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架造價約2億元的「騰雲」無人機原型機,在台東進行例行訓練時失控墜毀,而這次墜毀的事件也是繼銳鳶無人機在台東外海失聯3架後,第4架無人機墜毀的紀錄,再次突顯出我國在研製無人機的工程上,所面臨到的困境與危機。
2021-02-26
自從去年蔡總統針對後備制度做出指導與指示之後,這個關係到許多役男退伍後的教召議題就一直受到矚目,國防部也有一系列的規劃與執行作為。而總統府於19日晚間發布最新人事,公告國防部長將由國安局長邱國正出任,更表示蔡總統期盼借重邱的經驗完成「後備改革」。
2021-02-20
即便拜登入主白宮,但美國依舊需要台灣協助遏制中國在亞太的擴張,相對於川普時代,美國可以將台灣想要或不想要的武器都賣給她,或許拜登政府也應思考,除了賣武器給台灣之外,美軍能否協助國軍進行「軍事事務革新」,使國軍具有與美軍聯合作戰的能力。
2021-02-06
雖然因為兩岸關係的緊張,而國人對於國防事務上的關注度只增無減,其中除了對美軍購一直是焦點以外,恢復徵兵制、後備部隊的教育召集與訓練改革,甚至是女性服兵役的公平性、退伍後召訓……等攸關於軍隊中「男女平權」議題,也都在這段期間被提出來放大討論。
2021-01-27
國軍在台灣的民主轉型的過程中,能讓整個政權和平轉移的確發揮出相當重要的穩定力量,這也是備受國人肯定的原因之一。可是隨著台灣民主化,政黨輪替也成常態,卻仍見國軍對國家領袖的畸形崇拜,甚至馬屁風氣不減反增,如今蔡總統日前視導五四工兵群,官兵誇張的越矩行徑又添一例。
2021-01-19
位於屏東恆春的三軍聯訓基地,是目前台灣唯一能夠提供三軍聯合作戰訓練的主要演習場,部隊的例行演訓卻多少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自然也會招惹不少民怨,而針對這樣的民怨,國軍已經有了一套「敦親睦鄰」的補償作法。但這種作法真能解決「軍民關係」問題?
2021-01-12
日前媒體報導指出國軍在作戰準則或作戰理念上,正著手進行大幅調整,將朝「多維防禦、重層阻殲、守勢持久、重點突破」的目標進行規劃,感覺只是在辭藻用字上做文章,依然了無新意,根本無法改變當前防衛作戰上的態勢。
2021-01-07
一年二次的將官晉升典禮,算是國軍的大事。但這次輿論的焦點,既不在軍醫將官額度大幅暴增,而是在副總統賴清德「萬里」警衛室主任謝靜華身上,就因為謝的爭議又點燃民眾對於國軍高層大享「特權」的疑慮。
2021-01-01
近年台灣輿論一直存在兵源不足的疑慮,近期國防部更拋出修訂「體位區分標準」的風向球,試圖招募更多役男,擴大兵源;不過作者覺得,假使只是為要每年增加6,000-7,000位在營區關4個月且連基本戰技都不純熟的役男,倒不如橫下心好好訓練那些願意從軍的人員吧!
2020-12-18
亞塞拜然、亞美尼亞戰爭雖已近期劃下句點,其中雙方以無人機交戰,也已成為新型態戰例經典,台灣目前關於無人機的發展卻仍在「投石問路」,當未來飛彈與無人機恐將成為台海戰爭開路先鋒時,台灣國防建軍思維,是否將以「無人」勝「有人」?
