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法修正草案的相關民調滿天飛,且勞動部的調查與民進黨中央黨部、台灣民意基金會的報告皆有所出入。(圖/記者黃克翔攝)
文/周家豪
昨日,勞動部一份「勞基法需不需修法」的民調被揭露,再次讓勞基法修法掀起討論;今日,又有另一份「六成民意支持勞基法修法」的民調出爐。究竟這些看似衝突的民調結果,我們該如何解讀?民調的背後,台灣勞工的真實困境又是什麼?政府應該拿出怎樣的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台灣勞工的困境?本文將從解讀此次勞動部民調,來討論台灣勞動環境的真實問題。
若細究勞動部的民調可以發現,勞動部委託民調的時間點,是在2017年的11月上旬,當時行政部門根本還沒提供足夠的修正版本資訊給社會各界,許多民眾對於修法的內容也未充分理解,甚至對於去年「一例一休」的原本內容也不清楚,勞動部當時運用民調方式,主要是想先行了解「當時的民意」。且先不論勞動部的民調問題設計,根本沒把修正內容清楚提出詢問,這樣如何能呈現有效調查結果?
而11月底,勞基法修正爭議激化時,民眾對於修法內容就算未全面了解,也開始提高關注。事實上,在資訊不充分揭露的狀況下,許多勞動者對於自身權益「可能」被剝奪,必然會感到不安。在此情形下進行民調,各種討論聲浪會隨之激烈化。而行政院也發現,此次修法的說明與溝通仍不夠充分,因此開始積極進行政策說明。
特別的是,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將許多勞基法的修法完整內容、「四個不變部分」與「四項彈性機制」等具體說明後,社會各界才逐漸理解修法的全貌。也因此,後來「1213大遊行」後,反而有更多社會大眾開始相對理性的面對勞基法修法問題,同時支持修法的聲音也開始出現,且正反雙方展開了更多深入的討論。爾後出現的「六成民意支持勞基法修法」的新民調,便顯示說明與溝通的成效陸續顯現。
綜合上述,從勞動部11月上旬的民調,到後來12月底民進黨公布的新民調,都絕非如時代力量徐永明委員所稱:「勞動部民調結果,是大家都反對修法,而勞動部民調是給行政院一個下臺階。」徐委員昔日作為民調專家,應該更清楚在資訊不對等時所進行民調很容易被扭曲,隨著資訊愈來愈清楚,社會大眾對於公共政策的意見也會隨之改變。「為何只提修法之初資訊不完整的民調,卻不願正視後來民意轉向支持的新民調?」這些,反而是徐永明應該向社會大眾解釋的。但也許他心裡清楚:「為何不揭露完整資訊?」這問題,希望他能更專業的為大眾釋疑。
▲徐國勇表示,行政院發現民眾對於修法仍有不了解之處,所以才會在12月21日舉辦「勞基法修法說明記者會」,經說明後民調果然就顯出成果。(圖/翻攝自行政院直播網站)
從本次勞基法修正過程可以發現,政府部門對於如何主動與勞動權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並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有非常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導致正確資訊容易被誤導,理性的討論更不容易出現。我們要求政府檢討的是:為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提出,無法清楚將資訊完整呈現,並主動積極的與社會大眾溝通?當代民主社會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民主與理性公共政策討論,是建立在充分資訊揭露與理性政策的討論上。從這次勞基法修法先後的民調轉變,我們就能看到當政府資訊揭露的速度過慢或不夠完整,的確會徒增社會的不安與成本。
在資訊逐漸完整,修法的討論逐漸回歸理性之後,我們更應聚焦在台灣的勞動條件關鍵課題:企業的獲利分配。隨著台灣這些年的企業利潤成長,勞動者的薪資提升與企業獲利不成比率,這才是導致台灣當前勞動者困境與經濟發展的問題。當企業獲利沒有回饋給勞工,不但會導致民間消費力下降,更會讓許多有能力的受僱者,外流到其他更高價格的勞動市場,造成台灣人才匱乏。這些,都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的轉型。
以這次修法的經驗,與正視台灣勞動條件的真實問題後,期待未來新的一年,政府能積極透過政策資訊的清楚揭露與說明,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政府對勞動權益的把關機制與落實作為,亦具體保障民眾的勞動權益。
當勞基法修正議題告一段落後,政府也該促進企業,將他們的獲利公平分配給職場上辛苦的勞工們,讓勞動者的權益真正被改善。如此,不但能促進國民消費力,也能進而促成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而這才是我們所殷切期盼的。
●作者周家豪, 社會所碩士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