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已於8月29日結束其為期三天的中國大陸之行。這是蘇利文以國安顧問的身分首次訪華,期間除與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進行了中美最新一輪的戰略溝通外,並於離華前夕獲得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會見。
2024-09-03
蘇林這次訪中,代表越南今後將採積極態度與中國往來;但在過程中,必須確保不會出現向北京「一邊倒」的印象。因此,蘇林訪中後,可望藉機與拜登會晤。換言之,蘇林仍希望遊走於中美之間,並企圖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是所謂的「竹子外交」。
2024-08-29
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瑪斯去年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突襲,以國隨即展開報復,對加薩走廊地區進行大規模轟炸;加上今年4月伊朗對以色列本土發動30年來的首度攻擊,使得中東地區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火藥庫。
2024-08-16
美國總統拜登於21日宣布放棄尋求連任。對他而言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卻是一項「明智之舉」。一般認為,除非發生特殊意外情況,已獲共和黨提名的前任總統川普,將在躲過致命槍擊後,順利贏得今年11月的總統大選。這將對選後台、美、中的三個雙邊關係,造成重大衝擊。
2024-07-23
川普的退群行動促使美國的歐洲盟友朝向追求戰略自主,亞洲的盟友也被迫調整與中共的關係。台灣缺乏戰略自主的空間,兩岸執政當局目前更沒有改善關係的可能,因此賴政府必須對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變化,儘早研擬因應對策。
2024-07-18
耶魯大學國際領導中心創始主任艾瑪.思蓋日前在台北演講提出另一套稱之為「和平推」的不同思維。「和平推」不同於「兵推」,它不重視誰是贏家,而是想辦法在區域政治衝突中「降低風險」和「強化韌性」。因此,「和平推」更重視合作,即參與者利用「軟實力」來共同解決問題。
2024-06-14
今年「香格里拉對話」的氣氛很詭異。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從2003年至2022年,亞洲的軍事演習次數和規模持續擴增,主要以涉及美國及中共的軍演為主,顯示中美關係是20年來影響亞洲情勢的最大變數。
2024-06-06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已結束他本月5日至10日展開的歐洲之行。習近平此行選擇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因為三國對中共而言,雖具不同特色,但共同點都是希望「戰略自主」,並願提供歐洲國家與中共合作的典範。
2024-05-14
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接受《時代雜誌》專訪時表示,如果他勝選重返白宮,美國將不會出手幚忙那些他認為「付出不夠」的歐洲和亞洲盟友。我認為兩岸執政當局應該努力擺脫美國因素的困擾,兩岸問題應由兩岸的中國人自己來解決。
2024-05-06
從拜登和習近平各自的內外處境看,美中雙方此時展開「預防性外交」和「預防性國防」有其必要;但從雙方高層對話的過程看,中美關係距「談判代替對抗」,仍有一段崎嶇的道路要走。
2024-04-25
「馬習二會」人散曲未終。習近平的講話,有助於平息大陸內部的「武統」聲浪,但對兩岸關係的真正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賴清德的就職演講,及美國大選後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和中美關係走向,是兩個重要指標。
2024-04-16
今年中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外交部分,重申中共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國際政治體系多極化的一貫立場;至於中共外交工作的重點,則詳見於中共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2024-03-20
今年全球有76個國家進行領導人或國會改選,中共雖然沒有選舉,但本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開的兩會,必然會產生外溢效應,影響世界局勢。「兩會」日前圓滿閉幕,本文將從內政、外交和對臺三方面,分析中共今後的內外政策走向。
2024-03-13
從中共最近提出ECFA問題、挖我諾魯邦交國,以及金廈海巡緝察事件的演變看,美國對兩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似乎難以助台一臂之力。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權益,民進黨政府應找出與對岸進行危機控管的辦法。
2024-02-22
中東情勢錯綜複雜,種族、宗教和文化的差異性,加上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歷史證明,每次駁火都讓情勢升溫,因擦槍走火而有演成全面戰爭的可能。中東地區成為今年開春後,對中美管控危機的第一個重大考驗。
2024-02-01
