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蝗災的蝗蟲,連鳥都不敢吃?

▲▼非洲沙漠蝗蟲。(圖/美聯社)

▲非洲4月爆發第二波蝗災,蝗蟲數量是前一次的20倍。(圖/美聯社)

(編按: 4月初非洲爆發第二波蝗災,數量是上波的20倍,農民直言「比新冠病毒還可怕」!)

● 作者/zamaki

蝗蟲可以吃嗎?先說結論:落單的綠色蝗蟲可以吃,但是超過60隻以上成群結隊的黃色蝗蟲是不能吃的。

(下面這段研究,可以在ResearchGate.com找到。)

蝗蟲群聚會變色 產生劇毒和臭味

蝗蟲的研究,必須分類為「群居蝗蟲」(Gregarious Locusts)與「獨居蝗蟲」(Solitary Locust)。 這是因為蝗蟲體內有一種基因叫「CYP305M2」,這種基因分別在群居或獨居時,會對蝗蟲產生不同的的結果。

在獨居時,「CYP305M2」基因不會產生任何變化,蝗蟲本身會依照大自然的型態採用色彩偽裝,也就是保護色,所以獨居的蝗蟲本身是草綠色的,而且是鳥類最愛的美食,人類適當烹調後也是可以吃的。

但群居時,問題就來了。在高密度環境刺激下,「CYP305M2」基因會讓蝗蟲產生化學毒素,同時身體也會變色,機制如下:

群聚(Crowding)環境會啟動「CYP305M2」基因,將「苯丙胺酸」(L-Phenylalanine)轉化為「苯乙醛肟」(Z-Phenylacetaldoxime),「苯乙醛肟」快速水解為「苯乙腈」(Phenylacetonitrile, PAN)。「苯乙腈」(PAN)可產生鮮豔的警戒色與難聞的氣味, 對天敵鳥類有強大的警告作用。

當群居蝗蟲受到攻擊時,「苯乙腈」(PAN)會轉化為劇毒「氰化氫」(HCN)。所以群居蝗蟲利用「CYP305M」這個基因,將體內的「苯乙腈」(PAN)轉化為警戒色與劇毒「氰化氫」的雙重功能,實現使用化學武器防禦天敵的作用。

看到這邊,你還想吃它嗎?

▲蝗蟲基因裡的CYP305M2,在群聚環境下會讓蝗蟲變色,同時產生劇毒 。(圖/zamaki提供)

明末崇禎 蝗災大流行

蝗蟲之所以為「蝗」,「皇」加上一個「虫」字旁,表示古人已經認為他是昆蟲界的王者。

講到古人,我們可以再來聊歷史上的蝗災,最有名的蝗災大概就是明末崇禎年間的蝗災。

崇禎大蝗災,開始於崇禎九年。崇禎十年,蝗災向西進入關中平原。崇禎十一年,在連續而又大面積發生旱災的條件下,蝗蟲迅速增殖擴散。

崇禎十年的蝗災區,隨著其範圍的擴大,在十一年聯合成西起關中,東至徐州一帶,長達上千公里的分布區。災區西端的寬度限於關中平原,東端在有利條件下,寬度可達400~500公里,在北直隸大名府、廣平府和山東東昌府一帶,形成蝗災重要危害區。

南陽盆地也遭受蝗害,濱海蝗區繼續發展,膠東半島的登州府及濟南府利津一帶,都形成新的蝗災區。 蝗災區的北界已北推至順天府密雲縣一帶。

長江三角洲在連續兩年乾旱氣候影響下,蝗災大面積發生,形成了長江流域蝗災的開始期。

到了崇禎十三年,蝗災區的面積達到頂峰,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下游以及整個華北平原都是蝗災區,江蘇、上海、甚至南方也全是蝗災。

▲非洲東北部連續異常降雨,沙漠蝗蟲孵化量暴增肆虐。(圖/翻攝美聯社)

蝗災流行條件:乾旱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 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驛站兵士李自成失業。

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 無日不苦輓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 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

▲ 沙漠蝗災相當嚴重,大陸林草局為此發布緊急通知。(圖/新華社)

