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原本以為一切順利的美中貿易談判上週驟然翻盤,打回原點,雙方再度打起關稅戰。從去年開始,這已是雙方第三次「打-談-打」的組合。大家都在問二個問題:影響為何?接下來展望如何?影響比較容易判斷,但對未來發展,迄今雙方互動已經跳脫傳統框架,因此未來若和解還是續戰,已經失去研判基準。
先歸納一下美中貿易戰的進展。2018年美國指控中國透過違法的產業補貼、違法竊取智財權、科技與商業秘密、強制技術移轉,以及透過不公平的系統性併購政策,取得美國的重要科技等所謂「不公平貿易行為」,對美商造成歧視性的傷害,因而依據美國貿易法第301條的授權,決定用關稅制裁為手段,來迫使中方消除這些以上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大陸則認為美方的指控只是美國單邊的自行認定、片面加稅,不合理也不合法,因而對美國產品也課徵報復關稅,關稅戰隨之開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去年6月開打後,美中關稅戰持續升溫。目前為止,美方已經針對價值高達2,500億美元的「中國製造」產品課徵額外關稅。其中第一波涵蓋了500億美元的產品,關稅高達25%;第二波加碼擴大至2,000億美元的產品先加徵10%,原本預計在今年1月關稅也要提高到25%。後因雙方啟動協商,川普先是宣布延到3月2日,後因談判順利而無限期暫緩。
沒想到峰迴路轉,談判忽然在上週短短五天內從極具希望變成破局開戰。美國迅速在5月10日將關稅調高至25%,而北京亦不甘示弱,同步調高對美的報復關稅到25%。美國更於同日加碼公告一份涵蓋高達3000億美元的新制裁清單,幾乎將全部「中國製」產品都納入制裁範圍;目前中國尚未回應,但按過去雙方接戰模式,北京應該很快也會提出對應的報復。
不過雙方為提供自身進口商的緩衝,都宣布5月10日前已經離境上船的貨物,若能在6月1日前報關或入境者,則可適用原本的10%稅率。因而可以想像,現在雙方的進口、物流及航商,必定都在人仰馬翻的全力協調,已確保在路上的貨可以趕在6月1日前報關。這大概是已知的第一個短期影響。
第二個短期影響是轉單效應,也就是所謂的貿易移轉衝擊。美國今年第1季從中國進口金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3.6%,中國出口額更減少17.6%。假設美國需求不變,這種減少反映出開始出現原本「中國製」的產品被其他國家所取代。有統計指出,第一季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冰箱減少了24%,從韓國進口者卻增加32%,而中國製輪胎進口減少29%,反而是越南製輪胎出口暴增141%。雖不可否認有轉單受益者這對在「中國生產、銷售美國」的業者,無論是本地企業、外資還是台商,都是直接的受害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OECD於2018年底發佈之「經濟展望」預測就已經指出,當2000億美元清單關稅提高至25%時,三年後美、中GDP成長將分別減少0.4及0.6個百分點,全球GDP亦將減少0.2個百分點。倘貿易戰持續擴大至全部貨品時,對美、中GDP成長將進一步減少0.8以及1個百分點,全球GDP亦將擴大到超過0.4個百分點。簡言之,當美國與中國這二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因此都出現成長趨緩,需求減少時,衝擊對象就會從在中國的台商擴大到在台灣的台商了。事實上,到四月為止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已經連六黑,已經嗅到這種問題。
最後是未來展望。川普已宣布將利用6月底G20峰會與習近平舉行峰會,似乎又出現轉機。但是中國大陸尚未對此有所回應,而且川普的強硬態度在國內獲得許多掌聲,而習大大最後一刻撤回承諾的原因又不明,讓下次川習會恐怕不宜有太多期待。
面對這種「衝擊是必然、和解多變數」的局面,台商、外資必然都面對了到底要不要加速進行移轉陣地的棘手問題。一方面中國市場依然誘人,況且除了北京持續加碼留人外,還有很多其他市場沒有貿易戰困擾,因此留在大陸仍有意義。他方面貿易戰陰影持續籠罩,而美國、台灣甚至東協各國也都不斷揮手拉人,如何做成決策將受到產業、市場甚至產品性質的差異而不同。對於政府而言,如何掌握此一趨勢,超越台商回流這種單一思維,才能精確因應在變局中找出機會。
熱門文章》
►美中若攤牌 兩岸同遭殃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