這次台灣總統大選,沒有爆發1996年台灣第一次總統直選前的台海危機,主要因為中美針對「台獨」問題做好了風險管控的超前部署。美國學者選前提出凍結《台獨黨綱》的忠告,不僅是針對賴清德,也是對北京釋出的弦外之音;拜登在賴勝選後第一時間表達「不支持台獨」,更是非比尋常。
2024-01-24
今年總統大選結果,打破了執政黨「八年魔咒」,也為蔡總統取得個人的歷史定位。面對當前台灣內外處境,蔡總統在她卸任之前,應該邀請朝野政黨領袖,就大陸政策舉行國是會議。台灣今天陷入安全困局,執政者難辭其咎。
2024-01-18
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據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最新報告,台海危機連續4年被列居第一級風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人》2年多前才形容台灣為「地球最危險的地方」,而日前卻再次發文,指稱台灣這場選舉就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2024-01-09
民進黨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目前絕無展開雙邊磋商的可能;另一方面,希望大陸主動啟動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可能性也不高,因為大陸要避免產生「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假象。合理推斷大陸目前公布調查報告是在進行「超前部署」,要等到台灣總統選後才會決定下一步動向。
2023-12-19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於11月29日去世,享嵩壽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他曾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被譴責為戰犯,可說是毀譽參半。《華盛頓郵報》社論稱:「半世紀後,季辛吉功過仍難蓋棺論定」。
2023-12-06
外界關心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是認為選後兩岸關係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民共兩黨缺乏互信,如果自稱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勝選,兩岸必然加劇目前兵凶戰危的情況。中共的因應之道不是只有對台用武一途,經濟制裁可能是中共最先採取的手段。
2023-12-01
「藍白合」破局不僅讓國、民兩黨重振旗鼓,也使這次總統大選的步調回到正軌,即參選各方都必須儘快端出「牛肉」。大陸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塊「牛肉」。外界關注這次台灣大選,就是擔心選後台海形勢會產生預期不到的變化。
2023-11-28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本月15日藉舊金山APEC峰會之便,舉行了去年11月後的首次面對面會談。美方強調這次「拜習會」的主要目的是加強溝通,也就是落實兩國元首在峇里島建立的「持續對話」和「管控分歧」共識。
2023-11-22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本月17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有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與這次盛會,其中來自各大洲的26個國家派出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者高級代表。會議的主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2023-10-25
蔡英文總統今年國慶演說的主題是「自信沉穩、國家前進,讓世界因台灣而更好」。蔡總統曾經許諾,要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她在2021年、2022年的國慶典禮上,更陸續表達,「要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進而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蔡總統任期已接近尾聲,讓我們檢視一下她執政七年多年台灣呈現的面貌。
2023-10-10
侯友宜此行的表現,被參與智庫座談的學者,形容是「務實中,更加沉穩」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台獨」,這為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也符合台灣和美國的共同利益。但如同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所說,台海現狀難以維持,因時間不站在台灣這邊,台灣應早做準備。
2023-09-19
中美關係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台灣明年即將舉行總統大選,無論誰勝選取得執政地位,都必須面對一個變動中的台美中三邊關係。兩岸交流才能累積互信,對話才能維護和平。
2023-08-31