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飢民多從「闖王」李自成。 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惟聖明垂念。」

保定巡撫徐標被召入京時說:「臣自江推來數千里,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 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

以上恐怖的敘述,都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慘況,先是乾旱,接著蝗災,再來大饑荒,最後鼠疫。

這四個天災是有關聯的,乾旱引起蝗災,因為蝗蟲喜歡在乾燥的地方交配產卵。接著糧食被吃光引起飢荒,沒東西吃了,那就抓老鼠吃吧,結果吃著吃著又引起肺鼠疫。根據估算。當時中國人口少了一半。

▲全身金黃色的沙漠蝗蟲品種極為兇猛,每日能消耗掉近3.5萬人份糧食。(圖/翻攝美聯社)

荷蘭殖民時期 蝗災餓死1/3台人 

那麼台灣有沒有發生過蝗災呢?

有。而且還不止一次。

根據荷蘭人所寫的《熱蘭遮城日誌》所記載,台灣在1653年到1655年間,遭受到三次的大蝗災,如1653年「蝗蟲成災,造成全島饑荒,到處看到有人病死,像麻疹和熱病。公司的建築在很多地方需要修復」。

而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Dapper紀錄1654年蝗災曾言:「1654年有蝗蟲自西北飛至,吃光了稻穀蔬菜, 8000人飢餓已死」(當時台灣漢人大概只有2萬人)。

▲ 4千億隻的蝗蟲曾飛往阿拉伯過境。(圖/翻攝自Facebook/It`s A Whole New World 我的一千零一夜)

1654年關於蝗災的記載如下:

5月10日:臺灣南部遭到蝗蟲侵襲,隔日蝗蟲入侵大員(今台南安平)。

5月21日:荷蘭人為蝗災舉辦禱告會,隔日在赤崁、鹿耳門等地海岸發現大量蝗蟲屍體,讓荷蘭人一 度以為災難已過去,但不久就在大目降(今台南新化)的田園裡發現蝗蟲幼蟲。

5月23日:蝗蟲群飛過虎尾壠(今雲林虎尾)。

5月24日:蝗蟲群飛到今彰化二林,停留的四、五天裡吃掉不少農作物。

6月6日:蝗蟲群飛到今新北市淡水區。

6月12日:蝗蟲群飛到今基隆市一帶。

這段記錄可以看出,蝗蟲從台南擴散到基隆,類似逛夜市邊走邊吃的狀態,一天移動大約10公里。

最近再吵的蝗蟲一天可飛100~200公里,那是順風飛行的最大值。一般情況他們喜歡邊走邊吃,晚上睡一覺,早上起來後再繼續邊走邊吃。

1653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後的九年,清順治十年,當時清朝還在北方平定各地騷亂以及建立基礎政府,沒有空管到南方去,所以中國南方推斷基本上是處於無政府狀態,盜賊、海盜盛行,因此當時到底有多大規模的蝗災沒人曉得。

▲烏干達奧圖凱一棵非洲酪脂樹上停滿了蝗蟲。(圖/新華社)

蝗災削弱荷蘭統治台灣基礎

蝗蟲不喜歡海水反射的太陽光,所以他們沒事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往海上飛去,但根據Dapper所言「有蝗蟲自西北飛至」,台南的西北方是澎湖,再往西北是福建漳州泉州一帶。可以判斷當時蝗災的規模,已經讓蝗蟲群從福建飛過台灣海峽找食物,先抵達澎湖,再到台灣本島。

蝗蟲襲擊台灣,也間接導致荷蘭人失去農業糧食基礎,在往後數年把台灣給丟了。在1662年荷蘭敗給當時稱霸台灣海峽的海賊王-鄭成功。

▲ 東非蝗災嚴重。(圖/美聯社)

而現在大多台灣人的祖先,比較不可能是從當時人間煉獄的中國移民跑出來的,當時光吃飯都成問題,哪有可能大費周章度過黑水溝?光是有沒有能力造船、有沒有糧食長途航行、有沒有錢搭船都是問題。而清國在1684年施琅打敗鄭克塽後,也發佈渡海禁令,從中國跑來台灣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我們最有可能就是當初跟著鄭成功在海上討生活的海賊王後代。台灣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其實關鍵不是羅漢腳拋家棄子來台發展,而是因為-船上不能有女人。

