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火線/碧血自由魂:國際志願軍與西班牙內戰悲劇

▲76萬YouTuber李根大尉飛烏克蘭當義勇軍!曬背影照:若活著回來,會接受處罰。(圖/翻攝自Instagram/rokseal)

有76萬粉絲的YouTuber李根大尉(右)衝到烏克蘭當國際志願軍!(圖/翻攝自Instagram/rokseal)

記者朱錦華/特稿

俄、烏戰爭爆發後,有一批酷愛自由的熱血入士自願到烏克蘭對俄作戰。台灣媒體給了他們一個中文名字,叫「國際志願軍」;俄羅斯則稱他們是「外國傭兵」(foreign mercenaries)。這種甘冒生命危險、為另一個國家人民的自由而戰的精神,是讓人敬佩的。而在此之前,最有名的一次國際志願軍大集結,毫無疑問,就是出現在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歷史上給了這批人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叫「國際縱隊」(International Brigades)。

西班牙內戰的緣起,跟日後許多場戰爭一樣,都跟美國有關。1929年末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西班牙也無法倖免。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民主革命,推翻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立共和國,史稱「第一共和」。無奈民主革命並未能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銳(例如加泰隆尼亞與巴斯克的自治訴求、巴塞隆納與馬德里的工人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開始周期性大罷工、沒有土地的農民襲擊軍警,佔領莊園等),共和政府的社會基礎依然十分薄弱。

1935年,歐洲法西斯勢力的威脅逐漸逼近。1936年2月,由西班牙社會黨、共產黨、共和左翼、共和聯盟、勞動者總聯盟等政黨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成立聯合政府,史稱「第二共和」。新政府實施了一連串激進的的社會改革,卻引發國內外反對勢力的反彈。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軍人積極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求援,圖謀顛覆共和政府。

1936年7月17日,駐摩洛哥的「西班牙非洲軍團」首先發動兵變,處決了軍中支持共和政府的6名高級將領。隨後,在德、義兩大法西斯政權支持下,推舉佛朗哥為領袖的叛軍集團「國民軍」高舉「捍衛天主教、消滅布爾什維克」旗幟,北上向首都馬德里進軍。西班牙國內的保皇派軍隊隨即響應,由北向南夾擊馬德里,西班牙內戰爆發。

▲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佛朗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佛朗哥。(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國外,德、義兩國不但提供大量武器裝備給佛朗哥,還動用武裝力量介入戰事。反之,英、美、法等國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形同放任德、義侵略西班牙。當時,全世界熱愛自由的人士都站在西班牙共和政府這邊,掀起全球聲援西班牙的群眾運動。這場運動的最高峰,就是「國際縱隊」的成立。

在法共總書記多列士(Maurice Thorez)建議下,「共產國際」於1936年9月成立「國際縱隊」,由各國共產黨招募本國的志願兵參戰,期間有多達54個國家的反法西斯志士冒著被本國政府追捕的風險,前往西班牙作戰。他們當中有工人、農民、上班族、學生和知識分子,在整個戰爭中,先後成立了7支「國際縱隊」(最後一支成立於1937年),先後加入的志願軍總人數達3.5萬人,他們的口號是:「為了你我的自由」!

志願軍戰士入伍時,會在一份誓詞上簽名,誓詞的最後一段寫著:「我自願來到這裡,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將獻出最後一滴血。」

西班牙內戰與「國際縱隊」當時和日後之所以如此名聲響亮,很大一部分不得不歸因於志願軍裡有不少「鑽石級」的閃亮人物。當中包括智利詩人聶魯達、美國作家海明威、英國作家歐威爾、法國作家馬爾勞與卡繆,加拿大俠醫白求恩、匈牙利裔美籍戰地攝影記者卡帕;還有,20世紀畫壇的巨靈畢卡索。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參戰、以及日後創作的相關作品,都讓這場戰爭和「國際縱隊」在歷史上百世留名。

無奈,由於英、美、法政府採取「不干涉政策」,蘇聯的史達林為了自保中途抽身;相對的,德、義兩大強權卻全力援助佛朗哥領導的「國民軍」。加上西班牙共和政府一再內鬨、分裂,隨著馬德里在1939年3月28日陷落,4月1日,西班牙內戰宣告結束,從此展開了佛朗哥將近40年的獨裁統治。

儘管「國際縱隊」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在許多場關鍵戰役中都擔當了吃重的角色,但共和政府為了切斷叛軍的外援,同時向英、法證明共和政府並非紅色政權,爭取兩國解除禁運,已早一步於1938年9月21日宣布依照國際聯盟決議,解散並撤出傷亡慘重的「國際縱隊」。西班牙內戰持續了3年,總共有約5000名志願軍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性命,長眠在西班牙土地。

▲卡帕(Robert Capa)的戰士之死。(圖/路透)

卡帕著名的戰地攝影作品:《戰士之死》。(圖/路透)

存在主義作家卡繆(Albert Camus)認為,西班牙內戰是一場理想主義的悲劇。他說,「正是在西班牙,讓我們這一代人了解到就算你是正確的、也會被擊敗。武力可以戰勝精神。有時候,勇氣並不會獲得報償。毫無疑問,正是這一點解釋了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人將西班牙內戰視為一齣悲劇。」

但西班牙內戰和「國際縱隊」的悲劇及其反法西斯的奮鬥精神,仍然透過許多傑出的創作,世代流傳。另一位法國作家、曾任戴高樂政府首任文化部長的馬爾勞(André Malraux),把這段戰爭經驗寫成小說《人的希望》(L'Espoir)。儘管,馬爾勞更著名的作品,是描寫蔣介石在上海「清黨」的《人的命運》(La Condition humaine)。 美國作家海明威則把自己這段經歷寫成暢銷小說《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後來被拍成同名電影。

親眼目擊共產黨慘烈鬥爭、對共產主義徹底幻滅的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1938年發表了不朽名篇《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真實記錄了在崇高理念之下說不出口的政治醜惡與黑暗。戰地攝影記者卡帕(Robert Capa)為這場戰爭留下許多珍貴而讓人震撼的影像記錄,當中包括著名的照片《戰士之死》。他離開西班牙後又到了中國,用攝影機記錄下中國的抗戰。白求恩(Norman Bethune)後來也去了中國延安,為八路軍擔任軍醫,1939年11月,因為替傷兵動手術時手指的傷口遭感染,引發敗血症去世。

畢卡索有一幅舉世知名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Guernica)。格爾尼卡是西班牙中北部巴斯克自治區內的一座城鎮,內戰期間,納粹德國為試驗新武器,對當時共和政府轄下的格爾尼卡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轟炸。畢卡索這幅立體主義鉅作,正是描繪該城鎮在炸彈蹂躪下血肉橫飛、蒼天無語的的悲慘景象。

電影方面,西班牙導演阿拉岡(ManuelGutiérrez Aragón)的《森林之心》(Guer El corazón del bosque,1979年)、英國導演肯洛區(Kenneth Loath)的《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墨西哥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 Gómez)的《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都是深刻描繪西班牙內戰的精彩電影。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