2020-12-08
蔡總統於上週參加「潛艦國造」動工典禮,形同「潛艦國造」計畫正式啟動,但作者認為,目前原型艦設計加建造經費就可達530億元,但在當前「不對稱作戰」的思維下,或許台灣最需要的不是「潛艦國造」,而是應將龐大資源用於研製具有「未來性」的軍武。
2020-12-01
近期國軍除了演訓期間發生多起傷亡意外,已經讓各級長官疲於奔命,而部隊軍(風)紀與內部管理案件卻仍層出不窮,國防部這陣子還真是蠟燭兩頭燒,堪稱最「命運多舛」的部會。就連將官也接連被媒體爆出多起違紀犯法的事件,嚴重影響軍人形象與社會觀瞻,導致國防部祭出「國軍軍風紀律改革專案實施計畫」
2020-11-20
「聯兵營」宣稱通過11類、42項的「編制效益」及「綜合戰力」驗證,不知道是我國陸軍官兵具有驚人且過硬的軍事素質,還是我軍的裝備都是唾手可得?驗證成效恐怕連美國都要自歎弗如啊!奉勸一句:「軍隊的訓練還是務實一點吧!」
2020-11-13
當我國的國防戰略會因川普一人走出白宮時,國內各軍種的建案優先順序又得重新洗牌,那國防部每每堅稱所謂依循的「十年建軍構想、五年兵力整建計畫」,不就令人匪夷所思?
2020-11-10
後備部隊究竟是「輕量化」、還是要「重裝化」?如果只是要丟一些老戰車、舊火砲過去,就天真地認為提升了戰力那麼簡單,那乾脆將火箭砲兵、攻擊直昇機也都各丟一點給後備旅不就更雄壯威武、面面俱到?
2020-10-30
我國後備實際召訓的人數占目標召訓人數的比率約只有7成,平時超過一個月時間有預警的後備召集,都只有這種數字,那等到戰時交通、通訊一片混亂的時候,請問會有幾成報到率?還要再繼續沈醉於理想化的環境做後備動員計畫嗎?
2020-10-26
如果進營區兵都當不好了,在家是要當大頭兵?現役陸軍野戰部隊的訓練情況如何,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其次是後備部隊現在戰力低下的慘狀也不言而喻,如果還要補上順位更排在後面的「國土防衛部隊」,即便理論上都行得通,實際上卻也是問題叢生。
2020-10-19
假設國防部針對後備教召還是只能端出什麼都Double就好的這種菜色,高司用這樣的態度在面對後備動員的各項整備,那應該最先要檢討的是自己。
2020-10-16
因為官兵訓練欠熟稔而肇發的意外,常常還夾雜著裝備老舊的機械問題,但為了掩飾訓練不精良的問題,所以大多在事件肇生之初,就先把矛頭指向裝備老舊。國軍從未認真要在戰爭中派到陸軍打反登陸戰,但卻又不得不維持這一支員額最大的兵力,心態著實矛盾。
2020-10-12
真要「抗中保台」,理論上是該男女「役」起來無誤,但現狀卻是「民調喊得震天響,招募中心沒人來」的怪現象。在這個國家,或許「愛國」是一回事;「從軍」又是另一回事。
2020-10-07
現代的軍隊標榜高科技作戰,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強弱,早已不在視軍隊人數或將級員額的多寡而定。而晉升一堆沒打過仗的「行政將軍」,國軍的作戰能力就能「超中趕美」?
2020-09-30
暫且撇開美軍是否能在台駐軍敏感性的假設議題,就當前現實的客觀條件上,恐怕連美國都無法接受這樣的躁進行動,畢竟在沒有正式邦交與承認台灣是一個正常國家的前提下,華盛頓不會甘冒風險去操作這種得不償失的舉措。
2020-09-26
車輛機械的故障難免,多年來國軍也早有SOP,民眾也不至於會苛責什麼。但這一次一反常規,讓故障車輛硬是行駛在馬路上,所衍生出的問題,豈止是簡單的裝備妥善問題,國軍給社會大眾的印象與地位,從這一段影片所產生的迴響中暴露無遺。
2020-09-22
台灣若過於一廂情願地建立美軍會協台助戰的假設條件,雖然會讓民心在對於抗中犯台威脅產生一定的支撐力道,但另一個心理層面的影響也得更加注意,那便是國人、甚至是國軍內部爾後對於國軍部隊本身的戰力就會更沒信心,主事者不可不察!
2020-09-18
從「首戰即終戰」到「動物園的動物表演」神比喻,不知道國防部是作何感想,而看在小老百姓的眼裡實在不得不說一句:這些昔日的政軍大佬們,拜託你們還是饒了國軍吧!