馬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兩岸在反對「台獨」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取得「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重大成就,也使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狀態。由於民共之間缺乏這樣的互信基礎,2016年民進黨取得執政地位後,台海兵凶戰危,台灣成為外人眼裡「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2023-03-31
今天兩岸面對的最大危機是缺乏任何溝通的管道,進行控管分歧。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提到:「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兩岸問題錯縱複雜,不是任何一方在短期內就能片面加以處理。在兩岸恢復對話之前,我認為雙方都應以「戰略定力」來從事危機管理。不要挑釁,也不要過度反應。
2022-12-05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結束為期七天訪陸行程後,27日返抵國門。他把此行定位為「關懷聆聽之旅」,目的是要了解大陸台商、台生處境和需求,並把訊息轉達給兩岸執政當局做決策參考。在當前兩岸形勢嚴峻,民、共關係處「有讀不回」狀態下,國民黨扮演溝通角色,既切合在野黨身分,也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2022-08-31
英國《經濟學人》曾形容「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不可否認,從2016年以來,台海情勢一直處在外弛內張的狀態,主要原因是中美關係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美國前後任總統川普和拜登,都把中共作為戰略競爭的對手,都視台灣為遏制「中國崛起」的一張牌,至少是和中共討價還價的籌碼。
2022-07-19
賴清德此行對外定調為「私人行程」,但它實質的意義當然不只是件「私事」。岸田首相欲藉「來者是客」,對內對外傳達兩個重要訊息:對內是收編所有「親台」和右翼人士,讓他在參院改選大勝後能「穩坐釣魚台」;對外是展現他不會在中共壓力下低頭,在修憲成為「正常國家」後,走「戰略自主」的道路。
2022-07-18
7月10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藉印尼峇里島G20外長會議之便,進行了一埸長達5小時的閉門會談。會談完整內容沒有對外公布,但顯然雙方都對結果不抱過度期待,只是希望維持溝通渠道暢通,建立「護欄」以避免誤判。
2022-07-15
中共繼對台鳳梨、蓮霧、釋迦下達禁令後,日前又以「藥物殘留」為由,宣布全面禁止我石斑魚輸往大陸。一般而言,作為對外政策的工具,軍事威脅較易為人感受;但經濟制裁所造成的殺傷力,甚至可以實現武力都無法達成的目標。
2022-06-17
過去兩年的國際政經情勢動盪不安,全球局勢出現顛覆,除了因為新冠疫情,也包括受到俄烏戰爭、美中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的影響。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視訊演講中提醒與會各方重視小國,強調這將有助於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
2022-06-14
上周二,大陸「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以線上方式,為今年高齡99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辦了一場有慶生意味的「季辛吉與中美關係研討會」。季辛吉7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秘密之行,打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但我在聽完研討會與會者的全場發言後,感覺是:中美關係回不去了!
2022-06-07
拜登最近的亞洲之行劍指中國,在美國大力推動印太戰略的此刻,中共外長王毅於5月26日至6月4日展開他的南太島國之行,不無針對性。中共對南太島國的外交攻勢,直接挑戰澳洲、美國在此地區的支配性地位。
2022-06-01
菲律賓總統大選落幕,小馬可仕以58.86%的得票率,成為菲律賓蒂17任總統。小馬可仕的父親馬可仕在菲國掌權長達20年後,因專制和腐敗統治,於1986年的一場「人民力量革命」中被趕下台,但這段歷史並未成為小馬可仕選舉的「負債」。而外界更關注的是面對中美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對抗,菲律賓新政府將如何處理與這兩個強權的關係。
2022-05-18
馬克宏勝選,反映的是當前法國民意的主流,就是希望「穩定壓倒一切」,這是受到全球COVID-19疫情流行和俄烏戰爭的影響。馬克宏勝選後,在內政上,他須面對民意分裂的法國社會;在外交上,他的首要課題是如何落實歐盟的「戰略自主」理念,讓歐洲在國際事務發揮獨立作用。
2022-05-04
早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全球糧價便已創下10年來新高。戰事爆發後,俄烏兩國出口減少,價格飆升至1990年以來的最高點,俄烏危機已經導致中亞、中東和北非部分地區的食品價格上漲和主要農作物短缺。面對全球糧食危機,希望政府未雨綢繆,把糧食自給視為農業發展的重點,負起維護台灣糧食安全的重責大任。
2022-04-28
