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登山客】龍應台/她脫光了衣服讓你看見「山的巔峰」

▲山友回憶比基尼登山客G哥吳季芸,相當熱心,還會將山上垃圾帶下來,甚至買掃帚上山放在山屋供人使用 。(圖/翻攝自臉書)

(編按:比基尼登山客吳季芸,日前到南投獨攀,途中不慎墜谷,雖立即打衛星電話求救,然而搜救人員找到她時已是43小時後,發現吳季芸時,這位人稱「G哥」的傳奇女子已凍僵喪命,外界也掀起一波爬「黑山」的爭議。)

●龍應台/作家、文學學者。成大外文系、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為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和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部長。

台灣未解嚴 《純粹大武山》

我曾經是德國的「外籍配偶」。養育孩子是全天候、無休假、無工資的勞動工作,所以我也曾是德國的「外勞」。

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我的孩子四歲就加入了社區的足球隊,開始踢球。我這個慣性思維認為「保護就是愛」的亞洲母親最大的震撼就是:即使下雨,四歲的孩子照樣在泥濘草地上跑步;即使下雪,四歲的孩子照樣在冰冷雨雪中踢球。

寒風刺骨,就迎著風走出去。霜雪割面,就昂頭闊步跑一圈。跌倒、滑倒、膝蓋破,怎樣?爬起來往前衝啊。

他們滿身泥濘、一瘸一拐走進溫暖的家門,我總是滿心感恩:大自然不是只有陽光酥軟,潤雨如絲。只有接觸大自然嚴苛、冷酷、傲悍的一面,人的體魄才得以強健,人的心靈才得以真正地自由奔放。

墜落在高山之上、深谷之中的年輕女子吳季芸,冰霜僵凍的遺體終於下山了。她的精神,深深震動我:是多麼強大的對心靈自由的追求,使得她一年有一百多天往山的巔峰走去?是多麼宏大的氣魄,支持著一個女子獨自背著背包走進山林最艱難、最孤獨的深處?

穿比基尼又怎樣?她就是脫光了衣服,讓你看見山的巔峰、雲的內裡,又怎樣?巔峰上的她只是用她的方式凸顯了你自己身體的慵惰、視野的短淺、心靈的桎梏罷了。

在華人世界裡,台灣人以政治的解嚴自豪,但是非常不自覺:我們的視野和心靈距離解嚴很遠。

台灣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有268座;台灣有88個島嶼,本島的海岸線長1,141公里。所以台灣人很自豪地說,我們有世界級的多元山岳,我們有世界級的美麗海洋。

大部分台灣人不知道的是:因為政治的戒嚴,高山有山禁,海洋有海禁,而政治解嚴了之後,山和海,並沒有跟著政治開放做貨真價實的解嚴。

台灣人慣性思維「保護就是愛」

幾十年來,制定政策的政府害怕災難引來責難,所以禁區劃得越大越容易管理,即使限制人民的行動自由可能違反憲法。而慣性思維侷限於「保護就是愛」的社會大眾,不認為封山禁水有什麼不好,「反正我不會去」,「冒險犯難」是「少數人」的「自私」偏好,不值得支持。

惰性政府和慣性大眾雙重夾殺之下,台灣的山,台灣的海,其實完全不是民主開放社會的大山大海。針對登山、針對近水的種種限制,多如牛毛,層層卡關,迫使愛山愛海的人民鋌而「違法」。也因為禁制思維主導,保護、保險、救援的系統無法完整建立。

台灣有山岳,沒有山岳文化。台灣有海洋,沒有海洋文化。更糟糕的是,社會對這個現象沒有自覺。

吳季芸死了,很多待在家裡整天滑手機的人還譏笑她錯。我想問的是:

她在聲光充斥、虛擬流行的時代裡堅毅不止地鍛鍊體魄——這不是一個現代社會本來就該教育下一代的「體育」嗎?

她無懼冰霜雪雨,冒險犯難——這不是一個開放社會本來就該傳授孩子的「智育」嗎?

她承受孤獨,千山萬水毅然獨行——這不是一個文化成熟社會本來就該教育下一代的修身「德育」嗎?

這怯懦的、懶惰的、心靈閉塞的社會,對吳季芸此刻穿過高山、越過深谷步步回家的遺體,應該感覺的是不忍和慚愧吧。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夠大膽想像一個體魄強健、視野開闊、勇於冒險犯難、真正擁抱山海的台灣呢?

熱門文章》
►黑影籠罩我們的山林:比基尼登山客之死
►沒有山是黑的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