2020-09-14
《全球火力》所公佈的2020年全球軍力排行榜,台灣在全球所列出的138個國家當中排名降為第26名,排名較去年下滑4名。如果國土防衛作戰真的有決心要抵抗到底,就別再執迷於光只會買先進武器,而對廣儲於民間的兵力卻未落實基本訓練。
2020-09-08
總統520就職演說中談到國防事務改革的三大方向,特地將「改善部隊管理制度」納入,其實只要部隊各階層都確實「依法行政」,充份地尊重官兵的人格,落實人性化管理,並在維持團隊紀律下執行戰備任務與社會觀感之間取得均衡,應該是可以達到的理想目標。
2020-09-01
仔細檢視要執行不對稱的反制武器與島嶼縱深城鎮防禦,這些花費反而遠遠比不上軍購的費用,但偏偏國軍又相對漠視,所以後備部隊永遠只有當砲灰的份。唯有將後備役人員充分訓練,才能具備在島內進行持久作戰的本錢。
2020-08-26
長久以來,台灣在面對中國的軍事威脅時,最常被關心的不外乎是「美軍是否會來…」這樣的問題實質意義不大。畢竟以美國為首的「友軍」是否援台、何時援台、如何援台、為何援台…一系列的問題,根本都不是我國軍/政高層所能夠單方面決定
2020-08-18
後備部隊的轉型或存廢,該痛定思痛做一個抉擇,保留住這些將缺的員額,並不會讓後備部隊比較會作戰,而「陸軍中有後備,後備中有陸軍」的曖昧不明關係,只是徒增部隊在指揮鏈上的困擾。
2020-08-12
如果解放軍一旦奪佔東沙島或太平島,國軍任何從本島至南海之間的增援或救援行動,在沒有第三國掌握海/空優勢的協助下,恐怕會有連島都碰不到的慘狀。國防委員的發言,是否又成為是繼「一紅隼一坦克」之後的另一個狂想曲?
2020-08-06
或許該大膽去假設,全球疫情若持續無法獲得有效管控時,各國對於軍事展演的活動,並不會都只是採用「取消」這種最下下策的應變作為而已,如何運用既有的資源,開創出新的互動模式,才會是被仿效的對象。
2020-07-28
軍中文化與人民期待嚴重脫鉤之際,國軍正面臨著空前未有的改革包袱,但國軍在面對改革時最大的敵人卻往往是自己,台灣社會並不會吝於給軍隊掌聲,但對於嚴格訓練所展現的尊敬,與失職造成遺憾後希望博取國人的同情,這卻是兩碼子的事。
2020-07-23
當國防預算有限,連常備部隊都不斷面臨裁撤、縮編的下場,而如果還要將有限資源耗費於無實質戰力的單位上,繼續沈醉於「數大便是美」的陳腐觀念,那不正是成為繼續稀釋國軍有限資源的幫兇?誠摯地希望三軍統帥提點的宣示項目能夠及早實現。
2020-07-16
漢光演習正式開打前,參演官兵已經完成過許多次的預演了,大批官兵所投注的心力,只能期待外界給予好的評價;至於能否達到秀肌肉、搏宣傳的目的,國人只能拭目以待!但相信國內對「演習」等於「表演」的認知與印象,絕不會因為今年的演習結束而改觀。
2020-07-10
國軍的將官晉升典禮,向來都是請三軍統帥親自主持,但今年典禮卻出現為了躲避媒體記者採訪而「拔腿狂奔」的新科少將,讓當天在現場的數十顆將星瞬間失去光芒,一場失焦的晉升典禮,竟又成了國人茶餘飯後的議論焦點。
2020-07-01
從國防部於民國98年制訂出「國軍體能訓測項目及合格標準」,經過這些年好不容易在體能狀況有所提升,如今兵役制度又和十年前不同,部隊組成的主力大部分是志願役,所以在體能的要求上理當更加容易達到一致,從這幾年看下來,軍中的運動風氣著實已經提高許多。
2020-06-30
日前國防部召開記者會展示「運動服」、「軍便服」...等5類共18項經理品的研改成果,自「艾森豪小夾克」案後3年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形同虛擲了2億多元預算,只為了貫徹「長官的一句話」。
2020-06-17
如果只是想爭取將這艘除役的「中海」號老軍艦留下來,之後也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光是在民間空有這樣的聲音或是期待,其實根本無濟於事,說穿了也只是對這些裝備的一種「凌遲」,那又何必呢?
