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居家抗疫飲食不正常 醫師圖文提醒:膽固醇易失控

▲膽固醇。(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

「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

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

「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

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

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

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

血脂超標血管遭殃

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

「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

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

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

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控制膽固醇,避免併發症

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

「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

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

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

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

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

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

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

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

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

參考資料:

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

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

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

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

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

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

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MAT-TW-2100840-1.0-08/2021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關心膽固醇,迷思要破解!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

2025年03月26日 09:03

每天44人罹大腸癌!醫曝「4大風險因子」:有年輕化趨勢

每天44人罹大腸癌!醫曝「4大風險因子」:有年輕化趨勢

大腸癌是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醫師指出,大腸癌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但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

2025年03月30日 17:29

家族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引產!35歲女人工生殖順懷2胎

家族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引產!35歲女人工生殖順懷2胎

葉小姐因家族性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自然懷孕皆忍痛引產,進而尋求人工生殖協助。醫師指出,此類罕見疾病基因攜帶者而言,傳統自然受孕存在50%的遺傳風險,甚至可能無法活產,帶有色素失調症基因的胚胎,在發育時會出現結構...

2025年03月30日 15:16

羅志祥母罹阿茲海默症 醫推1飲食法「大腦可年輕7.5歲」

羅志祥母罹阿茲海默症 醫推1飲食法「大腦可年輕7.5歲」

藝人羅志祥透露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引外界關注。醫師指出,失智其實早在症狀出現的十年前,身體就已經在悄悄發出訊號,介入的時間點不是等病情發生,而是從還來得及的現在開始,其實能透過飲食讓大腦年輕7歲半,而根據研究顯示,...

2025年03月30日 13:37

不是坐完月子就好了!醫曝「第五孕期」5大困擾 恐害產後憂鬱

不是坐完月子就好了!醫曝「第五孕期」5大困擾 恐害產後憂鬱

女性從懷孕到生產的孕期,不是月子坐完就結束了!其實現今還有所謂的「第五孕期」。婦產科醫師陳保仁指出,第五孕期主要是「產後延伸照護」,時間在產後7週至6個月,這時期的產後媽媽會陸續遇到包括「皮膚頭髮、身心壓力、體態身材、...

2025年03月30日 10:00

五十肩和年紀沒有絕對關係!醫曝致病原因 妙招分享緩解疼痛

五十肩和年紀沒有絕對關係!醫曝致病原因 妙招分享緩解疼痛

為提升社區長者健康意識,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積極媒合玉里鎮193縣及富里鄉共11個文健站推動社區衛教,114年度規劃19場衛教活動,結合院內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及藥師等多位專業人力,深入社區傳...

2025年03月30日 09:37

吃五穀粉當早餐養生藏陷阱 醫揭1特性「血糖狂飆升」

吃五穀粉當早餐養生藏陷阱 醫揭1特性「血糖狂飆升」

73歲陳先生有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前期病史,長期服藥控制穩定,然而過去一年卻糖化血色素持續上升,從5.8一路上升到6.3,就醫才發現飲食出現大問題,不僅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少,更重要的是每天早上飲用沖泡五穀粉作為早餐,...

2025年03月30日 09:32

每年增2.5萬糖尿病患!糖胖症死亡風險飆7倍 醫:減重5%都有用

每年增2.5萬糖尿病患!糖胖症死亡風險飆7倍 醫:減重5%都有用

糖尿病盛行趨勢勢不可擋,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且BMI> 27的「糖胖症」患者死亡風險是一般民眾的7倍。門諾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俊麟強調,「糖胖...

2025年03月30日 08:50

寶寶出生緊抓台大醫 「小手牽大手」珍貴影片曝

寶寶出生緊抓台大醫 「小手牽大手」珍貴影片曝

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分享接生時,寶寶緊緊握著小兒科醫師的手,「小手牽大手」的溫馨影片獲得超過1.6萬人按讚。

2025年03月30日 07:41

「蠔油」是什麼?已有百年歷史 營養師解答關鍵用處

「蠔油」是什麼?已有百年歷史 營養師解答關鍵用處

蠔油是一個台灣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調味醬料,不常購買但又時常聽到蠔油,到底蠔油怎麼用?到底蠔油是什麼?為什麼講到蠔油就會想到李錦記?這麼多種蠔油怎麼挑?讓好食課專家來告訴你!

2025年03月30日 01:5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