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的中國動漫產業

林士清

當杭州決定在白馬湖上斥資近四兆台幣打造「中國動漫博物館」始,中國大陸的動漫產業已經有星火燎原之勢,廣州、廈門、煙台,甚至石家莊等城市均將動漫產業視為重要發展項目,特別是廈門還將動漫遊戲與會展經濟巧妙結合,變成「廈門國際動漫節」,配套措施乃豐厚獎金加上邀請國際知名人士演講,甚至規劃出支援技術服務的「軟件(軟體)園區」,一時之間熱鬧非凡,筆者不敢斷言會展經濟對動漫產業究竟帶來多大成效,不過廈門市近年來投入會展產業的雄心壯志,舉凡政治、經貿、文化等各種主題,都可以運用會展經濟來包裝,筆者倒是了然於胸。

十二五計畫也將文化創意作為重點扶植產業,文化產業司更表明針對動漫產業的補助將更勝韓國。但筆者從各種文件和實際探訪的感受,仍不脫硬體帶動軟體的製造業思維,沒有十年磨一劍的耐性,較具規模的動漫企業,仰賴從事代工業務的獲利模式,仍比自主原創產權來得高,因為持續獲利才能不斷開發系列的動畫產品。但筆者必須提醒在太仰賴代工及外包,其實不容易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創作人才,甚至在國際代工及外包細緻的分工下,企圖透過代工及外包提升本身創作和技術,也會面臨邊際效益遞減的困境。

其實,中國大陸不缺創意和藝術人才,甚至還挖角不少台灣新銳人才,台灣的強項是動畫加工,但具有創造經營管理績效及整合產業鏈的專業經理人,兩岸仍付之闕如,成為動漫產業無法落地生根及向上攀升的缺憾,促使動漫的質變更為重要。光是去年,中國大陸的國產卡通產出量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顯示其動漫產業在政策空前利多的刺激下,其商業環境和就業市場已經慢慢塑造起來。嚴格來說,真正讓筆者有深刻印象始終是「喜羊羊與灰太狼」,它有可能變成中國的「哆啦A夢」,具有吃定三十年的市場潛力,但背後仍須創意加總不斷地推陳出新,才可創造品牌輸出的條件。

倘若地方政府針對動漫產業的慣性思維,依然是當成硬體建設的投資,或是企圖以量變會導致質變的渴望,無疑是緣木求魚。不重視專業人才由下而上的培育與發掘,教育機構培養的動漫學生距離實務界甚遠,甚至不符合企業界的需求,曾有大陸業者和筆者陳述:學校機構訓練的動漫人力,在我們眼裡一開始都是生產低端的技術人才,我也願意培養這些學生成為更具專業高端的創作人才,但大規模系統性培訓並不適合動漫人才的培養,動漫人才的藝術特質,始終最難開發的項目,這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性。

由此可知,現行中國大陸動漫企業的營運模式,仍偏向代工型態而忽略原創開發,因為業者若只依靠原創作品的後果,恐怕變成財務虧損及不受市場青睞,另一方面也要因應日本及歐美動漫產品在大陸市場的攻城掠地,於是透過政府大量財政補貼是非常急迫,甚至將各種動漫公司要求衍生各種物品實施免徵進口稅收政策,給足動漫業者在成長階段的優惠。但又怕急功近利下文化輸出的心態,會演變成揠苗助長,對亟需呵護動漫產業的發展,造成一種無可避免的泡沫化,大家都預期這是個朝陽產業,但何時可以日正當中?

●作者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ETtoday新聞雲》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