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都拉斯外交可能轉向,突顯台灣與在國際外交與中國大陸的激烈競爭,以及環境的艱困。同時也反映出「強摘的瓜不甜」,當時以鞏固邦交為主所簽署FTA經濟效益不高,未來台灣拓展海外市場還需回歸經貿本質。
2023-03-20
ChatGPT未來會有越來越精準的表現,屆時一般事務性工作,恐怕都會被ChatGPT取代。資訊與情報的高度集中也是一大隱憂,未來全世界人所關切的議題,這些資訊與情報都會被少數幾家業者所掌握。此外,在未來的世界裡,人類要如何面對資訊爆炸時代的海量訊息,是最關鍵的問題。
2023-02-21
今年書展有幾個特色:第一,所有的參展出版社,不管是大出版社、小出版社,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微型出版社,也有幾十家合組為「獨立出版聯盟」,共同參展。第二,兼年的人潮特別多。第三,今年辦的演講,可能是歷年之最。
2023-02-13
在大多數義務役役男幾乎不可能接受完整的「基地訓練」與「聯合演訓」等高階訓練,使得戰力難以再提升。國防部或許應考慮在役男服役約9至10個月,完成「基礎訓練」、「駐地訓練」與延長版的「專精訓練」後,就退伍返回社會,不必為一年而一年。
2023-01-10
台灣與日本之間存在情感與現實兩個不同層面。就情感面而言,台灣與日本之間不論從歷史地緣、主權漁權、商貿產業、思潮文化都有錯綜複雜與難以切割的關聯。就現實面而言,日本奉行與北京的正式邦交關係,政治人物的局勢見解與官僚系統的保守傳統,對台日政治與安全交流,始終有難以逾越的「自我克制」。
2023-01-29
雖然台積電的分散式製造策略看似削弱台灣總部的重要性,但因涉及晶圓製造的生產大腦與靈魂設計工程師團隊都將繼續根留台灣,其座落世界各地的製造基地對總部的依賴在未來10年內應仍無可避免。因此,有關分散式製造必會戕傷矽盾或掏空台灣半導體人才的論點,似是言過其實!
2023-01-25
縣市長選舉,國民黨以50%的得票率,執政69%的人口數(扣除嘉義市),而民進黨有42%的得票率,執政人口卻僅有26%。國民黨獲取的權力超過得票比例,是否會給台灣社會「贏太多了」的觀感,這會導致2024的「鐘擺效應」還是「骨牌效應」,王鴻薇與吳怡農的立委補選,是個試金石。
2022-12-07
六年前蔡英文才以破紀錄的高得票數入主總統府;兩年前,民進黨又在2018地方選舉重挫的陰霾下順利取得總統及立法院選舉的勝利,為何如今又陷入泥淖?筆者認為,民進黨的問題,在於權力的傲慢。因為同時掌控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及考試權,民進黨可說是肆無忌憚!
