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台灣蟬常被誤會 不是所有的蟬都會叫「知了」

▲ 並排的台灣蟬殼。(圖/賴祥蔚提供)

● 賴祥蔚/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作者。

這幾年常走登山步道,連帶注意起昆蟲。日前看到三個蟬蛻並排,好奇原因,又想起兒時疑問:蟬叫聲一點也不像「知了」,為什麼又叫「知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起蟬,一般人最常想到的,就是因其鳴叫聲而又名「知了」,以及在郊區偶爾會看見蟬脫殼之後的「蟬蛻」。

不過,不少人其實誤會台灣蟬了,常見的誤會有三:蟬是「一種」昆蟲、蟬會叫、以及蟬的「孤單」。

一、蟬不只一種,台灣蟬也不只一種,而是有上百種。一般人熟知的是「台灣熊蟬」。

清朝周璽等人在1832年編寫《彰化縣志》,把蟬分成五種。到了2000年的調查,台灣已有52種蟬,其中33種為台灣特有種。如今已知的台灣蟬有上百種,體型最大的蟬中之王是「台灣爺蟬」,長約10公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常見的蟬有大有小,例如5公分長、體型較大、黑色的熊蟬,這也是很多台灣人印象中的蟬,此外還有3公分長的薄翅蟬,以及2公分長的草蟬。至於因為東方美人茶、蜜香紅茶而出名的小綠葉蟬,不到1公分長,一般人不常見。

世界唯一以台灣命名的蟬是台灣暗蟬,最早是日據時期在北埔採獲,因而命名「北埔蟬」,還有一個屬名「Taiwanosemia hoppoensis」。

▲ 蟬羽化後的蟬蛻,一個個沾著泥土,從背後裂開的蟬蛻,顯示成蟬已順利「金蟬脫殼」,在樹上振翅高鳴。(圖/記者林悅翻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只有雄蟬會發出聲音,但不是「知了」:

蟬的「鳴叫聲」,都是雄蟬所發出的,主要是要用來吸引雌蟬。雌蟬靠近,雄蟬的聲音就會比較柔和。蟬的「鳴叫聲」不是從嘴巴發出,雄蟬腹部兩側各有一個圓的音蓋,下面有發音膜,蟬透過腹部肌肉收縮,震動腹部的鳴腔而發出聲音。所以「蟬叫」跟人類男性喜歡展現肌肉,當有異曲同工之妙。

蟬俗稱「知了」,據說鳴聲很像。但很多台灣人會好奇,明明聲音是吱吱吱,怎麼會是「知了」?這是因為全世界的蟬有兩千多種,只有特定種的聲音像「知了」,台灣常見熊蟬發出的聲音不是「知了」,所以以「知了」稱呼台灣蟬,台灣蟬如果知道一定覺得莫名其妙。

三、蟬其實是群居的昆蟲: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總覺得提到蟬,好像就有點孤單寂寞的感覺,大概跟早期一首流行歌曲「秋蟬」有關。

其實蟬是群居的昆蟲,經常集體棲息在一棵樹上,熊蟬等多數的蟬都是群聚性,所以發現成群的蟬或是成群蟬蛻都很正常。三個蟬蛻並排,一點不稀奇。

台灣蟬的脫殼時間,大多是晚上七點以後,傍晚時幼蟲鑽出地面,花半小時爬上離地幾十公分的高處,靜止休息一小時左右才開始脫殼,脫殼的時間不長,大約20-50分鐘左右。

北美洲的17年蟬很傳奇也很有名,不過台灣蟬的生命沒有那麼長,大約一到五年,成蟲的生命只有兩週至兩個月。

台灣對蟬的研究與紀錄還不算多,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生態紀錄片,為台灣留下美好的見證。

夏天是經常遇見台灣熊蟬的季節。八月過後,再等一年。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為何蜘蛛不吃螞蟻?其實螞蟻是一種作弊的存在!

► 為何蝗災的蝗蟲,連鳥都不敢吃?

► 賴祥蔚/調閱戶籍謄本 發現媽媽的外婆很傳奇

► 賴祥蔚/被遺忘的抗日義軍領袖「陳澄波」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