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案」微調是指標 學者嚴震生:象徵性條文挑戰陸底線

▲▼美國國會大廈,國會山莊,參議院,眾議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國國會山莊示意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呂晏慈/台北報導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15日通過備受矚目的「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該案是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以來,最全面重整美國對台政策的法案。對此,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嚴震生受訪指出,未來全院投票時是否修正部分條文,淡化台灣主權色彩是觀察指標,他預判關於駐美代表處更名內容應該不會通過,因為對美方來說,有些象徵性的條文對於台灣沒有實質幫助,反而會挑戰中國大陸的底線。

「台灣政策法案」是由先前曾率團訪台的共和黨首席議員葛瑞姆(Lindsey Graham)、民主黨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兩人聯手提出,外委會今天通過的版本只有微幅修改,包括駐美代表處改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需參院通過等部分改爲建議性質等,該案未來還需要參眾兩院一致通過,才能交由總統拜登簽署。

嚴震生今天接受《ETtoday東森新媒體》訪問指出,初審通過的「台灣政策法案」有3個重要修正:第一,原條文規定AIT處長任命程序須經過參院,形同比照大使,但初審條文改為建議性質;第二,移除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的條文,改為「以非北約盟友同等方式對待台灣」,沖淡了台灣主權的色彩;第三,對於中國大陸最不能接受的駐美代表處改名,改為要求行政部門與台灣協商,如此一來行政部門行使裁量權,就不一定會同意更名。

嚴震生分析,兩黨22位參議員組成的外委會,以17票贊成、5票反對的高票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反對者中有4位民主黨籍、1位共和黨籍,多數投下反對票者都點出反對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態度,例如投下反對票的參議員馬基(Edward Markey)近日才訪台,他長期對台灣友善,也是台灣連線的成員,他認為美國最大的利益是台灣安全、不與中國發生衝突,然而「台灣政策法案」無法達成這個目標,反而挑釁意味濃厚,無法真正保障台灣人民的安全。

對於未來立法進程,嚴震生表示,此次初審版本已經參考白宮意見做了一些調整,預料未來送到全院投票仍然會有修正
,是否修正其他條文淡化台灣主權色彩是觀察指標,例如關於駐美代表處更名條文應不會通過,「我覺得就不必談了」;至於提供台灣45億美元(約新台幣1410億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等強化台灣防衛能力的條文內容,則獲得多數人同意,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嚴震生也說,到底該法會不會引發中國大陸的強烈回應,要看未來美國國會是否修正法案內容,如同其中一位投下反對票的參議員講的,有些象徵性的條文對於台灣沒有實質幫助,反而會挑戰陸方底線,真正對台灣好的是加強台灣防衛能力、賣武器等內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