2022-11-14
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本週在埃及召開,會期兩週,超過35,000人與會。每屆COP會議對全球減碳目標都有所建議及規範,影響世界各國能源及氣候政策,是全球矚目的年度重要會議。
2022-11-08
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世紀會晤,選在新加坡舉行。當時的白宮副發言人特別向媒體強調,這是參考兩岸領導人首次歷史性會晤的「馬習會」,選擇中立、安全的新加坡作為會面地點。可惜的是,蔡英文總統卻未學到川普的智慧,執政六年多來,反而讓台灣變成「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2022-11-07
隨著11月26日地方九合一大選投票日的不斷逼進,國人跟輿論的目光越來越放在選戰的進行,尤其此次地方選舉將是疫情爆發後,三年多來第一場全國性的大選(與四大公投不同,畢竟公投不投票不影響政府運作),如何妥善地安排選舉時的防疫措施,特別是染疫民眾的投票方式,就成為很重要的議題。
2022-11-02
一個在國際媒體前演出的「胡錦濤離場」片段,一個令多數分析家驚嘆的「政治局常委名單」,一個十足展現個人意志的「開幕報告與閉幕致詞」,勾勒出習近平個人對邁向「第二個一百年」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強勢思維,向國際社會與台灣傳遞了強烈的訊號。
2022-10-26
蔡英文政府已執政六年,雖然兩岸關係不佳,但解放軍在習近平的主導下,短期內仍未具備全面犯台的能力,解放軍相關的改革,包括制度、指管、聯合作戰等方面仍努力整合,國人在聽聞任何關於解放軍武力攻台的消息時,平常心面對即可。
2022-10-19
九合一選舉,大部分焦點落在周玉蔻身上,這對周玉蔻是日進斗金,對台灣的民主卻似乎有些「落漆」;但危機也可能是轉機,只要現在的執政黨敗選,台灣就可以從此向「周玉蔻們」說再見。
2022-09-27
台灣貧富差距創十年新高,受害產業的勞工期待一個轉機,造就柬埔寨成為詐騙台灣人的溫床。台柬缺乏官方管道是事實,但柬埔寨不致於不看美國臉色,若最後是由對岸救出台灣人民,其象徵意義將不是「軍演」可以相比。
2022-08-17
演訓目的是驗收近7年的軍改成效,把對台聯合火力封鎖與聯合打擊的作戰程序演練一遍,並修訂相關作戰預案,提升部隊應急應戰能力。共軍目前處在軍事訓練轉型階段,先建構一支應急處突力量,一旦有事,能在不經人員裝備補充、不經臨戰訓練的條件下快速應對。
2022-08-08
除非北京與華盛頓有一定互信、前者確認裴洛西絕不會訪台,不然習近平若在「拜習會」中釋出善意,裴洛西卻仍堅持於近期訪台,將變成習的重大失策,所以習在這次會談的協商空間已然縮小。裴洛西也等於壓縮了拜登從習近平手上得分的機會。這顯然不是拜登團隊所樂見的。
2022-08-02
民意調查雖以科學方法探究民意,但無論何種調查方式,實際執行時都存有諸多限制。民調數字更不等同於選舉預測。畢竟支持者不見得一定會出來投票,因此調查時選民的投票意向與其最後的投票行為之間,必存在相當程度的落差。不過,選前的民調數字仍然有助於我們瞭解,競選時候選人之間概括的競爭態勢。
2022-07-22
若岸田沒應付好日本當前的經濟困境,不僅內閣續航將備受挑戰,貧富兩極分化的社會,也會使暴力犯罪增加,危及社會安定。安倍的遇刺為警訊,岸田內閣不可輕忽。最棘手的是修憲,支持修憲的政黨席次合計雖可達議員總數的3分之2支持,但在國會的修憲朝野協商中,岸田恐難違例,強渡關山。
2022-07-15
日本現代化後,時聞首相遇刺,從1909年日本第一位首相伊藤博文,在中國哈爾濱火車站被韓國獨立志士安重根槍擊死亡,到8日安倍晉三首相被刺在內,113年間,共六位首相遇刺。從伊藤博文到安倍晉三,一系列的暗殺都與日本軍國主義路線隱隱環繞相關,後續如何演變,衡諸歷史經驗與脈絡,各相關方不可不慎。
2022-07-12
經濟部長王美花在電價調漲之後,於上周受訪時說美、日及歐盟國家英、法等國電價調漲幅度都比台灣高,我國此次8.4%的電價平均漲幅並不算高。事實上,我國的火力發電占比已連續兩年攀升,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不會停止,而在再生能源發展進度嚴重落後的情況下,未來幾年的火電占比勢必愈來愈高。
2022-07-05
人民要的不多,就是要一個,免於恐懼的生活環境!這幾年,國內發生了幾件可以上國際版的新聞。幾年前的815大停電,接下來,513、517及至今年3月3日的大停電,台電除了建立一個「未依SOP致重大事故,最重免職解僱」來嚇唬基層員工及包商之外,我們真正學到的是什麼?