李顯龍的美國之行具有指標性意義。美國原訂3月28—29日舉行的東協峰會,因多個東協成員表示不克與會而被迫延期;與此同時,中共外交部旋即宣布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4國外長於3月31日至4月3日分別訪問中國大陸。有外媒指出,這一來一往凸顯華府意圖在印太地區建立的「反中」倡議,已經面臨挑戰。
2022-04-07
美國總統拜登本(3)月24日前往布魯塞爾,參加以「接力」方式召開的北約、七大工業國組織(G7)和歐盟峰會;與此同時,中共外長王毅21日在巴基斯坦出席伊斯蘭合作組織(OIC)外長理事會議,隨後訪問了阿富汗、印度和尼泊爾。俄烏戰火未歇,中共與美國這兩個「利益攸關者」,同一時期在歐亞兩地進行穿梭外交,意義非比尋常。
2022-03-30
本月9日韓國總統大選,在野的「國民力量黨」候選人尹錫悅,以不到百分之一的差距,擊敗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贏得這屆選舉。這是南韓近年來最詭譎的一場選戰,候選人在競選期間互揭瘡疤、彼此攻訐,引發民眾的極度反感,認為這次選舉是「討厭鬼之間的競爭」。
2022-03-16
這場戰爭如何落幕,將成為後冷戰時期,影響國際政經發展的重大變數。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曾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共將「承擔部分代價」。針對蘇利文的說法,中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隆指出,這類表態「毫無根據且太過霸道」。趙隆強調中共已透過雙邊及多邊管道闡明立場,並非「保持沉默」。
2022-03-08
普丁為什麼出兵烏克蘭?我認為1979年的中共與越南之戰,可以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提供若干線索。鄧小平說過,發動對越戰爭,是要「給越南一個教訓」,所以有人形容,這是一場「懲越戰爭」;普丁軍事攻擊烏克蘭,顯然也有「懲罰」烏克蘭的意味。
2022-03-02
「新冷戰」一詞多年來即在國際政治學界廣泛討論;但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美國面對「中國崛起」,把維持「美國第一」視為對外政策的優先課題。無論是川普的單打獨鬥,或是拜登的拉幫結派,冷戰格局隱然成形,只是呈現與過去不同的風貌。烏克蘭危機就是一個觀察點。
2022-02-22
這屆北京冬奧在爭議中拉開序幕,從「彭帥事件」到西方國家的外交抵制,都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說:「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北京冬奧可以說是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交互衝擊的外部環境下進行的,但為何仍是北京的一次「勝利」?
2022-02-16
從地理因素看,台灣與烏克蘭距離甚遠,但國際關係牽一髮動全身,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不可能對外部環境的變化視而不見;何況,台灣與烏克蘭同被外界視為「火藥庫」,所謂「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論今天烏克蘭發生的一幕,明天是否會在台灣重演,我認為政府有未雨綢繆的想法,總是必須的。
2022-02-09
新年伊始,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中、美、法、英、俄,於本月3日首次發表《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這個消息來的突然,但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因為,面對當前國際緊張情勢,「趨和避戰」是人類共同的期待;疫情當下,各國也不希望因軍備競賽而對經濟產生不利的衝擊。
2022-01-18
美國與北約盟國將於本週針對以烏克蘭危機為重心的歐洲安全問題,與俄羅斯舉行系列會議。第一場是美俄雙邊會談,由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主持;第二場是北約與俄羅斯會談;第三場是俄羅斯和成員包括美國代表在內的「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會談,1月13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
2022-01-11
去(2021)年是中共建黨一百週年,是習近平邁向第二個百年「強國之路」的歷史關頭。然而,美國送給中共的一件「生日禮物」是「台灣問題國際化」,不斷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北京。拜登政府加大挺台力道,確實提高了台灣在國際媒體的能見度,但也因此讓台海成為中美角力的舞台。
2022-01-04
明(2022)年是中日建交50週年,然而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12月1日藉由視訊方式在台灣國策研究院發表的演講,為中日關係掀起一場風波。安倍表示,台灣若遭武力侵犯,無論在地理或空間上,對日本國土都是重大危險,因此認為「台灣有事」就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
2021-12-29
既然公投議題純屬台灣內政,照理對岸沒有置啄餘地,大可保持靜觀其變的立埸;但因遭「流彈」觸及,遂藉機批民進黨政府「政治操弄」,還長篇大論拿「十問」對台灣的民主冷嘲熱諷一番。那如何看公投後的兩岸關係?
