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CEO特地在行事曆安排「沒事」!研究證實:放空、暫停表現更好

腦,大腦。(圖/達至示意圖)

▲大腦喜歡「白色空間」,事實「暫停」更有利於表現。(圖/達至影像)

文/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
摘自/時報出版《
留白工作法

2020年的新冠疫情經濟危機,帶走了丹妮爾的公司大部分的營收。她再次回到「白色空間」,思考解決辦法。丹妮爾表示:「我允許自己想著工作,靜靜觀察腦中冒出的點子與念頭,有的還不錯,有的不怎麼樣。我向團隊推薦其中的好點子,兩個月內便徹底改造商業模式,重新站起來。我不會想再來一遍,但我們浴火重生。」

丹妮爾不是特例。她所做的只不過是允許自己暫停──只要有需要,一次又一次暫停。毫不誇張地說,這個習慣改變了她整個人生。本文會讓各位明白「她有的,你也能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腦灰質愛白色空間

科學已經證實,暫停有利於表現。

亞當.葛薩利(Adam Gazzaley)是得獎的舊金山神經科學家,他協助我了解,為什麼在工作日定期中斷活動,事實上極度必要且威力驚人。我們在執行複雜的密集任務時,如果不給大腦時間恢復,將導致認知疲勞(cognitive fatigue),耗損大腦有限的資源,對表現造成負面影響。

大腦中的額葉負責控制最高層次的認知與執行功能,但研究顯示額葉特別容易受到認知疲勞的影響。少了額葉的執行功能,我們便無法有效提出策略、熟練執行複雜的計畫。亞當談到,依據研究結果來看,若要有效解決認知耗損的問題,唯一的已知方法,就是讓大腦休息一下。

在每日的行程中排出白色空間,額葉將有機會重振旗鼓,帶來更有效率的神經處理流程,提升生產力。此外,白色空間也能帶來更多創意。若要一針見血地解決問題,基本條件是連結我們目前的思考與先前的經驗,而負責執行的額葉將需要與大腦的記憶區進行溝通。然而,要是缺乏自由思考的時間,心智疲勞與認知過載經常會打斷大腦這兩區的溝通。

大腦的磁振造影(MRI)掃描顯示出,在我們安靜停頓的期間,大腦的預設神經網絡(大腦的執行中心)其實忙得不亦樂乎——其相關活動與洞見、反省、記憶、創意有關。策略性停頓會讓我們過載的大腦,有機會進行新鮮洞見所需的心智聯想,刺激創意,讓自己文思泉湧——我們拿掉了堵住噴水口的障礙。

此外,我們還知道,休息是休哪種息,同樣也很重要。伊利諾大學與喬治梅森大學的研究人員,觀察近100位辦公室員工的休息習慣。研究對象寫了10個工作天的日誌,記錄午休後感到的工作壓力程度、休息時做了哪些事,以及在一日尾聲的疲憊程度。

研究人員把休息時的活動分成「放鬆類」(例如做白日夢或伸展操)、「營養類」(抓一包零食)、「社交類」(和同事聊天)、「認知類」(讀信或收信、社群媒體),其中只有放鬆活動與社交活動有好處。休息時從事認知活動,反而會讓疲勞程度雪上加霜。原因大概是我們試圖重振心智流程,但那些活動會動用許多相同的心智流程。從神經科學到認知流程、再到創意,各領域的研究一再顯示,停頓的確能讓我們處於更理想的工作狀態。

我們馬上就會看到,休息能增強表現,太大的時間壓力則是毒藥。哈佛商學院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Amabile)發現,火燒屁股能讓人一鼓作氣完成任務,感到有如神助,但如果大腦有更多反思空間、處於低度到中度的時間壓力時,成果的品質會更為理想。泰瑞莎總結這方面的研究:「整體而言,人們不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作,更別說要發揮創意,達到理想中的創新程度。」

