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河/從手機構圖看橫豎畫面的視覺傳達

手機,構圖,拍照,錄影,橫式構圖,直式構圖,敘事,新媒體

▲民眾多習慣以橫式構圖拍攝照片。(示意圖/Photo by VanveenJF on Unsplash)

●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也許是習慣使然或是當下影視媒體的主流格式仍以橫式畫面為主,當手機可以用來拍照與錄影之後,大家仍常用橫式構圖的方式拍攝。然而近幾年,有些影展開始推動直式構圖的作品,嘗試鼓勵在手機上欣賞的創作內容,讓直式構圖逐漸被眾人所接受。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高畫質電視的橫式影像談起

傳統類比電視的年代,無論是美規的NTSC或是歐規的PAL與SECAM系統,全世界的電視畫面都採4:3的寬高比例,到了1990年代高畫質電視推出之後,電視的畫面比例隨之調整為16:9的比例。

▲電視。(圖/unsplash)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應該很少人知道其轉換過程曾有些波折,1985年日本曾提出的高畫質影像(Hi-Vision)曾經是以5:3的方式呈現,理由是為了讓電視的畫面比例,能搭配寬螢幕標準電影的寬高比例(歐洲的 1.66:1以及美國的1.85:1)有關,然而此一爭議經過多方折衝之後,才定調為16:9的比例。

回歸4:3電視寬高的構圖比例,其實是沿用電影4:3(近似1.37:1)以及是標準16釐米的電影底片的寬高比例,並參考單眼相機的3:2的構圖比例所規劃。

從鏡頭畫素的有效利用而言,4:3的比例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實際上16:9的寬高比例適合在一般電腦顯示器和電視機上觀看,橫式構圖向左右擴充確實有利於表現景物的寬廣氣勢。

不過,這些都是構圖美學的問題,通常選擇4:3或是16:9的寬高比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畫面表現形式來說,仍宜回歸素材需求去考慮畫面結構與內容呈現。

橫豎構圖的決定權仍在觀看習性

人類的雙眼是橫向生長,因此視覺經驗中的垂直視野就是缺乏水平視野,加上視覺的角度仍以橫向方式更舒適,長期形成的生理視角和審美習慣。

想要完全改變確實有些困難,因此目前影視作品的產製,內容如需在電視機或電影院,或者在YouTube上播映的影片,大多傾向採取橫式構圖為主。

▲YouTube。(圖/路透)

隨著手機直式構圖已經逐漸成為新視覺文化,加上直式瀏覽與接電話的慣性,要求直式拍攝再改以橫向觀看,多少也會帶來一些不便。

因此大家開始思考諸如在手機上觀賞、取景背景較小、資訊量較少,或者是視覺著重在單一主體時,就可考慮以直式構圖拍攝為主。

近幾年,以手機直式構圖攝製的短片較適用於網路平台,例如限時動態或個人直播的分享模式;理由是,直式構圖拍攝更能適應手機拍攝短片的消費,尤其是當觀賞者需要便捷的收看,或是試圖快速分享訊息時,就會考慮採取直式構圖拍攝較為簡便。

敘事的主導勝於對橫豎構圖的堅持

手機拍攝操作方式大同小異,要想入門並非難事,但想要會攝而後能通,通而後能精,則需稍下功夫始可有成。

因為視覺傳達是經過分明與強調的經驗,美感經驗就是經過整理、強調與解釋的結果,在運作上須學會如何去觀察生活,才能符合運用手機拍攝的邏輯。

仍須強調,視覺的呈現牽涉主觀意義,因此對橫豎構圖優劣判斷必然無絕對的標準。

▲手機攝影。(圖/unsplash)

反而應當建立一種基本觀念,就是觀賞者僅能從受限制的螢幕中去了解一切,因此好的創作內容必須注意構圖的穩定性之外,應先理解觀賞者對自然情境的注意力,包括是否有龐大資訊量、是否有長時間觀賞的需求,以及發布影片平台等因素,再加以衡量橫豎構圖的選擇。

自從手機出現之後,拍攝的模式已可提供多種選擇。但從本文的分析不難理解,創作者除了須要尋求橫豎構圖最佳的視覺觀感之外,創作的思維最終還是決定在影像所要表達的主題與風格。

熱門點閱》

► 林祖嘉/當沖降稅延三年 股市交易如賭場

► 蘇育平/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已「復國」 塔利班下一步?

► 李沃牆/政府豈能對所得分配惡化、痛苦指數飆升視若無睹?

► 單驥/五倍振興券的神邏輯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