2021-12-18
近期台灣安全議題不時登上國際媒體版面,如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久前在一場線上演講中,針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提出「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的說法,引發外界關注。基於地緣關係,日本對周邊情勢極為敏感,對台海如此,對朝鮮半島亦復如是。
2021-12-15
2016年台灣二次政黨論替後,民共雙方因缺乏互信基礎,導致兩岸關係螺旋式下降;兩岸官方不時隔空叫陣,兩岸民意受到影響,也連帶出現「火車對撞」的惡性循環。但弔詭的是,兩岸經貿亙動有增無減,這也證明政治因素不能主導兩岸關係所有領域的發展。
2021-12-09
美國總統拜登倡議的首屆「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將於12月9日起連續兩天以視訊形式召開。台灣應邀與會,難掩欣喜之情;中共被拒門外,氣得隔空怒嗆。問題是,這場民主饗宴有那麼重要嗎?
2021-12-08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12月1日以視訊方式登場,在台海緊張情勢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此刻,今年的論壇來的正是時候。希望如中國大陸官媒刊出的讀者投書所說,能像「嚴冬裡吹來一絲暖風,雖不能立即消冰化雪,但卻讓人感覺到春天的可貴,心生春暖花開的嚮往。」
2021-12-01
「拜習會」餘音裊裊,中美關係何去何從?這是11月16日會後外界最關切的問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談開始時強調,中美兩國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並表態願與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形成共識,積極行動,引領中美關係積極向前發展。
2021-11-2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六中全會」)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根據會後發表的《公報》,中共將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021-11-16
近期在國際舞台上有兩場大戲上演:一是在羅馬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另一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由197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峰會。兩場峰會乍看之下與政治無關,但卻散發出濃厚的政治味。
2021-11-10
今(2021)年是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50週年,沒想到半世紀後的今天,有關台灣參與聯合國事務的問題,竟然引起台美中三方之間的軒然大波,爭論焦點是聯合國大會的2758號決議。
2021-11-04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論及中美關係的一句名言:「該競爭時要競爭,可以合作時合作,要對抗時就對抗。」到目前為此,我們還看不到雙方合作的成果,但軍事競爭的態勢卻是昭然若揭。如果中美博弈是一場持久戰,美國就必須維持它在軍力方面的優勢地位。
2021-10-27
日前,俄羅斯總統普丁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能源週」會議表示,中國大陸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可以不使用武力,實現其「統一臺灣」的目標,故台海不存在軍事對抗的威脅。普丁罕見對兩岸形勢發表評論,引起外界不同解讀;因為他在今年6月接受美國《全國廣播今司》訪問時,拒絕評論中共是否將武力犯臺。
2021-10-21
美國前國務卿萊斯10月14日出席英國智庫「政策交流」舉辦的線上座談會時,指出中國不太可能派兩棲部隊攻台;她認為相較於正式出兵攻台,中國更可能暗中顛覆台灣。無獨有偶,俄羅斯總統普丁近期也表示,中國大陸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實現其「統一台灣」的目標。
2021-10-20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主管中共外事工作之最高級別官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於10月6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6小時的閉門會談。「蘇楊會」之所以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不僅因為這是兩人自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不歡而散後的首度會面,且是為了落實拜登和習近平二度通話時交辦的任務。
2021-10-14
蔡英文總統10月10日的國慶講話,重點是她提出的「四個堅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其中「互不隸屬」的說法,最引人關注。
2021-10-12
中共海關總署宣布,自9月20日起禁止臺灣蓮霧和釋迦輸往中國大陸,理由是兩種水果都被檢出帶有介殼蟲。這是對岸繼今年2月禁止臺灣鳳梨輸陸後,再度對臺祭出水果禁令;而被禁的鳳梨、釋迦及蓮霧,剛好分列臺灣對大陸出口水果的前三名。