▲火燒屁股能讓人有一鼓作氣的感覺,但如果大腦有更多反思空間,成果的品質會更理想。(圖/CFP)

白色空間「不是」什麼

策略性停頓的期間,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答案是很多事,包括測試概念、質疑假設、站在客觀立場、重啟身心、讓點子有空間冒出來。然而,我們對彈性的開放時間感到陌生,不確定那是什麼感覺。以下是幾個和白色空間長得很像的概念,但不是白色空間。我們先排除這幾件事,縮小範圍。你可以把每一種相像、但不相同的情況,想成是不同版本的公園遛狗。

白色空間不是冥想。對心智來講,冥想基本上是紀律性的體驗。冥想的時候,你選擇一個專注點,例如口訣、蠟燭、一個字或你的呼吸,你會溫和鼓勵心智不斷回到那個專注點。心思跑掉時(一分鐘會發生千百萬次),你不苛責自己,而是重新把注意力引導回來。換言之,小狗(我們的心智)拴著繩子。狗兒開始亂跑的時候,我們輕聲說:「回來。」

白色空間不是思緒漫遊(mind wandering),思緒漫遊通常是非意志體驗。除了罕見的研究場景之外,平時並不是我們選擇這種事,而是這種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你的神智經常未經允許就跑走。你明明坐在桌前打重要的報告,突然間,砰!你在eBay查電鍋多少錢。怎麼會跑到那?你通常真的不知道。思緒漫遊就像是你的狗趁你在買冰淇淋時掙脫繩子跑走,你過了一會兒才嚇一跳,狗怎麼跑到對面了。

最後一種相近的概念是覺察(mindfulness,又譯「正念」)。覺察和白色空間很像,但和冥想一樣,主要仰賴某種指示。覺察是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神完全只放在一件事情上,例如感官刺激、對話或任務。覺察是當我們穿越公園時,狗兒深深注意到身旁的每一件事。在感官高度敏感的情況下,牠清楚聽見鳥兒啾啾叫,聞到椒鹽捲餅攤散發誘人的熱氣。狗兒(我們的心智)全神貫注,沉浸於當下這一刻。

覺察和冥想的基本假設都是心智應該被溫和地引導。我們教導心智與打擾我們的念頭建立新關係。保持覺察或冥想時,如果冒出念頭,我們會注意到這個念頭,但不予理會。有些人會把念頭想像成是飄來的浮雲,接著想像它們飄走,或是像泡沫一樣破掉,不管念頭往哪裡跑,我們不跟上。

區別就在這兒。如果是白色空間,我們跟著念頭走。點子去哪,我們去哪,無拘無束。小狗可以在沒有繩子的情況下跑過公園。我們的心智以最大的自由探索、伸展與恢復。

大安森林公園, 台北景點,親子休閒旅遊,健康運動,都市之肺,老人健康,生態復育。(圖/記者謝婷婷攝)

▲休息和放鬆注意力可以提振精神、增強創意與問題解決能力。(圖/記者謝婷婷攝)

運用暫停

科學與常識告訴我們,休息和放鬆注意力可以提振精神、增強創意與問題解決能力。這樣的中場休息有四種形式:

• 為了「恢復」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減法」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反思」的策略性停頓
• 為了「有建設性」的策略性停頓

第一種是為了恢復的策略性停頓,此時停頓的目的很簡單:重啟疲憊的大腦與身體。這是多數人對白色空間最初的認知。需要恢復時間是真實且龐大的需求。下次當你在一天的中段時刻搭乘飛機,可以觀察有多少人睡著了。中午就在睡!那是因為那些人不曾休息;太多高成就者幾乎是全年無休地運轉。沒有恢復體力的時間,遠遠不是「累了」那麼簡單。我有客戶感染肺炎黴漿菌,還在打電話問見面的事。

