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儂教授提出「三零TOD」理念,作為未來城市規劃的關鍵指引。(示意圖/記者周宸亘攝)
●李家儂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
在全球城市競爭力與永續發展並重的趨勢下,軌道經濟與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以運輸為導向的發展)成為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策略。隨著台灣高齡化、氣候變遷、以及土地與交通系統的整合需求日益迫切,我們必須重新思考2050年的TOD願景,確保其不僅能促進經濟成長,還能兼顧社會正義與環境永續。我在2025「軌道經濟與城市發展國際論壇」上,我提出「三零TOD」理念,作為未來城市規劃的關鍵指引:交通土地經濟零距離、淨零排碳城市環境管理、高齡城市社會正義。這三個核心概念將構成台灣乃至全球都市發展的新方向,確保交通、經濟、環境與社會全面融合,為未來世代打造更宜居、更永續的城市空間。
第一、交通土地經濟零距離:構築無縫整合的城市空間
TOD的核心在於透過軌道運輸提升城市機能,使居民能夠「近距離」地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然而,傳統的TOD模式往往忽略了「經濟活動」與「土地價值」的細緻連結,使得交通設施周邊的發展潛力未被充分發揮。因此,2050年的TOD規劃應強調「交通—土地—經濟」三者的零距離整合,將軌道站點周邊轉變為真正的經濟核心。這意味著,未來捷運站、高鐵站等不僅是通勤節點,而應成為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吸引科技、創意、服務業進駐,同時透過智慧都市技術確保土地資源的最有效利用。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都市競爭力,更能創造更公平的經濟機會,縮短城鄉差距。
第二、淨零排碳城市環境管理:打造永續發展的綠色TOD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城市發展已不能再以高碳排、高能源消耗的模式運作。未來的TOD規劃應當導入「淨零排碳」策略,使交通、建築、公共空間等全面實現低碳甚至零碳目標。首先,公共運輸系統應逐步過渡至全電動、氫能或其他低碳技術,降低運輸部門的碳足跡。其次,TOD區域的建築應普及被動式設計、智慧能源管理、再生能源利用,使車站周邊的建築與公共設施成為城市中的「淨零模範」。同時,城市的綠地與水資源管理也必須整合TOD概念,使得軌道周邊不只是密集的建築群,而是融合生態系統的「綠色運輸廊道」,讓人們在高效移動的同時,也能享受舒適的都市環境。
第三、高齡城市社會正義:確保TOD對所有人友善
台灣將在2050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屆時長者將佔據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TOD的設計若僅考量年輕族群的通勤需求,而未考慮老年人的生活模式與移動需求,將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因此,「三零TOD」的第三個核心概念是確保高齡城市的社會正義。這意味著,未來的TOD規劃應將「無障礙設計」作為標準規範,讓長者能夠輕鬆使用軌道運輸,確保步行環境安全、便利,並在車站周邊提供完善的長照設施、社區互動空間,讓高齡人口能夠自主且有尊嚴地生活。此外,TOD區域內的房屋政策也應考量「高齡租賃與社會住宅」,使得長者能夠在交通便利的區域內獲得可負擔的居住選擇,進一步減少弱勢族群的移動障礙,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
綜合而言,「三零TOD」不僅是一種城市發展策略,更是一種全新的都市治理思維,強調交通、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全方位整合。在台灣邁向2050年的過程中,TOD不應只是興建捷運站、打造商業區,而應該成為解決都市問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機制。透過「交通土地經濟零距離」,我們能讓城市運作更高效、更具生產力;透過「淨零排碳環境管理」,我們能讓城市發展更永續、更具韌性;透過「高齡城市社會正義」,我們能讓城市更包容、更符合人本需求。當TOD真正落實這三個核心價值時,台灣才能在未來的全球城市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並為市民打造更公平、永續且宜居的都市環境。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