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爆炸案的災害應變考量

張賢龢

台灣不幸遇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可燃氣體爆炸案件,除衷心期待天佑台灣之外,我也對現場搶救的人員表達我的敬意。我認為目前救災正進行中不應該對應變體系與方式提出批評(因為從媒體上得知的資料並不完整,且救災行動還未結束),故想以我有限的知識,以及對美國災害案例粗淺的了解,提出一些接下來會面臨的災害應變問題,野人獻曝,我希望可以幫助這塊土地。

首先,以美國9/11的經驗來看,發生大災害後,將激起民眾互助合作的心態,所以接下來將會有許多志工團體或個人湧現災區,美國的經驗是這樣的志工團體需要專門的單位進行報到及管制,對於志工的能力與工作分配亦須考量,災害已然發生,不應再增加救災人員與志工的損傷,因此我建議現場應該設立志工團體的報到與工作分派窗口,除增加現場救災的工作效率外,更可避免志工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誤蹈危險地點。

其次,我建議政府單位應該推派發言人定時公布災情資訊以及政府已完成與未來將完成的工作,美國9/11應變時,當時的朱利安尼市長於每天上午八時準時召開主管會報,並固定於每日九時舉行記者會,向所有民眾公布昨日完成的工作,與今日預定的工作進度,如有需要,下午三點半再說明一次,定時定點發布新聞消息有助於安定民眾情緒,並緩解新聞媒體因得不到官方說法與正確資訊而誤報的情形。

再者,未來的捐獻與捐款必定不斷湧入,物資與食物的捐獻也肯定很多,我建議設立資訊平台,告訴民眾目前僅需要特定的物資即可,多餘的捐贈物資除造成浪費外,更將造成救災人員額外的工作及負擔 (需要將其清運走)。金錢的捐贈我建議應儘速成立專戶,並邀請公正人士或會計師開始監督與記帳,很多大型災害發生後,捐贈金額流向不清,或是用途與捐贈項目不符,因而民眾事後怪罪受贈單位,甚至扯上法律問題,要避免這件事情,建議現在就開始進行收支記錄與邀請專家監督。

最後一點是救災人員的輪替,現場救災人員除面臨體力的耗損外,更有心理壓力的折磨,我建議應該儘速排定救災人員輪替的分班表,外縣市支援的救災人力可與當地救災人員混合編組,依1995年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的現場救災經驗,排定輪休的人員,應強制其離開事故現場休息,以減輕其心理負擔。且現場救災人員在飲食前一定要依規定除汙與洗手,人員休息地點應與家屬或民眾休息處所分開設置,使救災人員不致因了解過多罹難者的生平故事而增加救災時的心理負擔。

以上是我這些年讀災害管理的簡短心得,過去幾周內台灣實在發生了太多悲劇,我個人力量有限,但希望這些想法可以幫助台灣走過災害的創傷,重新再站起來。

●作者張賢龢,美國德拉瓦大學災害管理學博士候選人,國際災害管理士(AEM),之前於台灣與美國消防局服務七年,專長為美國與台灣災害應變政策與體制,目前居住於美國,為2012-2013年美國國家災害研究中心年度獎學金得主。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