2020-06-10
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再對地面戰的重裝武器過度青睞,未來將聚焦於轉型成更輕便、機動性更強的一支先鋒部隊,以利將這種靈活性更高的小型部隊部署在太平洋的島礁攻防上。台灣一向對於美軍的軍事作戰概念奉為圭臬,是否又會興起一波跟風潮?
2020-06-03
網路世界大量興起的社群軟體,早已取代以往資訊傳遞的模式,而軍隊的思維與作法總是步履蹣跚,充分呈現出上一代思維的高層,與資訊科技優勢的基層彼此之間的代溝。
2020-05-26
日前,日本的「共同社」刊出中國計畫在8月舉行奪取東沙島的軍演報導,這種看似聳動、卻也沒有多新奇的消息,對於解放軍計畫所要執行的軍事演訓,並不會起任何的變化。
2020-05-20
正值國軍的多事之秋,原先引起軒然大波的海軍敦睦群聚感染事件才稍微平歇而已外,陸軍又接力傳出一名後勤幹部在營區內走上不歸路,而且這還是同一單位7個月內的第三起自我傷害案件。
2020-05-06
自從敦睦遠航訓練支隊歸國所引爆國內目前最大的群聚感染案後,掀起了全台民眾的一陣恐慌,連帶受到波及的範圍也非常廣,不論是要追究負責的層級,還是這一群先前休假在外的官兵活動史,整個事件的發展看起來簡直可以用荒腔走板、荒謬至極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2020-04-30
在台灣疫情逐漸緩和之際,海軍敦睦遠航支隊返國卻爆出群聚感染。作者認為,如果軍方要在防疫作為上置身事外或自成一格,凡事都只想掩蓋事實與扯謊的心態,只會不斷接受到社會上無情的抨擊。
2020-04-21
堪稱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打擊威力的航空母艦,卻也難敵新冠肺炎(COD-19)的威力,隨著艦上確診數不斷增加,嚴重衝擊美軍的海上軍力,這種類生化武器的病毒傳播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下了相當適當的註解。
2020-04-13
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歐洲各國都有軍方高層染疫,我國國軍在經過審慎評估後,決定「漢光36號」演習暫緩,避免造成防疫破功。軍事專家認為,雖然漢光演習暫緩,但正好是聯合醫勤與化學兵部隊仿真檢驗的時機。
2020-03-25
國軍即將於今年4月1日成軍的「聯合兵種營」(簡稱聯兵營),也是現任部長決令執行的「可恃戰力」專案,隨著各單位陸續編成之後,卻遭媒體披露仍處缺裝、欠人階段,許多納編的單位根本還是停留在「有編無裝」、「有缺無人」的紙上狀態。
2020-03-11
外媒《外交政策》的專欄文章提到我國後備部隊動員的亂象,引發國內討論,同時也有不少人「膝反射」式的要求恢復徵兵制。但在國軍訓練不斷寬鬆的情況下,恢復徵兵制真的能提升戰力,或只是另一種資源浪費?
2020-03-06
正當大家對於此新型冠肺炎還束手無策時,中國軍方卻仍然繼續派出軍機,持續進行對台灣進行所謂的遠海長航訓練,持續挑動各國敏感神經。此時,川普已從彈劾案漩渦中脫身,並有機會連任下一屆之際,台灣或許應該趁勢加速推動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
2020-02-25
進入新世紀之後,各種足以影響全球的因子不在只是單純型態的戰爭;而生化戰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小成本,但影響力廣與威脅性高的一種不對稱作戰型態。如果能把握本次接近實戰的模擬機會,來檢驗國內對抗超限戰、不對稱作戰的能力,將是日後類似處理危機時的反應基礎。
2020-02-06
儘管人為因素再怎麼完善,面對未來仍然會有不測風雲的存在,但針對事件後如何習得更多的經驗與教訓以求精進,才不會重蹈「今日公祭、明日忘記」的覆轍,枉費這些國軍官士的犧牲。
2020-01-15
以美軍在中東的軍力部署而言,要再對伊朗展開一次聯合軍事行動並不難,但是少了當地與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持,而如何能開創一個讓美國可以大方動武之「勢」,在現階段恐怕是個極為棘手的問題。
2020-01-08
日前即有媒體放出明年國軍的「漢光36號演習」,即將會有美軍聯絡官進駐、隨同參演的消息,不論此消息的正確性如何,對於國軍基層能夠多一些對外學習的機會與接觸的管道,都不啻是一件好事!
