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宥勳/蔡總統的「槓桿」講稿技巧

▲蔡英文這篇講稿的「槓桿」技巧,就是「找相反」的應用。(圖/蔡英文臉書)

●朱宥勳/文化評論者、專欄作家

藉著蔡英文的講稿,來講一個寫作技巧。這個技巧,我稱之為「槓桿」。

它的基本竅門,就是透過一個轉折樞紐,來把兩個差異甚大的話題「黏」起來。這種技巧,不管在寫作、演講甚至是平常講話都很好用。

先觀察p-1,我標了一區紅字、一區綠字。標色的地方,剛好都是「上一段結束,下一段開始」的過度地帶。

這就是「槓桿」的功能所在:它能夠連結不同的話題,而且是透過「相反的轉折詞」來產生連結。

之前我講過好幾次「轉場」,其基本邏輯就是在「話題A」和「話題B」中間塞一個「樞紐C」,把A跟B連起來。而此處的重點在於,「樞紐C」要塞什麼,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變化。

最常見的兩種「樞紐C」的思考方式,就是「找相似」和「找相反」——剛好完全對立。

而蔡英文這篇講稿的「槓桿」技巧,就是「找相反」的應用。

人類的認知是很可愛的,基本上是一條直線,只要線上一直有東西,人類就會以為這段沒問題。就算我們是透過否定性的、轉折性的詞彙來接線都沒問題。

A跟B接不起來嗎?甚至完全相反嗎?沒關係,加個槓桿就好:

「A,然而B。」
「A,但是B。」
「A,相反地還有B。」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蔡英文是在美國演講,她必須完成兩個目標:

1.說明台灣的狀況
2.與美國產生關聯

這兩件事的關聯有點疏離,是歷任總統到美國演講都要面對的挑戰。

如果沒有1.,那總統演講的意義就蕩然無存了。但如果沒有2.,美國的聽眾就會覺得「干我屁事」。(如果兩個都沒有,就會變成韓國瑜。)

由此,你回頭再看一下P-1的兩個標色處,你會發現標色處前後的結構都是一樣的:

▲(圖/翻攝自Facebook/朱宥勳)

p-1的紅字部分,前面先說「有人認為那不是紐約」,槓桿之後轉到「我曾經真正住過紐約」,然後乘機帶出自己的經貿和法學背景。

p-1的綠字部分,前面先說「美國的民主自由一如往昔」,槓桿之後轉到「我要談台灣的改變」,然後乘機帶入主題。

感受到了嗎,蔡英文的演講全程都在玩這個遊戲。

由此,你再去看P-2,每一段的結構就會非常清晰了。全部都是:

「有人說A,但是台灣證明了B。」

▲(圖/翻攝自Facebook/朱宥勳)

連續四個同樣結構的段落之後,講稿再轉一次邏輯,以「和美國相同」總結,把上述論點整合起來。

這套表演流程就是

「找相反」
「找相反」
「找相反」
「找相反」

「找相同」

小結構一直翻翻轉轉,最後在大結構上還再翻轉一次。十足發揮了台灣人小巧騰挪的特性。

最後還是要加註警語:無論是哪種「轉場」,都只是一種帶話題的技巧。技巧本身可以很華麗,但內容才是重點。

有技巧有內容,就是優雅的蔡英文;有技巧沒內容,就會變成韓國瑜;沒技巧沒內容,就會變成柯文哲。(以上強調外交場合。)

今天的「槓桿」小教學就到這裡,大家要好好學習怎麼當總統喔。

熱門文章》

►韓國瑜的「創意」是否已近尾聲?

►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灰犀牛近在眼前

►按讚加入粉絲團,讓你成為話題王!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朱宥勳」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