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腹瀉一個月停不了 醫生圖文解說「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圖/照護線上)

作者:劉育志 醫師

「醫師,我最近經常拉肚子。」二十多歲的王小姐說。

「拉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拉了一個月,」王小姐說,「我有去看診,也吃過藥,但是還是一直拉、一直拉!」

因為有發燒、血便的狀況,大多會先當作腸胃炎來處理,嘉義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周莒光醫師回憶,可是她的狀況有點不對勁,因為持續的時間太長了,一般胃腸炎沒有這麼難處理,所以我們就建議她做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結腸黏膜有明顯的發炎,是典型的潰瘍性結腸炎表現,於是切片採檢,以確定診斷,「聽到發炎性腸道疾病,很多人都以為是罕見疾病,其實它的發生率是逐年在上升,一年比一年多,」周莒光醫師指出,「以前都是好久好久才看到一例,現在幾乎每次看門診都可以看到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病人。」

免疫失調,腸道持續發炎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細胞會一直去攻擊腸道、導致發炎。周莒光醫師解釋,腸道反覆發炎之後就會破損、潰瘍、出血,然後漸漸造成腸道變形、阻塞。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患者的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由於經常拉肚子,一天跑十幾、二十次廁所,使得上課、上班都受到影響。周莒光醫師說,因為持續拉肚子,腸道吸收功能較差,營養狀況也會很差,導致體重下降。

「我們最怕的是長期的併發症,如果腸子壞掉了,不得不開刀切除,」周莒光醫師說,「克隆氏症會破壞小腸,如果切掉大量小腸,會造成短腸症,日後必須仰賴靜脈營養維生。潰瘍性結腸炎會破壞大腸,如果切掉太多大腸,就可能需要常跑廁所,對日常生活造成非常大的不便。」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兩種

發炎性腸道疾病兩種,一個叫做「潰瘍性結腸炎」,一個叫做「克隆氏症」。

「潰瘍性結腸炎」的特徵是從肛門口開始,往直腸、大腸延伸的連續性發炎,患者可能感到裡急後重。發炎較厲害時,腸道黏膜會腫脹、一碰就出血,可能出現血便,周莒光醫師,因為發炎的關係,腸道不斷分泌黏液、滲液,讓患者持續水瀉。

從肛門端直腸開始病變

「克隆氏症」的特徵就是症狀千變萬化,因為克隆氏症可能在消化道的不同地方產生跳躍式病灶、潰瘍,周莒光醫師解釋,在胃、十二指腸出現潰瘍,患者可能會上腹痛,伴隨一些出血;在小腸出現潰瘍,可能在肚子比較偏中間的地方痛;在大腸出現病變,可能會腹瀉、出血。

「克隆氏症的症狀非常非常多元、多變,如果遇到不明原因的腹痛,都必須要將克隆氏症納入鑑別診斷。」周莒光醫師強調,「克隆氏症有時不容易確定診斷,因為當克隆氏症侷限在小腸的時候,上面的胃鏡檢查不到,下面的大腸鏡也檢查不到,非得去做小腸鏡檢查,但是小腸鏡檢查又不是一個容易的檢查。」

當克隆氏症進展到腸道全層穿孔之後,病人會進入一個無止境感染的階段,那會非常糟糕,周莒光醫師說,如果大量小腸被切除的話,會變成短腸症,患者得一輩子仰賴全靜脈營養注射,相當棘手,所以醫師會盡全力不要讓患者走到這一步。

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受影響

「我們會這麼努力去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目的,除了要改善患者的症狀,更希望避免長期併發症,」周莒光醫師說,「因為腸子在反覆發炎後會壞掉、結痂、變形,就會失去功能,造成腸阻塞,就只好開刀切除。另外,長期反覆發炎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發炎性腸道疾病怎麼辦?

症狀較輕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原則上是使用5-ASA抗發炎藥物,周莒光醫師分析,5-ASA抗發炎藥物有口服劑型,也有塞劑、灌腸的劑型,能夠用在侷限於下段大腸的發炎。

再來是使用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包含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可以控制腸道的發炎,周莒光醫師解釋,如果傳統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便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可以抑制導致發炎的因子,作用機轉較為精準,能夠有效控制發炎。

「目前的生物製劑有分兩類,一類是全身型,如TNF抑制劑;一類是腸道專一型,如α4β7 整合蛋白抑制劑。全身型生物製劑可以用在多種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炎,腸道專一型則是專門針對腸道發炎,專一性更高,能夠減少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周莒光醫師解釋,「相較於傳統藥物,兩類生物製劑的效果都很好,副作用較少,施打期間也較長,患者可以一個月、兩個月打一次藥,非常方便。」

發炎性腸道疾病怎麼辦?