2019-12-25
隨著美國AIT對於我國後備部隊的評價遭媒體報導後,「後備部隊」─這種在軍隊中根本不受重視的冷單位、也是大家私下所俗稱的「砲灰部隊」,終於在最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2019-12-05
美國長期關注中國收購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商「馬達西奇」公司的案子,這期間中國企圖透過不同的控股公司欲進行實際的收購,在今年甚至差一點就要成功。
2019-11-07
日本的重工業基礎與發展在上個世紀以前一直屬於領先亞洲的地位,不過隨著各國在軍事領域的相繼投入,讓日本自身的諸多限制條件,反而成為另類的緊箍咒。
2019-10-24
北京在日前熱鬧地舉行了70週年國慶閱兵活動,在這一場全球矚目的大型武器裝備秀下也著實令全球的軍事觀察家們見識到,中國亟欲「超俄趕美」的企圖心。
2019-10-08
有一些裝備總是具有「國X國造」的議題,研製單位總是給予民眾對於所陳展的武器保有「想像總是最美」的幻覺,實在不免令人產生遐想空間。
2019-09-06
隨著這一波對美採購軍備的消息確認後,另一個較為不受到相同重視程度的裝備,也出現在這一次的採購清單內,那就是便攜式的「刺針」(FIM-92, Stinger)型防空飛彈。
2019-08-13
從歷史的發展追溯,日本與韓國在二戰結束之後便難有所謂的愛與包容,太多的民族情懷讓兩國之間的關係難以正常化。對於韓國人來說,整個民族的歷史正義遠大過於賠款的金額。
2019-07-31
隨著波斯灣油輪爆炸事件與美軍高貴的無人機遭到伊朗擊落後,位於中東的荷莫茲海峽,瞬間又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這比南海的自由航行權爭議或北韓的核武問題更令人有切身感受並感到憂心。
2019-06-26
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的時刻,除了大批亮相的艦艇吸引國內、外軍事觀察家的注意外,還有一支隸屬於海軍指揮下的兵種也悄悄地迅速茁壯了起來,那就是-「海軍陸戰隊」!
2019-06-19
早在2015年中國便與俄羅斯簽署協議,以30億美元購買6套第四代的S-400型防空飛彈系統,而首批已在2018年3月運抵中國,雖然交付的過程有點意外,但迄今已證實解放軍完成至少2次成功的實彈試射。
2019-06-06
自從中國在去年的年初發表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還罕見的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種語文發行後,美國也正式意識到事態發展趨勢的嚴重性,因而被迫積極地研擬出新的北極國防戰略。
2019-05-24
近日陸軍首度對外證實,正準備要進行新一波的兵力組織調整(7月試行編組)。執行國防部長所謂「可恃戰力」的專案,旨在師法美軍的「聯兵營」概念!
2019-04-09
台灣在亞洲默默擔任防堵共產勢力外擴的角色,但相較其他擔負此功能的國家, 不僅長年得不到美國提供先進的武器系統,還得接受美國大力傾銷過時裝備。
2019-03-27
關於兩岸萬一開戰,他個人也要展現「掃把抗敵」的決心,這兩者看似不相關,卻也呈現出國內政治領導人「講一套、做一套」,互相矛盾的情節。
2019-03-09
看著這些國家海軍在潛艦部隊的建置與發展上屢有成績,相較之下,台灣在這一領域上就更加突顯出在原地踏步,不論是想「外購」或「國造」,這一路走來也是步履蹣跚。
2019-02-28
未來如果陸軍的招募成效還是沒有起色,後勤人員的素質更低下,看不懂原文技令…等現象勢必屢見不鮮,屆時恐怕這些昂貴的戰車,被修壞的會比操壞的還多,這才是該擔憂的結果。
2018-12-07
近期國際間以軍演來互別苗頭的戲碼似乎頻繁了許多,這也算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原本鬆散、崩解的區域軍事聯盟型態,彷彿又有了集結壯大的跡象。歐洲如此、中東也差不多、亞洲也還多了北韓。至於北約的未來要如何走?能否分擔應付的安全責任?軍費能否能達到川普的要求…?這些答案,恐怕只會令美國繼續「苦撐」吧!