2021-09-23
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0日再度通話,引起臺灣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事實顯示,從拜習二人今(2021)年2月首次通話以來,中美關係就看不到有「合作」之處,反而是逐步從「競爭」走向「對抗」,而一旦雙方擦槍走火,就有爆發「衝突」的可能。
2021-09-14
美國總統拜登十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今年二月以來第二次通話。上次通話正值中國農曆新年除夕,雙方除禮尚往來,相互拜年外,拜登談話直指香港、新疆、台灣等中共眼裡的「核心利益」問題;習近平則強調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對抗會對世界造成災難。
2021-09-11
阿富汗事件告一段落,美國氣候特使凱瑞即於8月31日訪問中國大陸。這是凱瑞繼4月之後第二度訪中,除了與他的對口、中共氣候變遷事務特使解振華會晤,也分別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以及中共外交部長王毅等高層官員進行視訊對話。
2021-09-08
習喊出「共同富裕」的口號,掀起一陣波瀾。西方媒體評論,這是對鄧小平當年所提「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改革開放政策,作出了重大修正。結合中共近期對中國大陸大型民企和高收入影視名人,展開一連串「整肅」行動,讓外界質疑,莫非習是要「劫富濟貧」,搞「大鍋飯」和「平均主義」。
2021-08-31
今年是「八二三砲戰」63週年。1958年8月23日,中共對我金門外島展開密集砲擊。823砲戰使兩岸得以長期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但現狀隨時都有可能變化,尤其中共並未放棄對台動武的主張。
2021-08-24
美國總統拜登今年4月宣布自阿富汗撤軍,阿國局勢從5月起就開始惡化。外電報導,塔利班已於日前進入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總統甘尼則倉促逃亡,留下政權和平轉移的問題。阿富汗內部局勢,還不到美國訂下的撤軍最後期限,就出現如此急遽變化,非美國所預期,外界也感到意外。
2021-08-17
當美國拜登政府的高官,近期駱驛往訪東南亞國家途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本月3日在「阿斯彭安全會議」(Aspen Security Forum)上,針對中美關係和台海問題,發表了重要的談話。新加坡幅員狹小,但因地處戰略要津,早自前資政李光耀執政時期,就在東協組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2021-08-11
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臺灣從防疫「模範生」,頓時落至抗疫「後段班」。當初對臺灣讚譽有加的國際媒體,此時也不假辭色,紛紛用「疏忽」、「自大」等字眼,來形容臺灣執政當局的應變失策。《ETtoday新聞雲》本次民調突出的最大民意是「萬事莫如救命急」。
2021-06-02
中共軍機近期不斷侵入我國空域,遼寧艦甚至在臺灣周邊地區進行軍事演訓,讓臺灣感到不勝其擾,也再度引發美國國內「戰略模糊」和「戰略清晰」的政策辯論。目前看來,拜登政府仍維持「戰略模糊」的選擇,對於是否出兵協防臺灣一事,不願做出明確表態。
2021-04-13
中美阿拉斯加「2+2」對話後,雙方除在外交上施展合縱連橫、遠交近攻之術外,更在軍事上頻頻「秀肌肉」。大陸智庫聲稱,美海軍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4月3日凌晨出現在東海長江口附近海域,並向南航行
2021-04-06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本(3)月22日至25日在福建考察期間,針對中共的對台工作,提到「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融合發展被認為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21-03-26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在本〈3〉月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首次發表他就任以來對兩岸關係的觀察,並提出即將後續推動的幾項工作。邱太三被認為是民進黨內的「務實穩健派」,出任主管大陸事務後,外界對他的期待,也是邱的自我期許,就是能讓冰凍己久的兩岸關係「春暖花開」。
2021-03-19
日前落幕的中共「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會議〈通稱「兩會」〉,除了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個重頭戲外,令外界特別關注的是「全國人大」會議以2895票贊成、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
2021-03-15
中共對台政策一向服從於「兩個大局」:一是中共內政,二是中美關係。今(2021)年中共「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年度會議(通稱「兩會」)的主軸,是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因此,無論是中共總理李克強在會中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
