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搶救一座土地公廟

▲劉克襄認為,簡樸的小廟現在已很難看到,當然要保存。(圖/劉克襄提供,請勿隨意翻拍)

作者/劉克襄(自然觀察作家)

村子入口,有座土地公廟,蓋得金碧輝煌,奪目地坐落縣道上。我帶領學生踅入安靜的村徑時,先跟它敬拜。

村徑狹小蜿蜒,偶見村狗遠吠,鵝雞漫步,還有炊煙裊裊的愜意景象。更進去,或有一角稻穗金黃,或荒廢的旱田陸續出現,夾雜於果園、茶圃和水塘間,獨不見任何路人。等走近一處三合院聚落,一座百年的土地公廟現身了。

它坐落於向南的山坡地,周遭有樹林環繞。山坡地平坦處不多,但村人還是設法挪出一塊台地供奉。小小台地以卵石塊堆砌而成,還鋪有一短短七八公尺的卵石石階,連接到村徑。有此精心安排,足見村人的虔敬。

小廟則以長方形石材搭蓋,高約半百,小而典雅。兩邊廟壁刻有詩句對聯,廟頂還有雕飾和刻紋。連石爐和供台都用岩塊辛苦鑿成,興建此廟勢必花了不少功夫。北台灣鄉野的土地公廟很少如此精緻,又保持淳樸的原樣。

兩個月前,我來過三四回,清楚知道,接連的路上還有兩座,規模或許略小,但都有這等格局和空間。整個山區也還有四五座,散落在不同的山腹和田野。每一座都坐南朝北,興蓋的年代可追溯到清末。今天特別帶學生來感受,早年鄉野小廟的美好。

▲劉克襄與學生「保護」了這座小廟。(圖/劉克襄提供,請勿隨意翻拍)

我和學生正在欣賞時,剛好旁邊有一農家的老人回來。老人姓林,很好奇我們為何會出現。當我表明來意,他隨即驕傲地指道,這些廟少說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剛剛我們走過的路,以前是舊的山徑。老人家對農作十分嫻熟,但已無稻田,只有少數果樹的栽作。譬如新品種的沙梨,小廟前便種了六七株。

先前,學生問我,土地公廟前為何有株黃藤綁在另一棵樹上?大家都以為有什麼儀式,趁林老先生到來,我順便探問。結果,老人家給了個有趣的答案,因為黃藤蔓發,遮到土地公了,因而用繩子綁住。

我繼續讚歎這座小廟很漂亮。不意,引發他有感而發地喟嘆,「可惜就是廟太小了。」

我環顧周遭,空間大,環境相當清幽,廟小反而更融合在自然裡。結果按他的說法,現在的大香燭都擺不進去。他打算蓋一座大一點,而且不會日晒雨淋。他要在原地重建,小廟勢必得拆除。

我露出吃驚的表情,想到村口華麗的土地公廟,點著日夜不滅的LED燈。老人家欽慕的想必是那等風光,恐怕也覺得應該籌款蓋成如此,才表示自己夠虔誠吧!他雖想改,但有些舉棋不定。我急忙跟他強調,簡樸的小廟現在已經很難看到,當然要保存。自己帶這些孩子們就是專程來看它的啊!很擔心,下一回來,它就不見了。

「你若真的如此看法,那我就不蓋了。」阿公的語氣雖是接受,卻有些疑惑,好像都是你在講的,其他學生和老師都沒意見啊!

我馬上臨機應變,以全部學生做了個小小民調。假如蓋成馬路口那樣漂亮、高大的,請舉手?結果,沒人反應。希望這座廟保持原樣的,請舉手?所有的學生都高舉。

阿公苦笑了,「既然都覺得不好,那就尊重大家的意見吧。」

沒想到,這趟走訪,竟有如此戲劇化的巧遇。我們還能以外地觀點發表意見,規勸在地人保護重要景觀,並影響他的決定。想必阿公也十分虔誠,才會把廟照顧得這麼素樸、完整。然而,長時未與外頭接觸,他還以為土地公廟蓋得亮麗,才夠虔敬。遲遲未整建,還在自責不夠努力。

幸好,我和學生適時出現,專程來看土地公廟,方有機會說服阿公改變觀念。小小的一趟旅行,因為我們的深切關懷,一座苗栗丘陵最淳樸的土地公廟,便這樣美好地保護下來了。

日後在此行山,我更常帶隊專程探望土地公了。阿公看到我帶學員到來,更樂於提到這個為何不拆除的故事,並以此自豪。我也暗自發心,希望日後多點這樣的機緣,跟地方人士也跟下一代,一起和土地對話。

------------

►劉克襄新書《兩天半的麵店》各地發表時間和日期
時間:6/5(五)19:30-20:30
地點:台中‧誠品園道店(台中市公益路68號3F)

時間:6/27(六)15:00-16:00
地點:台南‧誠品文化中心店(台南市中華東路三段360號3F)

●作者劉克襄,綽號鳥人,作家、自然觀察作家,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原文刊載於劉克襄個人臉書。本文已取得本人授權刊登。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劉克襄認為,簡樸的小廟現在已很難看到,當然要保存。(圖/劉克襄提供,請勿隨意翻拍)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