2018-11-06
隨著川金會、文金會的後續正向發展,朝鮮半島上的煙硝味似乎比以往變淡了許多,不過南海局勢卻也逐漸加溫,雖然各國仍是有所節制,但緊張的局勢卻是不斷升高,而複雜的國際情勢變化,所牽動的連鎖效應,不僅也是冷戰結束之後的新高、而且更複雜...
2018-10-17
第二屆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呈現的結果實在是讓國人有點感到詫異與失望。軍方得先認真去思考,千萬別再讓數千億挹注進去的預算又打了水漂,老百姓可是無法接受這種「一騙再騙」的結果!
2018-10-03
對於南海區域的島嶼與礁石的主權歸屬、海域劃分以及衍生出相關的海洋權利等問題,隨著聲索國不斷增加而產生重疊、甚至發生的小規模衝突與升高的情勢。但就在各國紛紛加大力度在這一個地區的建設上時,反觀我國擁有不可被忽視的軍力與最佳的島嶼位置,卻只有不斷地在主權上退縮,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2018-09-14
最近在美國國防部公布「2018年中國軍力報告」,透過這一類的報告,藉以成為測試或影響台灣與中國政治和軍事採購的風向球,間接影響對台灣的國防政策與軍事採購,早有跡可循。然而,我國國防現階段遇到哪些困境?軍事專家為您說明。
2018-09-05
即便川普就算簽署了《國防授權法》,或許會讓國內某些人士大肆宣揚「台美關係」更近一步的幻覺,也讓民眾認為台灣已經獲得防護罩一般的遐想,但是這些想法在國際現狀上多少存在著不切實際的保障,畢竟自己的國家安全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捍衛……
2018-08-15
台灣的武器系統與戰術運用才會長久以來受制於美國,所以就算建案作需、系統分析做得再詳盡,真正想要的還是買不到,最後也只能折衷,轉以採購有機會能進到台灣的裝備,這或許很悲哀、但卻也是事實!
2018-07-12
堅強歐洲戰車挑戰賽(Strong Europe Tank Challenge, 2018)日前已經開幕,與俄羅斯舉辦的「國際軍事競賽(international military competition)」相較,除了軍迷較為關注的坦克兩項(Tank biathlon)競賽外,其餘還有近30個軍(兵)種專業的競賽項目在辦理,值得我國軍方關注。
2018-06-07
蔡英文當年挾著689萬票人民的期待當選總統,但上任之後便是氣勢開始走下坡的開始,外交上成績,也建立了難得見到的紀錄,2年的任期已有4個邦交國大唱「莎喲哪啦」;而其中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更是在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接連地被無預警的宣布與我斷交,讓外交部真可謂是「灰頭土臉」。
2018-05-25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首艘001A型國產自製的航空母艦,已離開大連造船廠的碼頭,正式展開後續一系列的試航作業,此舉讓亞太周邊各國再度關注到解放軍海上作戰能力的驚人成長速度,現在連仿「遼寧艦(CV-16)」的國產航空母艦也已完工下水海試,顯示出解放軍海軍在這20年來的積極脫胎換骨,整體海上作戰實力的大躍進。
2018-05-17
龐大的陸軍部隊還使用著過時的「博物館級」裝備,日前傳出代號為「銳捷專案」的新式主力戰車採購案,因國防部長易位後,有機會「敗部復活」?國軍的武器採購一定是緊隨著國防戰略及軍事布局,卻落到如此兒戲般的反覆,讓人感到悲哀!
2018-05-02
由前國防部長下令全軍換裝的艾森豪短夾克,在國內掀起反對聲浪,國防部依然排除眾議。我們該關心的是,下一次不知道又會為了逢迎哪個長官,再從國人稅金中花多少錢來買長官眼中的「美學」?如果軍隊總是不願意真誠地去面對問題,國軍形象怎麼會好。
2018-04-24
近期一份民調顯示,國內年輕人近七成願為台灣而戰,如果年輕人有如此高的意願為台灣而戰,又在中共強大的文攻武嚇下,理當有加入國軍的超高意願,不至於讓國軍招募如此荒腔走板。攸關國家生存的民調也只是任由政客胡搞,公布這種民調有什麼參考價值?
