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政改革/監獄超收好擁擠 「到底哪些人應該關?」

▲雄監先前發生劫獄事件,震驚全台。(圖/東森新聞資料照)

記者楊佳穎/採訪報導

高雄監獄劫獄案突顯台灣監獄問題,也掀起獄政改革聲浪;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河暝」指出,台灣刑事政策波動、監獄過於擁擠、懲罰與教化無法兼得等,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不過矯正署、獄政單位往往只能被動接受、背負壓力,導致高壓矯正環境出現。

河暝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訪問時表示,監所收容人數逐年增加,全台目前共有49所監獄,應收人數為54593人,實際上卻收了63185人,超收高達8592人;此外,目前法務部編制的矯正機關戒護人力為4842人,實際卻僅有4409人,與收容人數比例為1:14,反觀美國為1:4.8、日本1:4.6、韓國1:3.5以及香港的1:2.4,有極大落差,「理想情況為1名戒護人員面對5名受刑人,最高的比例則是1:10,但台灣甚至出現1:20的狀況。

河暝指出,「到底哪些人應該放監獄?哪些人應該關?」全台目前收容的63185位受刑人中,其中煙毒犯(不含販毒)為短期服刑,沒有所謂「被害人」,卻是法定「病犯」,被關在獄中強制治療,占了受刑人的1/3;若將毒犯移出監獄,由外界轉銜機構、醫療體系接手,能協助紓解人口壓力,對於受刑人也會有更大幫助。

針對矯治方面,河暝則表示,獄所必須有好的管理及輔導方案,目前全台有許多監獄讓教育與業界結合,推行農務、地方特色產品製作、加工、代工,本意除了強制勞動、培養習慣,也是讓受刑人學習一技之長,但這些工作通常為勞力密集、低技術,如同「家庭代工」,僅有15%的受刑人真正獲得職訓、證照檢定課程培訓機會。

河暝也提到,還有部分監獄會與藝文界合作,但這些規劃都是「點綴式」,沒有相關系統輔助,受刑人只是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事情,只求達到規定的工作量,拿到積分,對於個人的幫助有限,效果持久性也不長。不過,他也強調,矯正署擁有的預算偏低,竟還可以照料49所監獄,努力依然值得大家肯定。

●註:河暝為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博士,研究興趣為監獄矯治與矯治社會工作。

▼監獄多半會開設教育、感化課程。(圖/澎湖監獄提供,請勿隨意翻拍,以免侵權。)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