2021-03-08
農曆新年剛過,蔡英文總統就立即調整國安高層人事,為政壇丟下了一顆震撼彈。總統任命邱太三接任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轉任國安局長,邱國正出任國防部長,嚴德發轉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改組後的國安團隊,呈現的是老面孔、新職務,但其意義不只是象徵性而已。
2021-02-20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任後,終於在2月10日中國農曆新年除夕當天,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舉行通話。據說這通電話長達兩個小時,就元首外交的慣例來說相當罕見。我想因為拜習兩人係舊識,而且中美關係牽涉甚廣,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說明白。
2021-02-18
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仍在醞釀之中,但最近中美空中交火不斷,拜登的國安團隊直言中共對美國形成挑戰,國務卿布林肯甚至還肯定其前任蓬佩奧對中採取的一些強硬立場。拜登忙於處理內政,卻對中共不假辭色,主要基於下列因素的考量
2021-02-04
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未來的美中關係,最讓他憂慮的爆點就是臺灣,並可能將美中都捲入災難性的戰爭中。艾利森長期服務公職,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他的擔心應該不是杞人憂天。除了艾利森的憂慮之外,作者卻有另外擔憂。
2021-01-26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美國新舊政府交接之前,國內政局一片混亂之際,陸續為台美關係拋下震撼彈:先是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訪台,接著便取消過去對台美官員互訪的「自我設限」。此舉也是拜登的「對台政策」備受外界關注。
2021-01-20
新年伊始,中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馬不停蹄地於1月4日至9日,訪問了奈及利亞、剛果等5個非洲國家。在美國新舊政府交接期,中國先是完成RCEP簽署,更與歐盟達成投資協定,中國在此空窗時間的積極作為,可預想將使拜登就任後的外交處境更加艱困。
2021-01-15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於台灣時間1月7日凌晨發表聲明,宣布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於近期訪問台灣。美國這次派遣現任聯合國大使訪台,可謂創下台美關係先例,讓台灣許多人感到欣喜若狂。但我們認為,因時機敏感,台灣的一舉一動須小心,以免陷於在兩岸關係和台美關係二擇一的困境。
2021-01-08
庚子年諸多不順,而萬事皆不如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凶猛。這場世紀流行病毒,不僅奪走全球逾百萬人性命,更對國際關係造成巨大衝擊。對台灣而言,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美中三邊關係。目前美國的疫情最為嚴重。當初川普為了勝選連任,將病毒起源甩鍋「中國」,以轉移民眾對他防疫不力、抗疫不周的不滿。
2020-12-30
日前外交部委由遠景基金會於8日舉辦2020年「台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研討會,邀集了包含蔡英文總統、美國歐巴馬總統時期的國務院亞太助卿、現任「亞洲集團」主席坎貝爾(Kurt Campbell)等人,由於坎貝爾被看好將於拜登政府擔任要職,故其在研討會上言論也被視為拜登對兩岸關係的態度。
2020-12-14
美國國防部12月7日宣佈最新對台軍售「戰地訊息通訊系統」(Fiel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FICS),總額約2.8億美元。這是美國總統川普今(2020)年第6度對台軍售,也是他上任以來的第11次對台軍售案。國際政治研究者都瞭解,軍售的意義不只是軍事,還帶有經濟、外交,乃至心理的意涵。
2020-12-09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的「自走砲」外交,拜登就任後,隨即就需面對修復與歐洲關係的挑戰,但即便拜登有意化解川普執政時期美歐之間所累積的裂痕,這事情卻沒有那麼容易。
2020-12-02
RCEP日前完成簽署,這對於將就任美國總統的拜登來說,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而對中國來說,RCEP的簽署,再加上原有「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將有望取得制訂貿易規則的主動權。
2020-11-27
美國總統大選紛擾至今,川普雖仍未正式承認敗選,但已於推特發文建議美國總務署「做他們需要做的事」。拜登團隊據此啟動政權交接工作,並已發表笫一波內閣重要人事名單,包括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等人在內。
2020-11-25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台灣眾多「川粉」難掩失落之情,甚至有人認為蔡政府選前「押寶」,擔心拜登勝選會「秋後算帳」。這些反應看在外人眼裡,不免感到啼笑皆非。然而,拜登勝選就必然對台灣不利嗎?
