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哲學家雜誌創辦人、心理治療師
「世界上有太多工作要做了。『勤奮工作是美德』,這種教條的傷害力非常大。」──羅素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國家的人初次見面時,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在做什麼?」,但應該大概不會有人回答「我週末都去爬山」、「我喜歡試做新菜」或者「我比較常看書」。通常大家都會回答自己的工作,賦閒在家的往往會有點不好意思,並低調地解釋現在的狀況。
工作是定義人類重要一環。有些人老是覺得自己工作不夠努力,彷彿只有賣力工作才能證成自己的存在。許多人以自身的「職業道德」為榮,無論職業道德是否真的有為工作加分;另外有些人則是意識到自己太專注在工作上,甚至成了「工作狂」。
可想而知,工作籠罩了人類的大半生活;對一般人來說,工作佔據了起床之後大部分清醒的時間。世衛組織發現,成年以後,世人的生活有逾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比花在睡覺的時間還多一點。這些統計數字還不包括不支薪的工作,比如全職爸媽,也許薪水就是一切走鐘的開始。「工作」,不管是給人家請還是自己當老闆,儼然變成「有償勞動」的意思;假如勞動本身沒有酬勞就必須註明「自願」性質,因為「工作」本身就代表收入。
資本主義盛行 人類為工作而生活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人都必須賺錢維生,因此工作是實現夢想的寶貴手段。羅素觀察到,這就是多數人看待工作的態度。他說:「工作時,就應該表現認真的樣子,因為它是維持生計的手段。到了閒暇時間,我們才能放鬆享受幸福的時刻。」如此看來,勞工都是亞里斯多德派的,後者說過:「工作是為了有時間放假,幸福人生都靠工作才能實現。」
儘管如此,在你我身處的文化中,大家都把勤奮工作視為美德。人類是如何走到這步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現代工作的意義根植於「新教工作倫理」,而這與「資本主義精神」息息相關。資本主義的興盛與宗教的關聯仍有爭議,不過韋伯確實沒有說錯:「在現代的資本經濟體系中,人們都把勞動視為生活目的,不再把它當成手段,只是用來賺取生活的實質需求。」
為了滿足消費的欲望,我們必須不斷賺錢,即使工作繁重、報酬不成比例。「資本主義並不包含生活品質,」美國哲學教授蓋瑞.葛汀(Gary Gutting)說:「它本質上就是個營利的系統,只負責生產東西、越多越好。」
掌握生活主控權 是自己還是老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撒旦會對無所事事的人惡作劇」,羅素從小就被警告,不工作人生就沒有意義,而這種話跟宗教信條沒兩樣。他長大以後慢慢改變了想法,「世界上有太多工作要做了。『勤奮工作是美德』,這種教條的傷害力非常大。」因此羅素提倡,我們應減少工作時數,以增加休閒時間。
話說回來,我們也要小心別妖魔化工作。現代人都知道,太賣力工作會傷身體,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休息,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我們還是很難將兩者區分開來。對某些人來說,工作只是苦力活。不過許多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人都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也有少數人運氣不錯,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因此最好換個角度來思考,休謨提倡「混合生活」的概念:日常活動有兩種,一種對生活有益、另一種令人樂在其中;最好能取得平衡,前者如工作維生,後者如學習新知或培養興趣。
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曾說:「這世上值得擁有或投入的事物都有代價,沒有經歷努力、痛苦與艱難,就不需要追求。」他的說法比較誇張,但能夠不勞而獲或輕鬆到手的事物的確不多。現代資本社會最大的錯誤在於,把勤奮的價值和有償工作混為一談。既然人生要瀟灑走一回,就付出你的全部心力,但別錯付給你的老闆。
熱門點閱》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