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不是募兵、也不是徵兵 臺灣需要的是「學兵」

馬凱/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創辦人,經濟評論家,《經濟日報》前總主筆,中華經濟研究院前研究員。

話題不斷的韓國瑜又拋出新議題,主張目前的募兵制應改為徵兵、募兵並行制。此議一出,難得見到朱立倫的呼應,但郭台銘立刻加以駁斥,認為將衝擊勞動力。而蔡總統則一仍舊貫,強調現況就是徵募並行,何須多此一說。

不過真正的軍事專家則對此主張極為認同。臺灣今天最依恃的盟友美國即曾再三警告,募兵制高昂的成本,已使人事費佔用了逾45%的國防預算,排擠掉更重要的國防經費,不利於保障國家安全。前陸軍副司令劉湘濱則直言,目前「徵兵是空的,募兵是假的。」因為所謂徵兵,只不過4個月的役期;役期若不逾兩年,根本不敷訓練與演習所需,無法形成戰力。同時指出,國情相近的以色列、新加坡、南韓,目前都實施徵兵制,役期皆在兩年以上。

蔡總統的現狀說立刻打臉,但郭董的疑慮,卻是無的放矢。國防所需的兵力如有定數則究竟是徵來的,還是花大筆國防預算募來的,人數相同,對勞動力的衝擊又何有差別?

其實真正的問題所在,不是何種兵制,而是兵役制度對個人、對國家、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利弊得失,乃至全體國人的安危存亡。當人類進入Al時代,科技進步如風馳電掣、一日千里,臺灣身處科技競賽的前沿,眾多產業領先群倫,必須不斷精益求進,稍有懈怠,立將墜入深淵。在Al時代,國防尤其仰仗最新的科技與人一較長短,幾乎每個先進國家 都竭盡所能提升國防的科技水準、網羅第一流人才強化國防力量。

但臺灣的教育,卻遠遠落於先進國家之後,猶在持續沉淪。尤其20年教改,完全摧毀技職教育,更使企業求才無門。而且不論正規教育還是技職教育,都與國防毫無交涉,更不能充實第一流的國防人才。在過去全面徵兵時代,頂尖的大學生被徵召入伍,即使未得善用,起碼還與國防擦肩而過。在今日以募兵為主的制度下,連這樣的機會也完全剝奪。

因此,今天不論採取何種兵役制度,這都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以色列就是一個最值得參考的樣板。以色列不分男女,18歲即接受徵召入伍,只有少數特殊專業如醫療、護理等,可先讀大學將來再服3至5年的兵役,其餘均在高中畢業後服男生3年、女生2年的兵役。原有工作者,續領原薪,但2/3由原單位支付。入伍後,即接受各種甄試、訓練,然後適才分發,分別施以各種專業教育及培訓,務期人人皆可發揮所長、習得專業技術,一個人能做多個人用。至於其中一流人才,更予以最高規格的教育,不僅為國防所用,更是業界爭相羅致的對象。

仿此方式,除了採行同樣的制度之外,我們更可將已飽受摧殘的技職教育及大學招生方式一併加以改善。如果徵召的都是高中與高職的畢業生,即可藉入伍後的甄試及訓練,判定其智力、性向、專長,依其志願進行分發,一部份偏重大學預科教育,一部份加強其技職教育與專業技能培訓:同時也簡別出特別資質的對象,予以特殊的栽培。如此既精準而公平地將人才分流至最佳去路,讓大學生能更早認知其工作的實務需求,接受技職教育者也可以在更踏實的環境中得到淬鍊。

▲台灣在2018年全面施行募兵制,徵兵制走入歷史。(圖/翻攝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粉絲專頁)

這樣的徵兵制的確可一舉數得。對個人而言,目前的4個月役期,時間過短,對戰力而言,幾無任何實效;而訓練的內容,對學習及未來生涯也難有任何實益。改為上制,則有充足的時間完成戰訓及演習,復可培養紮實的專業機能以面對日新月益的軍事科技要求;就國防而言,其意義何其重大?與此同時,服役後將進入正規大學者,從遴選、預備教育,到志趣及專長的判定,以及實務需求及專業技能的認知,都比目前的任何招生制度更具效益。而飽受白眼的技職教育,也可藉此大幅提升其功能,以更完善的設備及器材,配合實務的操練,而發揮更大的功效,為產業源源不絕供給學可致用的大批技術人才。至於頂尖的學子,更可仿以色列的做法,一入伍即分發到精英單位,給與適才適所的培訓,在軍中乃至退伍之後到民間部門或學術單位,皆可有其大用。

對國家而言,目前教育制度所常受詬病的缺陷,如入學制度紊亂而不公,既常有遺珠或濫竽充數之病,又使眾多貧家佳子弟不得其門而入;或是入學後志趣不符,不能發揮所長;或是所學與實務所需落差太大,難以致用等。採取上述新制之後,一切問題皆可迎刃而解,人才的培育因而大蒙其惠。而瀕臨滅絕的技職體系,亦可起死回生,令百業發展的危機得以根本解除。

至於國防本身,一方面將過去所謂「當兵令人呆」之譏完全消泯,讓兵役制度真正發揮其功能;另一方面,現代戰爭所需要的專業及科技能力,藉此亦可充分獲得滿足,甚至能夠成為整個國家提升科技水準的先鋒及人才庫。真能如此,則不分男女,都將踴躍投身軍旅,不但不認為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反而會成為學習與成長的最重要階段。

對於社會可能造成的衝擊,如前所云,並不在產業人力的供給;而是一旦屆齡青年紛紛入伍,大專院校會唱兩年空城計,招不到新生。解決的辦法是,調用適量的師資及設施,支援新制,為入伍新兵提供上述的專業培訓及預備教育,或共同策劃頂尖人才的培訓單位,為軍方、為國家、也為學術單位養成所需的精英,成為科技發展的棟樑之才。

一個簡單的話題,背後則潛藏著如此重大的意義!我們切莫三言兩語就打一場口水戰了事。倘能乘此機會一舉將兵役制度、教育制度、技職體系、科技人才培育的沉痾徹底解決,另開新局;這可是60年來最該大書特書的壯舉啊!

熱門點閱》

►自貿特區的靈魂是「規模」

►一個「自貿特區」治台灣大病

►看更多【馬凱】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馬凱專欄

馬凱專欄 馬凱

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創辦人,經濟評論家,《經濟日報》前總主筆,中華經濟研究院前研究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