第二種是利用停頓來做減法——減少需要處理的工作量。減法停頓讓你放掉沒必要做的事,像推土機清路一樣,替其他每一件事清出空間。

第三種是利用停頓來反思,給自己冷靜下來的時間,客觀看待我們的工作,深入思考最初的點子。你用這樣的時間弄懂身旁與內心發生的事,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做決定。對金融專業人士來講,反思型停頓有可能是看著數字,試著聽見數字說出的故事,了解未來和過去。如果是行銷人員,便會想著客群,深入想像這群人的需求。

▲▼行事曆,記事本,手帳。(圖/記者林育綾攝)

▲有SEO會特地在行事曆排「沒事」的時間。(示意圖/記者林育綾攝)

領英(LinkedIn)的執行長傑夫.韋納(Jeff Weiner)十分傑出,在企業評論網 Glassdoor 上獲得接近滿分的主管支持率,還創下令人印象深刻的慈善紀錄,但他把反思型停頓視為讓成功職涯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工具。他很出名的一件事是在日曆裡安排「沒事」的時間,他指出自己若要做好工作,行事曆上的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除了今日帶領著業界龍頭的韋納,耐吉的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也在客廳裡指定一張專門用來做白日夢的椅子。奇異公司(GE)的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也表示,自己每天安排一小時「看著窗外的時間」

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或許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蓋茲任職於微軟的期間,每年二度前往森林裡與世隔絕的小木屋,度過他著名的「思考週」(Think Weeks)。蓋茲會利用這段時間研讀與思考報告、書籍、文章,記錄下心得與閱讀帶來的點子。唯一會爭奪注意力的事,就只有一天送達兩次的餐點,以及整個冰箱的健怡橘子汽水。沒網路,沒親友,沒有工作上的責任。沒錯,蓋茲一天花18小時閱讀,不過他回公司時,帶給公司的好處是他閱讀後的思考。

我親眼目睹過反思型停頓讓銷售團隊的績效創新高,就連優秀到令人下巴掉下來、簡報無往不利的超級人才也能受益。

一旦超級人才養成習慣,在每次開會前或在兩場會議之間,增加一些白色空間的反思時間,他們有時便會發現自己其實沒做到大獲全勝。

光是花個三、四分鐘問自己:「上次開會哪個部分順利、哪個部分不順利?」「這個人是什麼人,他們關心什麼事?」「我要如何用先前沒想到的辦法,推進這段關係?」

思考一下接下來的對話,就能真正做好準備,大幅增加幾分鐘後的談話成功機率。

第四種是利用停頓來增加建設性,也就是把深思熟慮當成產出的商業工具。我們利用這種暫停時間,在心中擬定計畫、孵化產品、想出溝通方式。這是成長、創新與解決問題的時間。行銷人員和創意人員利用建設性暫停,想出下一個概念。高階主管則把這個時間留給策略,因為當你快步穿越走廊時,實在沒辦法思考某些事。

在建設性的暫停時間裡,我們的思考不是直線衝向終點的灰狗,而是比較像蝴蝶,一路上停留在無法預測的地方,但最終帶回花蜜。中間的流程變來變去,有可能穿梭於手邊的幾個主題。

得出理想結果的前提是要允許這樣的彈性。當我們卡在問題裡,通常會白費力氣,在同樣的幾個聯想與選項中打轉。「暫時抽離」能讓我們動用不同的心智能力,走過「醞釀期」(incubation period),也就是有助於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無意識心理過程,科學家又稱之為「有益的遺忘」(beneficial forgetting)。我們允許思考重新出發,不滿足於無用的聯想,並以獨特的新鮮解決法取代——那才是我們要的東西。

▲▼時報出版《留白工作法》。(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留白工作法》,作者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知名專題演講家、《財星》雜誌500大企業的顧問、培訓公司茱麗葉方特集團(Juliet Funt Group)的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丁點的喘息空間。每個人都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思考、呼吸,以點燃洞見與創造力。幸好,我們仍能主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在喘不過氣的工作與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