2018-04-18
日前傳出由國人所自行研發製造的雲豹8輪裝甲車(CM-32)原計畫購置280套的「動力底盤系統」流標,預計隔半個月後再進行第二次的招標,讓這一輛原本就不是很受官兵青睞的國產裝甲車,再度成為話題。
2018-04-11
近年德國海外任務頻繁,使得作戰支援或勤務支援類裝備呈現「過勞」現象,因此近期傳出將重啟重型運輸直升機採購計畫。反觀台灣過去向美國採購一批UH-60M黑鷹直升機,後來卻被高層東借西調。人家欲解裝備的「過勞」,我們卻往「過勞」操......
2018-03-15
正當東北亞劍拔弩張之際,新加坡舉辦了二年一度的航空展。由於亞洲在航太相關產品的採購金額不斷扶搖直上,間接推升新加坡航展的重要性,乃至於每一屆的規模愈辦愈大。然台北航太展卻沒能效法取經,尤其日漸萎縮的規模與交易量,著實該令主辦單位有所警惕。
2018-02-11
德國斥資打造的夢幻未來作戰艦「巴登-符騰堡號」巡防艦,創下德國海軍史上頭一遭被拒接收服役,並將其退還給造船廠的新紀錄。「國防自主」雖是每個國家的終極目標,然卻僅極少數具備這樣的條件......
2018-02-07
軍方擴編「憲兵快速反應連」,搭配重型機車與「雲豹」八輪甲車,擔任「反斬首」任務。然「口頭編隊」容易,且快速反應部隊的裝備絕非一般所能比擬,如何投入資金購買裝備、找到師資、後續訓練,才是這支部隊能存活下去的關鍵。
2018-01-17
一單兵一「紅隼」就能摧毀解放軍的一坦克?可你知道兵、火力較弱勢的一方,即便戰到最後「全民皆兵」、「同島一命」,但能施展的抵抗手段仍極為有限?反裝甲作戰任務不是這樣玩的,宣揚這種「不對稱作戰」可會讓人笑掉大牙!
2018-01-08
國防部日前公布「106年國防報告書」,被某國防立委的「一個阿兵哥揹一台『紅隼』即可摧毀一台坦克」的言論驚呆,瞬間成為最好的「反宣傳」。這些手握國防政策大權的立委諸公,素質竟如此不堪,國人真該擔憂......
2017-12-29
伊莉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日前正式服役,讓英國結束航母空窗期,重返海上強國之列。除仍有一系列的海試作業,該艦的整備狀況也有諸多異於其他國家的設計需進一步觀察。究竟英國能否如願再掌海上霸權,只能靜待時間檢驗。
2017-12-13
政府推動「國艦國造」希望自己的國防自己強化,但獵雷艦卻因慶富案而夭折。事實上,不是什麼武器都能國造、都需國造!一般國家也不會有如此極端想法。尤其台灣的軍事工業水準不具這些條件,如此歹戲拖棚賠上民脂民膏,還有損國軍形象。
2017-11-29
昔日英國憑藉強大海軍打下「日不落國」的地位,如今,皇家海軍的全球船艦噸位排行連前三名都擠不進去。尤其近年艦艇還得靠拆零或拼修勉強維持戰備,若國際局勢持續不穩,英國將再也無法確保領土及其海外利益所面臨的威脅。
2017-11-21
由於俄羅斯普丁總統的強勢作為,與美國要求歐洲人得承擔更多的自身防衛義務,兩者內外夾殺之下,終於讓慣於祥和度日的歐洲各國開始緊張。不過這樣的憂慮,卻讓歐洲從「國防鬆懈症候群」中甦醒,許多西、北歐國家正積極開始嚴密部署軍備與擴張軍隊動員。
2017-11-13
德國聯邦國防軍於9月底起,在德國北部展開年度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這樣的軍事演習,具備了多重的意義:一方面透過這樣的戰力展示,對內展現防衛德國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肩負穩定北約盟國的作用,並向假想敵(俄羅斯)示意的味道。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