過去能夠使用的藥物有限,副作用也較多,不容易長期有效控制病情,有些患者一發炎就出血,而需要反覆住院,因為經常使用類固醇,就會出現月亮臉、水牛肩,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時,也容易遇到感染的問題。「在生物製劑問世之後,透過較精準的治療機轉,讓治療成效大幅提升,甚至可以達到腸道黏膜完全癒合的狀態,且副作用較少,」周莒光醫師說,「另一個很大的好處是施打的時間較長,患者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回診打一次,便可以把病情控制穩定,生活品質改善非常多,跟過去的狀況完全不同。」

在生物製劑的時代,患者因為腸道併發症而需要接受手術的機會已經顯著下降,周莒光醫師指出,只要能夠早期就醫、早期治療,便能避免病況惡化。

貼心小提醒

近年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周莒光醫師叮嚀,大家如果有經常拉肚子、血便、不明原因腹痛、體重減輕等狀況,都要記得將發炎性腸道疾病納入考量,建議到腸胃科就診,與醫師詳細討論,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隨著藥物的進步,發炎性腸道疾病已可獲得穩定控制,關鍵在於早期治療,才能避免腸道遭到破壞,以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不只腸道出問題!發生率逐年增加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心臟醫學權威陳適安「東森栢馥」開講 分享心律不整預防與治療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26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小鹿亂撞: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特別邀請國內心臟醫學權威、台中榮民總醫院名譽院長陳適安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心律不整的預防與治療相關知識,幫...

2025年03月26日 09:03

家族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引產!35歲女人工生殖順懷2胎

家族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引產!35歲女人工生殖順懷2胎

葉小姐因家族性遺傳罕病「色素失調症」,2度自然懷孕皆忍痛引產,進而尋求人工生殖協助。醫師指出,此類罕見疾病基因攜帶者而言,傳統自然受孕存在50%的遺傳風險,甚至可能無法活產,帶有色素失調症基因的胚胎,在發育時會出現結構...

2025年03月30日 15:16

羅志祥母罹阿茲海默症 醫推1飲食法「大腦可年輕7.5歲」

羅志祥母罹阿茲海默症 醫推1飲食法「大腦可年輕7.5歲」

藝人羅志祥透露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引外界關注。醫師指出,失智其實早在症狀出現的十年前,身體就已經在悄悄發出訊號,介入的時間點不是等病情發生,而是從還來得及的現在開始,其實能透過飲食讓大腦年輕7歲半,而根據研究顯示,...

2025年03月30日 13:37

不是坐完月子就好了!醫曝「第五孕期」5大困擾 恐害產後憂鬱

不是坐完月子就好了!醫曝「第五孕期」5大困擾 恐害產後憂鬱

女性從懷孕到生產的孕期,不是月子坐完就結束了!其實現今還有所謂的「第五孕期」。婦產科醫師陳保仁指出,第五孕期主要是「產後延伸照護」,時間在產後7週至6個月,這時期的產後媽媽會陸續遇到包括「皮膚頭髮、身心壓力、體態身材、...

2025年03月30日 10:00

五十肩和年紀沒有絕對關係!醫曝致病原因 妙招分享緩解疼痛

五十肩和年紀沒有絕對關係!醫曝致病原因 妙招分享緩解疼痛

為提升社區長者健康意識,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積極媒合玉里鎮193縣及富里鄉共11個文健站推動社區衛教,114年度規劃19場衛教活動,結合院內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及藥師等多位專業人力,深入社區傳...

2025年03月30日 09:37

吃五穀粉當早餐養生藏陷阱 醫揭1特性「血糖狂飆升」

吃五穀粉當早餐養生藏陷阱 醫揭1特性「血糖狂飆升」

73歲陳先生有心臟病、高血脂、糖尿病前期病史,長期服藥控制穩定,然而過去一年卻糖化血色素持續上升,從5.8一路上升到6.3,就醫才發現飲食出現大問題,不僅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少,更重要的是每天早上飲用沖泡五穀粉作為早餐,...

2025年03月30日 09:32

每年增2.5萬糖尿病患!糖胖症死亡風險飆7倍 醫:減重5%都有用

每年增2.5萬糖尿病患!糖胖症死亡風險飆7倍 醫:減重5%都有用

糖尿病盛行趨勢勢不可擋,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且BMI> 27的「糖胖症」患者死亡風險是一般民眾的7倍。門諾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俊麟強調,「糖胖...

2025年03月30日 08:50

寶寶出生緊抓台大醫 「小手牽大手」珍貴影片曝

寶寶出生緊抓台大醫 「小手牽大手」珍貴影片曝

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分享接生時,寶寶緊緊握著小兒科醫師的手,「小手牽大手」的溫馨影片獲得超過1.6萬人按讚。

2025年03月30日 07:41

「蠔油」是什麼?已有百年歷史 營養師解答關鍵用處

「蠔油」是什麼?已有百年歷史 營養師解答關鍵用處

蠔油是一個台灣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調味醬料,不常購買但又時常聽到蠔油,到底蠔油怎麼用?到底蠔油是什麼?為什麼講到蠔油就會想到李錦記?這麼多種蠔油怎麼挑?讓好食課專家來告訴你!

2025年03月30日 01:53

長庚感恩器捐者大體老師 家屬:媽媽教會我勇敢

長庚感恩器捐者大體老師 家屬:媽媽教會我勇敢

長庚大學與林口長庚醫院今(29)日下午舉辦「2025年器官捐贈與大體老師追思大會」,近千人齊聚長庚大學國際會議廳。追思會上由心臟受贈者謝女士代表受贈者,向器官捐贈者家屬獻花表達感謝,捐贈者彭惠蘭女士的女兒彭千芸說,「媽...

2025年03月29日 18:4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