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航太公司生產線上的菲律賓空軍FA-50PH輕型戰機。(圖/KAI)
●尤里安/現任軍事戰略評論員,淡江戰研所畢業。
2019年7月5日,由韓國航太工業公司(KAI)自行研發的第一架輕型武裝直升機(LAH)原型機,在該公司的泗川(Sacheon)廠區首度試飛成功,整個過程歷時20分鐘。南韓LAH是以空中巴士集團的H155型直升機為基礎研發,機首裝有感測器轉塔、旋轉機砲,機體兩側短翼可攜掛飛彈,未來將取代AH-1J/S型直升機。
雖然南韓陸軍已自2016年開始,陸續接收向美國採購的AH-64E型阿帕契衛士式攻擊直升機,但顯然南韓自行研發軍用直升機的腳步並未因外購而停頓,依舊按照南韓航太工業的發展策略向前邁進。回顧南韓航太工業的發展軌跡,同樣是以與美國合作生產F-5E/F型戰機起步,當年南韓相關產業人士羨慕台灣自行研製F-CK-1型經國號戰機,還曾經特地前來取經。沒想到當年在F-CK-1型戰機生產進入尾聲後,部份參與研發的漢翔公司工程師曾應聘前往南韓工作,還被朝野民意代表大肆批判。事情真相卻是國家沒有工作可做,航空工程師們必須養家活口,只好離鄉背井討生活。
▲首架LAH原型機於7月5日試飛成功。(圖/KAI)
台、韓龜兔賽跑
如今檢視南韓航太工業的國防自主成果,從已服役的KT-1、T-50型教練機及KUH-1型直升機,到KF-X下一代戰機計劃,韓國航太公司在歐美大廠的協助下,按部就班的建立、累積技術能量,甚至已有軍機外銷成績。換句話說,台灣已被南韓拋在身後,究其原因在於其實台灣並沒有長遠的航太工業發展策略規劃,常常「人去政息」或是因外國採購案而放棄自主研發,例如空軍分別向美、法採購F-16A/B、幻象2000-5型戰機之後,原本預定的F-CK-1型戰機生產數量就腰斬一半。
此外,台灣的航太廠商各自為政、力量分散,除了漢翔公司外,還有亞洲航空(AACL)、長榮航太(EGAT)等也各立山頭,但政府不敢展現魄力主導整併、以提升國際競爭力。反觀南韓,韓國航太工業公司的成立,就是政府於1999年將三星航太、大宇重工航太部門及現代太空飛機公司(HYSA)合併而成。台灣官方的無作為,美其名為「尊重自由經濟市場機制」,事實上卻是放任國內各家公司自相殘殺,例如過去陸軍的UH-1H型直升機改良計劃,不是由生產原廠的漢翔公司(UH-1H型是由航發中心組裝),而是由長榮航太公司得標。在爭取歐美航太大廠生意時,台灣航太公司卯足全力各自爭取,外國廠商當然樂得殺價下單。
▲漢翔公司自行研發的2架「翔昇」原型機,最後以改回F-CK-1 MLU標準、移交空軍收場。(圖/AIDC)
台灣航太策略需要長遠規劃
為了建立、維持自主航太能量,世界各國都是由政府積極主導航太工業的發展,例如航空自衛隊雖然向美國採購F-35A型戰機,但日本防衛省仍投入經費研發X-2「心神」先進技術展示機(ATD-X),就是為了維繫國內的航太研發能量。由航發中心改制而成的漢翔公司,曾是台灣的航太研發重鎮,但在改隸經濟部之後,國防部的關愛眼神便大幅減少,必須積極爭取歐美民航客機、發動機的零組件訂單以求生存。
現今政府藉由新型高教機研製、大力宣揚國防自主,實質上仍是階段性任務導向,缺乏長期性的整體規劃,在高教機計劃完成,接下來是研發初級教練機、還是下一代戰機呢?看看鄰國的例子,日本自衛隊為了維繫國內各航太廠商的產能,軍機訂單採用少量、長期方式簽訂。反觀台灣,在空軍66架新型高級教練機交機完畢之後,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外銷訂單(看來可能性不高),由漢翔公司領進門、投入航太工業的民間中小企業,已建立生產線製造出來的產品,又將賣給誰呢?
熱門推薦》
►萬能的軍隊?國軍救災的弔詭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