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 即時評論/一言不和就分屍?! 你所忽略的病態人格情人

戀愛、分手、夕陽(圖/取自米費圖庫Pakutaso)

▲在美麗的戀愛泡泡破掉前,關係的一開始,免不了各自帶著對關係的投射和想像來期待關係。(圖/取自米費圖庫Pakutaso)

近日來台灣爆發一連串驚悚的暴力情殺事件,事件動機都繞在故事中主角間關係歷程的變化,勾動出加害人內在的憤怒和憎恨,以致對被害人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及罪行。

若單就加害人表面陳述看來,似乎這樣的暴怒、痛下殺手的原因,是因為加害人認為自己遭遇到對方的遺棄、背叛,而不得不做出種種行為。然而實際上,這些關係的表面情況,只是兩人關係冰山的最淺層,而真正根源的問題,可能早在兩人進入關係過程,長期漠視關係的品質及平等性所致。

關係的一開始,免不了各自帶著對關係的投射和想像來期待關係。因此,我們未能真正的承認及面對兩人關係的問題及情緒衝突,而以自己的解讀方式,繼續進行互動、相處和期待,然而,對於有可能隱藏病態人格的人來說,當關係的互動和相處,越來越不如自己的期待,越來越不如自己想要控制及支配的狀態時,因挫折或沮喪所導致的攻擊動力,可能就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

在近日來重大情殺新聞報導中,我們看到被害女性在關係中的姿態,都必須是容忍、壓抑及承受,這或許源自於對於女性應該成為一個具有包容力、付出能力以及照顧者的性別文化所形塑而成。因此在關係中,必須處於以男性為中心、滿足男性為主的自我要求。若有想反抗或不再順從,則使得事件的對方,在長期的性別文化中所形塑的關係認知中,感到被威脅,及失去控制感,進而進行所謂的報復。

這些加害人,都可能長期活在被優待、被照顧、被順從的慣性中,因此,這些長期的塑造及關係中,我們也需要探討的是,這些情殺犯罪的加害人在犯罪行為中,所顯露出的人格議題。

▲▼板橋分屍案記者會。(圖/記者陳雕文攝)

▲台大高材生黃女慘遭恐怖情人分屍(圖/記者陳雕文攝)

從報導的資料來看,這些加害人共同性是:女性都是他們認知裡,應該配合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呈現出既定「角色」。這些女性應該照著自己所規劃的及所希望的方式來回應,若是違反了所設定好的「角色」應有的言行和表現,那就會引發加害人強烈的情緒不滿和憤怒,而以情緒及暴力進行攻擊及威脅。

在自戀者的內在系統裡,他認為自己就是星系中的太陽,而這些被害女子是繞著耀眼太陽運行的小行星,不能脫軌更不能比自己耀眼。而這樣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質,正是自戀型人格的典型表現。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自戀型人格障礙症屬於B群人格障礙症(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自成年期早期開始,廣泛的模式則是:誇大 (幻想或行為)、需要稱讚、缺乏同理心。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深深相信他的「特殊」及獨特,僅能被其他特殊或居高位者所了解,或應與之相關連,所以他無法平等或公平地欣賞他人的優點,反而需要他人對自己過度的讚美,認為自己有特權讓別人會自動地順從他的期待等等特性。

病態性的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複雜而多重,事實上,身為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戀心理,這是我們想證明自己優越或獨特的驅力。然而,若發展成影響所有的反應模式,特別是在關係中有反覆出現的一系列信念、思考、情感及行為模式,那麼,病態性的人格障礙,就需要被我們考慮在內。

這類自戀者,有些小時候獲得較多來自家長的過度讚賞和期許,因此只關心自己的成就及利益,將旁人視為次等或配角。但也有自小缺乏家庭寵愛的孩子,出於情感需求渴望被滿足的本能,以自戀行為來掌控他人無盡滿足自我的情感需求,漸漸的發展為自己的人格系統。

無論是否達到病理認定的人格障礙程度,自戀者共通的地方就是「物化」他人,除了自己之外,他人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的供應者,甚至是供應物,而非是和自己平等的個體。如此一來,當然對於不再順從和符合自己要求的被害人,自然無法感受到自己施加在她們身上的暴行,是如何令人髮指、如何泯滅人性。甚至有種既然無用,就剷除或毀滅的想法。

當然,不是所有的自戀者,都會在需求無法達到滿足時,犯下如此滔天惡行,這還伴隨著加害人對於道德感較常人薄弱,以及因大腦結構缺乏情感感知能力的反社會人格。他們無法接受或了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的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於是他們可以任由自己的衝動與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憤怒,做下令人匪以所思的犯行,反而合理化自己是受到辜負的一方。

星空電影院親子野餐趣活動吸引近1000名親子參與,享受一同野餐的樂趣,並在星空下欣賞電影,縣長黃健庭也與鄉親們坐在草地上同歡。(圖/台東縣政府提供)

▲蘇絢慧諮商師認為:女兒要富養,兒子要均養。(圖/台東縣政府提供)

在這些悲劇之後,我們除了要提醒女孩們多留意欲交往對象,在其言行細節所表露出的人格特質跡象,以及已有許多專家苦口婆心強調的性別平等、情感教育的自我加強之外。我更想提醒所有的女孩與女人們:「完美情人不存在」,對於完美情人的渴望,只是來自自己內在缺口的投射。只有相信自己的價值,原就值得被善待的,無需透過過度的犧牲、付出、包容,才能換得伴侶的尊重和忠誠,才能辨識出真實平等和互重的感情是什麼模樣。

正如俗諺說:「女兒要富養」,但這個「富」不是物質的富裕,而是愛的豐足,在關愛與尊重中養成的女孩,她會懂得愛護自己的自尊及生命,也懂得辨識惡待、勒索、恐懼都不是愛,而是以愛之名的虐待及傷害。如此,或許可稍微避免進入自己也釐不清是否是真愛的關係混淆中。

男性的成長教育,需要著重在「均養」,透過均衡的教育;不是只著重在能力和成就,還包括情感管控、情感表達及溝通、兩性尊重及平等,來減少物化女性的思維和習性。並且不以男尊女卑的觀念,來自我膨脹在關係裡所需要的自尊需要,及偏執的以自我中心需求為導向,忽略人際中他人的感受及主體性。

這些思維及價值觀,不僅是每個個體生命發展中,需要有所自覺和自我學習之外,更是在生命還幼小時,家庭和學校不能忽略及漠視的教育歷程。在人格形成前,希望我們來得及為每個生命挽回被不當教養或對待下,所扭曲的自我及人際觀。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蘇絢慧,心理諮商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