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守信/別吃太撐!八分飽剛剛好

 

▲熱量攝取少一點,健康長壽多一些?(圖/達志示意圖)

●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長。

孔子七十三歲才過世,這在平均壽命可能三十歲不到的春秋戰國時代,是很罕見的。在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體系中,似乎也暗藏一些養生密碼!

孔子在《論語》裡總共有四十一次提到「政」,然而提到「食」的次數竟然也和「政」一樣多。這些關於食物的叮嚀,許多是偏重精神層面的,例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焉。」「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

孔子除了提醒君子們如何精神武裝,如何餓得理所當然外,也實際的提醒我們如何吃以及什麼食物不可以吃。他在《論語》的〈鄉黨篇〉裡特別提出了許多種「不食」,例如:「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以及「不多食」等等應該避之唯恐不及的狀況。

這些準則中最具現代意義的就是「不多食」,譯成白話文就是「八分飽」;翻譯成現代醫學就是:「熱量攝取少一點,健康長壽多一些。」

有些人也許會覺得,飽足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生理回饋機制,當我們吃飽時,伸伸懶腰、滿足的打一個嗝、愉快的摸摸肚子,再鳴金收兵、停止進食是何等幸福且自然的事,哪裡需要特別的提醒?殊不知,這樣的生理機轉在現今豐盛的餐桌上,已經被徹底的打敗。

我們吃東西時,經過幾番咀嚼後食物就會被送到胃裡待上三到六個小時。胃壁除了會將食物左搓右揉外,胃壁的黏膜會分泌胃酸來殺菌和軟化食物;也會分泌含有消化酶的胃液來分解食物。當胃部被食物撐大,而且經過胃部研磨已成為糜狀的食物也送達十二指腸時,胃的神經系統就會通知大腦下視丘,告訴它這一頓飯已經吃撐了,再吃下去這個鐵胃可能會不堪負荷。這時候大腦才會善解「胃」意地告訴我們:「可以了,不要再吃了。」這就是飽的迴路。

只是,這個傳導途徑過於迂迴!當我們飽足時,事實上胃已經超時工作,吸收過多的營養,也不知不覺囤積了不少可以化身為肥油的熱量。所以感覺「八分飽」的時候,正是我們該踩煞車的時候,不要讓餐餐的過食成為我們明天的負擔。

食物來源很重要

孔子還提到「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在古代,供祭拜的食物都是暴露在空氣中,加上溫度溼度的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孳生導致食物中毒的狀況自然層出不窮。

孔子也重視食物的來源。「沽酒市脯不食」,意思就是小吃攤買回來的東西不吃。春秋戰國時代,市場的衛生條件想必讓孔子不敢恭維,所以才會有此一說。如果孔子有機會逛逛臺灣的夜市,不知道會不會改變他對攤販的不信任度。

「不時,不食」,則是要大家多吃當令的食物。這跟臺灣的諺語:「寒天菜頭熱天薑,免請醫生免燒香」的道理是一樣的。多吃當令食物,健康得到保障,當然就少需要跟醫生打交道了。常吃醃漬食物,除了需要考量保存食物過程所衍生的衛生問題外;國民常吃這類食物的國家,其食道癌和胃癌的高發生率也是讓我們對這些食物多所考慮的另一個健康陰影。「不時,不食」另一個解釋是:不是吃飯的時間不吃東西。這相較於現代人常見的「時時,在食」,頗有當頭棒喝之意。若能封閉零食飲料零存整付的熱量帳戶,代謝症候群的預防當然也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還有一點跟現代人飲食關係頗大的警語是「失飪,不食」。意思就是不吃烹調不對的食物。現代家庭外食機會頗多,除了要注意食物的新鮮與營養的均衡外,也要注意餐廳烹調食物的方式。既煎且炸口味又重的食物,絕對符合「失飪,不食」的標準。

孔子不只提醒我們吃的哲學,他也注意到人生各階段的戒、定、慧。「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紀大時,如果能敞開心胸,捨得布施、捨得戒除口腹之慾,那麼血管壁也會敞開,得到冠心病、高血壓的機會自然大減。

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半部《論語》似乎也可以防百病!

熱門推薦》
►補充B群,提神抗疲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出版社授權,轉載自《來醫生館聽故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