而且海賊到處打劫、營養充足,有足夠的能力建立軍隊組織與繁衍後代,而不受蝗災影響。

以前有人說,台灣人是海賊後代,我半信半疑。現在我完全相信,我們台灣人骨子裡散發著敢衝敢拼的個性,正是因為我們是當時稱霸台海的海賊王後代。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因非洲前期控制不力,預計沙漠蝗災將蔓延至今年6月。(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小冰河期→氣候變遷→乾旱→蝗災

稍微扯遠了,最後要談一下這一切的起因,乾旱。

為什麼會乾旱呢?因為氣候變遷。那古代人不蓋工廠不量製造溫室氣體,怎麼會氣候變遷呢?答案就是小冰河期。

維基百科記載,小冰期(Little Ice Age)又稱小冰河期,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結束於19世紀初期。從長期來看,在中世紀溫暖期持續了400年後,出現了長達500年的寒冷化時期。

小冰期當中,有4個特別寒冷的時期:

1350年前後:沃夫極小期

1450年—1570年:史波勒極小期

1645年—1715年:蒙德極小期

1770年—1830年:道爾頓極小期

這邊可以觀察一下蒙德極小期的開始年份,1645年,也就是明朝滅亡後的隔年。

可以得知,在進入小冰河期之前,地球就會先發生旱災。道理很簡單,就是太陽活動減少、日照熱能降低,氣溫下降,暖空氣減少,所以雨量減少,雨量減少自然農作欠收。那大概氣溫下降多少會有旱災呢?有人說大概全球降一度攝氏度即可。這邊有興趣的朋友可研究看看。

澳洲野火燒4月 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期?

現在蝗災這件事,其實是從去年11月非洲開始爆發的,印度的新聞其實12月就有。印度跟巴基斯坦還因為這件事握手言和,印度說要在今年六月提供農藥給巴基斯坦防治蝗災。

等一下,今年六月?現在才二月啊,大佬!

如果路徑是經由印度北部、孟加拉、緬甸一路往東進入中國,必須在緬甸雨季,也就是五月底之前擴散出緬甸。

現在沒什麼消息,可能是蝗災被控制住了,也可能是它們正好飛到貧窮地區,沒基地台甚至沒手機、網路的地方。

從去年開始,看到澳洲野火燒了四個月,開始有較多人關注地球是不是開始要進入小冰河期了?因為NASA在前幾年就有說太陽表面活動有逐漸減少的趨勢。

如果地球開始進入小冰河期,可以預期今年緬甸、東南亞等地雨季可能雨量不多。蝗蟲唯一怕的只有雨,因為雨水讓翅膀變重飛不起來,只能在原地餓死。

我知道2月17日新華社節錄印度時報的新聞,說印度專家宣稱蝗災基本已經控制在小範圍地區,還特別發微博讓中國人嘲笑蝗蟲一番。

我特別去找了這篇新聞,發現那是當地省份拉賈斯坦邦的蝗蟲防治官員說的,說是該省份的蝗災已控制在特定地區。但那是拉賈斯坦邦,不是全印度。

現在根據推測已經有4000億隻蝗蟲,4000億隻你各位有概念嗎?最大密度一平方公里可達1億5000萬隻,用最大密度全部塞滿來算, 4000億換算就是2666平方公里,面積比整個北北基加起來還大。

蝗蟲在聖經裡是十災之一,基本上人類是無法控制的,只能等雨來。 這種全球性的災難,甚至可以說是天譴,我建議要嚴肅一點,不要用嬉笑的態度面對大自然的懲罰。

熱門點閱》

►  動物森友會哪裡好玩?看似簡單卻隱藏精心設計的細節

►  《動物森友會》竄紅不只因疫情 它有歷代所沒有的玩法

►  醫師:危機至少10天才解除,清明後我開始戴N95上班

►  何志偉/現在換我們守護時中,部長已連續工作八十多天,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PTT八卦版」2月18日貼文,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