的彙聚,這樣的地位,正如皇后大道之于香港中環,第五大道之於曼哈頓。

這正如俄羅斯房地產大亨Alexander所說,買CBD中心的房子,是對自己資產與事業的負責行為。

《BBC》曾經拍過一個紀錄片,叫《億萬富翁的饕餮盛宴》,導演曾多次感歎,看一個是富人是不是真正的富人,不是看他的皮鞋、腰帶和手錶,而是看他的房子,房子就像是一個富人的鏡子,照出的是他的「買房思維」。而這樣的買房思維,才是他穩居財富高位的核心原因。——you are what you buy(你買什麼房,說明你是什麼人)

熱門文章》
►給首購族三大攻略:買房要「保值增值」
►28~38歲10個轉變「正在發生」 你跟上了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商務平台」,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