2022-06-27
雖然《長照法》提供了對失能者在生活上的支持、增進社會參與、更全面地照顧與醫護服務,且納入居家喘息服務,提供家屬心理支持,但正如劇中的照顧者,年幼時就因失去雙親而成為唯一的照顧者,照顧殺人的悲劇仍在不斷上演,後續仍需要社會持續地投注資源與關懷,加強介入的強度。
2022-06-21
以民進黨的經驗,採取「嗆」的態度對付民眾,往往是遭遇質疑時的最佳解方。但這必須建立在堅實的施政成績上,而這是陳時中並不具備的。從現在連綠營群組內多半也是說陳時中「辛苦」而不是讚他成績好,就可見一斑,陳時中已經沒有政績紅利可說嘴了。
2022-06-15
美國「強尼戴普 vs. 安珀赫德」精彩的直播審判大秀直播於上周落幕,吸引了超過8,000萬觀眾,大大增進人民對美國司法的「可親感」。但是疆場景換到台灣,我們的司法就是不可能像美國這麼「親民」,一群都只在內部對話的菁英,使用著專業人員才懂的邏輯和語言,要怎樣讓「觀眾」覺得親近、理解、易懂?
2022-06-06
蔡政府上任至今,因兩岸關係急遽凍結,大陸軍機逼近我國防空識別區的架數、頻率急遽升高,大幅增加空軍飛官出勤的壓力與架數,2016至今空軍已發生多起墜機意外,造成數名飛官喪生,當政府不斷宣傳空軍戰力如何時,當軍方不斷強調新機服役時,或是宣傳美國即將售台何種裝備時,空軍最難解決的缺員問題反而被視而不見。
2022-06-01
對於近日俄烏戰爭的焦點往往著重於衝突發展本身,或是對於雙方戰略與戰術運用的分析,但是對於戰爭造成的影響並沒有全面而深刻的探討,由已經出現的全球糧價上漲的情形來看,我們不能輕忽全球糧食供應即將造成的衝擊。
2022-04-06
俄烏戰爭仍未停火,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在加碼。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停止與俄羅斯以及白俄羅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PNTR),預估未來參議院也會通過,美俄經貿對抗情勢持續升高。
2022-03-24
戰爭是大家最不想看見的,但在烏俄戰爭中有些是能讓我國有所借鏡,反思我國之軍事型態及後備戰力。在現役部隊確實這幾年購置許多軍武,軍事預算亦增加不少,中科院也研發許多國造武器,但現役國軍人數與過往編列的國軍人數卻少了許多。
2022-03-23
烏俄衝突使歐陸安全陷入二戰結束後最大危機,影響亦波及東亞。日本大動作呼應對俄羅斯全面性的經濟及金融制裁,態度迥異於俄國佔領克里米亞時採取形式性制裁。日相岸田文雄表示,現在正是守護國際秩序,團結一心毅然決然展現行動的時刻,讓俄國明白暴行須付出慘痛代價。岸田清楚地與美國及歐盟站同隊。
2022-03-17
在烏俄衝突爆發之際,美國總統拜登於3月1日發表自就任以來的第一份國情咨文演講,希冀獲得美國民眾對於烏克蘭的情感支持,同時推動國內的各項計畫與建設。在發言支持烏克蘭、譴責俄羅斯的時候,拜登難得地得到了國會跨黨派的支持,也使得就職滿一年、支持度卻落得與川普相近的拜登應可重拾執政信心。
2022-03-15
發動俄烏戰爭的俄羅斯總統普丁,已經是公認地球第一號壞蛋,儘管仍有美國重量級學者和外交官為他的行為提出有力辯護。我的問題倒不是發動過更多戰爭的美國為什麼可以免於譴責,而是從這個第一條道德規則還可以引伸出哪些清楚的規則?
