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旅居新加坡,現為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主持人、創新設計學院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為一名醫師科學家,長期關注生物系統可塑性,相信開啟科學與人文的對話,終能創造轉化契機。
剛邁入2022年的台灣,迎來久違的新一波疫情。作為防堵SARS-CoV-2滲漏進社區的國門前線桃園機場,因著大夜班清潔員群聚案,開展了台灣Omicron疫情的序幕。挺過Alpha、Delta疫情的台灣,在面對改頭換面的Omicron變異株,我們的國門前線,還挺得住嗎?
2022-01-21
疫苗研發積累了數代科學家持續努力的心血,如同眾多學門領域,背後是由嚴謹的科學所支撐的。在扶植本土疫苗產業的同時,任何扭曲科學原理與實證的泛政治動機,都是對於所有兢兢業業投身於科學研究的研發人員的侮辱。
2021-06-17
2020年這個疫苗台灣標準決策拍板的時候,全台灣包括指揮中心甚至疫苗廠商們,都沒有人能預期台灣會有一天進入今日疫情爆發的嚴重狀態。那我們應該要如何看待此次食藥署所端出的國產疫苗EUA標準?
2021-06-15
疫調可以隱瞞,但病毒的蹤跡不會。當目前檢驗量能以及醫療人力無法浪費時,要做到真正的「超前部署」,污水監測可以是一個解決燃眉之急的防疫辦法。
2021-06-08
自從 COIVD-19 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各個國家始終透過疫調和病毒基因定序的方式,抽絲剝繭找出新冠病毒及病例的相關聯性。病毒的基因序列是什麼?基因定序對於疫情的控制有什麼幫助?不做基因定序,又有可能帶來什麼樣的風險?
2021-05-26
COVID-19的診斷「黃金標準」,是核酸PCR。標準的篩檢方法,也是核酸PCR。在這個明確但在台灣卻被蓄意政治混淆的理論基礎下,他國政府早已大量執行,用以大量疫調、清零解封的檢驗工具,年初部立桃園醫院院內感染時全院篩檢、清零解封的檢驗工具,華航清零復工的檢驗工具,都是核酸PCR。
2021-05-24
從5月15日至今,中央流行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的本土案例都超過百例。各大輿論都在探討這一年多來,台灣哪裡出現防疫破口,才會讓疫情如此蔓延?中央地方、行政立法,兩個層次的雙人舞宛如一場場在擦槍走火邊緣的演出,看的人滿足了一時的情緒,而台灣的未來卻仍在原地踏步。
2021-05-22
2021 年 5 月 15 日,行政院緊急召開的記者會所公布的本土感染數字,對全體人民投出了震撼彈——180 例本土新確診案例。在這情況下,台灣能夠做什麼以扭轉情勢?
2021-05-17
5 月 11 日,指揮中心宣佈台灣進入疫情警戒標準第二級,換言之,台灣已經出現了「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自從華航爆出群聚事件,本土病例持續新增,讓人不禁思考當了一年多防疫優等生的台灣,面對新一波疫情,要如何繼續維持防疫成果?又有什麼方式能讓台灣在抗疫中重新獲得主控權,跑在病毒之前?
2021-05-12
近來「因為台灣防疫做得好,所以可以觀察其他國家施打疫苗的反應,再去選擇和哪間公司/國家採購疫苗」的說法喧囂塵上,可以反思的問題是:疫苗採購真的如此單純嗎?就在台灣為取得疫苗舉國歡騰的前幾天,以色列發出輝瑞(Pfizer)的 COVID-19 疫苗能下降 94% 感染率的珍貴數據
2021-02-27
當世界各國新冠疫苗施打,成效開始在國際間被證實,各國開始佈局開放邊境與經濟復甦的藍圖,台灣在平行世界生活一年之後所累積的成果,是否會像龜兔賽跑的故事一樣,不僅被後來居上,而甚至被彎道超車?
2021-02-09
當世界各國新冠疫苗施打,成效開始在國際間被證實,各國開始佈局開放邊境與經濟復甦的藍圖,台灣在平行世界生活一年之後所累積的成果,是否會像龜兔賽跑的故事一樣,不僅被後來居上,而甚至被彎道超車?
2021-02-09
部桃院內感染事件,促使台灣防疫神經再度緊繃,也讓許多人再次回想17年前,在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所爆發的 SARS 院內群聚感染。在 SARS 衝擊過後,台灣成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目的是希望強化防疫動能,但是在這起部桃事件,我們依然看到中央與地方在院內感控的協調與權責的摩擦,還有疫調的責任歸屬問題。
2021-01-30
一年前回顧永爸18年前,在和平封院後進入和平支援的見證。永爸因著SARS進入封院的和平,親身經歷前線的恐懼。帶著病人撤離和平到當時的署立竹東醫院,那是一個中央與地方完全沒有配套的撤離,因為連洗腎機都得靠著上帝的神蹟出現。
2021-01-26
簡評本次醫院群聚感染,重點還是在針對不同族群的風險管理,還有後續的無縫接軌工作流程沒有完整地建立。在疫情初期曾經有過醫院群聚,顯然一年下來某些環節還是沒有完備。
2021-01-18
Taiwan was affected early in this outbreak an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health outcomes are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Other countries likewise doing well include Singapore, Vietnam, Cambodia plu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021-01-09
在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就已經提早警覺,堅守住這座美麗之島的國境,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也擁有可謂全世界最優良的整體健康成果。但我們也不該忘記,世界上仍然有其他國家的疫情也受到良好的控制,像是新加坡、越南、柬埔寨、澳洲和紐西蘭。
2021-01-09
2020年12月22日,台灣連續253天無本土COVID-19病例紀錄破功,一股久違的焦慮情緒,又再次在台灣社會中浮現。身為國際防疫書卷獎得主,台灣的這份焦慮感,似乎代表著不能承受之重。但連續 253 天無本土病例,沒有背負著有封城限聚可能的負擔,是真正的輕鬆嗎?
2020-12-25
台灣的移工宿舍社區群聚型態,多半是小型的零散宿舍聚落,相較新加坡的移工宿舍管理,我們需要有不同的思維。我們認為,傳染病的成功公共治理模式的三面向:適應性治理、網絡夥伴關係、道德勸說 ,仍適用於小型移工宿舍疫情管控。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