2022-03-10
蔡英文以能源轉型之名,推動海市蜃樓般的「非核家園」政策,暴虎馮河不計代價發展再生能源,將帶動臺灣經濟起飛的電力系統推入泥沼,她與民進黨不具專業知識,不尊重科學的無良政客是這次大停電的罪魁禍首。各類型發電廠、輸配電網、與高低壓用戶構成一個龐大複雜的供電系統。
2022-03-08
此輪烏克蘭危機是地緣政治大棋局的歷史性延續。無論是否普京當家,俄國的戰略目標首先是僅存的中亞、東歐緩衝國不能加入敵對的軍事同盟。但身處歷史境遇的基輔當局(烏國國內親西方陣營),自然首先希望比照波海三國加入北約,這不僅可換取同盟投名狀,也象徵其主權選擇。
2022-02-24
2021年對於所有人而言,是個從停滯走向復甦的一年,特別是臺灣疫苗覆蓋率逐漸上升,警戒從三級降至二級,餐廳、健身場館、室內空間的開放,使得下半年的經濟逐漸活絡,但隨之而來的是全球通膨的問題,蔓延至各個產業。
2022-01-18
落實2050淨零碳排目標,是當前各國為避免國際碳關稅貿易制裁的重要努力事項。台灣已於2021年4月22日,由蔡總統宣布加入全球197國,2050淨零碳排的行列。經濟部並已於同年3月26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工作重要課題與後續辦理規範」。
2022-01-11
中國大陸以舉國體制的強大效率與韌性,朝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飛奔,傲視全球一個世紀的美國,願意再給中國10年發展機遇嗎?眼見臺灣議題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臺灣年輕世代的華夏國族認同逐漸崩解,中國大陸願意眼看此發展再走10年嗎?
2021-12-30
四大公投日迫近,藍綠兩黨積極動員支持者造勢,本應就事論事的公投,已經被操作成選舉。造勢時單純的口號,談不上道理或理念,激情過後,輸贏雙方各自偃旗息鼓,社會將更加地兩極化。
2021-12-16
民進黨全代會通過「2022年直轄市長暨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賦予黨主席蔡英文及中執會極大的權限,來決定明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的提名人選。在這個特別條例下,會舉行初選的只有三個民進黨將執政屆滿的縣市,其他縣市的人選則是由黨中央透過未來中執會訂定的徵召辦法及評選標準,予以直接徵召提名。
2021-11-25
有道是「能源一盤棋」,以電力而言,用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電力是由核能、燃煤、燃氣、水力、風力還是太陽光電而來。換句話說,各種發電方式有替代性,規劃時要全盤考量。不幸蔡政府的能源考量是一步錯,步步錯,越錯越離譜。
2021-11-15
國人對於「國軍形象」,已不像過往,僅從軍聞社的新聞或宣傳得知。隨著時代的演進,網路媒體的流通更是快速,國人對於國軍形象的接收來源變得更多元。而這些訊息除了有操演或者是軍中的重大事件外,還包括國軍在外的表現。所以國軍的對外形象是相當重要的,也是促進全民國防重要的元素之一。
2021-11-06
為了拯救地球,減少碳排是當務之急,而能源的使用首當其衝。能源使用電力化是降低碳排的重要途徑,全世界電量需求一定會加速成長,在此同時還要關閉排碳量最大的燃媒發電,那電從那裡來?再生能源很理想,但受限於自然環境與氣象狀況。最大困擾是再生能源無法調控,萬一無風無光時怎麼辦?
2021-10-29
令人悲傷的四月天!太魯閣事故的天倫夢碎、悲痛莫名。為弱勢婦女、兒童權益奔走的戰友前法務部部長羅瑩雪女士辭世,令許多在兒少福利、保護及性別平等訴訟的夥伴們心裡相當哀痛。四月是兒童保護月。她一生為兒童權益倡議、披上律師袍在法庭堅持理念地勇於為弱勢辯護的身影,仍歷歷在目。
2021-04-14
日前國民黨召開全代會,台南有一位中央委員關於故宮國寶的發言,引發社會各界不小的議論。此爭議本質是個歷史觀問題,問題當然不是故宮的門票收入歸屬,而是「故宮國寶的所有權」,內含「台灣是否承繼民國歷史」的尖銳提問?
20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