2020-11-18
拜登勝選創下美國總統選舉史上的幾個「第一」:拜登是美國史上最高齡的總統,也是獲得最多普選票的總統當選人;他的搭檔賀錦麗成為美國史上首任女性副總統,也是第一位有色族裔成為美國的副元首。美國社會經過這次選戰的折騰,已出現嚴重撕裂,因此拜登的當務之急應是「安內」為重。
2020-11-11
選後的中美戰略競爭,不會演成「新冷戰」,而是「冷戰2.0」。中美關係決定兩岸關係的發展。兩岸維持「分而不獨,和而不統」的局面,應是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2020-11-05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澳洲外交部長潘恩(Marise Payne)、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10月7日在東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這是繼去(2019)年四國外長在美國紐約首度舉行會談後,再度進行的一次對話
2020-10-14
立法院院會日前無異議通過國民黨團提出的「台美復交」、「美國協防台灣」二項決議案。從現行台美中三邊關係看,要落實這兩項決議案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台灣做不到、美國也不願意做。
2020-10-07
萬萬沒想到這屆美國大選的第一個「十月驚奇」,竟然是總統川普與第一夫人梅蘭妮亞的雙雙新冠肺炎確診;雖然川普的輕忽和反科學態度,讓許多人「見怪不怪」,認為是咎由自取;但畢竟以美國先進的醫療照護,這件事不應發生在第一家庭身上,因此可以稱之為一次「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 Events〉。
2020-10-03
一些言論的內容已非「反共」,而是「仇中」。然而多數台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調顯示民眾對中共政權獨裁、專制的壞印象,並沒有影響到他們對大陸民眾的好感。
2020-09-29
美國國務院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於9月19日離開台北。表面上,柯拉克此行是為了參加前總統李登輝的告別追思禮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位41年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國務院官員,不會只是從事一次「弔唁之旅」,它要彰顯的是台美關係的重大突破。
2020-09-25
如果大家都不開「第一槍」,那台海目前的軍事對峙,就會像96年台海危機那樣,只限於是一埸以政治為目的「戰爭邊緣遊戲」;但若遊戲玩過了頭,就會不幸「假戲真作」。
2020-09-23
目前傳出柯拉克此行不會展開FTA對話,或許因為擔心對岸的反應,故不願操之過急;但真正的原因,是這些貿易談判內容係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權責,不屬於美國國務次卿的掌管範圍。
2020-09-18
為今之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取消這次的大陸之行,讓搞「陰謀者」無計可施,搞「陽謀者」閉了那張「唯恐天下不亂」的大嘴。另一方面,如果王院長願戒急用忍,學韓信忍胯下之辱,決定如期赴會,那各方就把他此行定位為「單純的民間交流」。因為,期望太高,失望就大。
2020-09-14
以王金平的老練、他和蔡總統的淵源,應該不會冒然做出參與這次論壇的決定;加上對岸也未拒絕接受他的與會,因此這件事的象徵性意義,應是正面的。兩岸都應珍惜任何「化干戈為玉帛」的機會。
2020-09-09
由於正值台海形勢的敏感時刻,蔡政府對於這次的外交成就並沒有「大肆張揚」;反倒是與中共在歐洲進行外交角力的美國「見縫插針」,大打反中的「台灣牌」。
2020-09-01
除了軍事安全外,其實臺灣最需要的是經濟安全,解決美豬美牛進口限制,對加深臺美貿易關係至關重要。臺灣不僅要對美國開放,也要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世界開放。「開放則興,封閉則衰」,臺灣沒有條件談所謂「脫鉤論」的問題。
2020-08-28
「馬英九基金會」日前舉辦的一場研討會,引來執政當局府、院、黨四面八方的全力抨擊,這可能是主辦單位始料未及,也使卸任的前總統馬英九,又站到台灣藍綠對抗的火線上,頓時成為媒體的一個關注焦點。
2020-08-25
中共沒有理由在美國大選前,於臺海或南海製造軍事危機,讓競選連任的川普總統有可乘之機;但又不能眼看外人在自家門口耀武揚威時示弱。於是,選擇一個地點讓自己人出出氣,這就符合臺海軍演的政治目的了。
2020-08-17
總統對當前台灣面臨的外部形勢,作了容觀的評估,行政部門也應把總統的指示,落實成為具體的政策;尤其要避免民進黨政府內部,有人因錯估形勢而輕舉妄動。
2020-08-10
聽到李登輝總統去世的消息,我心中百感交集,也拾起許多一度丟失的回憶。我曾受教於李總統,有朋友戲稱是「天子門生」。李老師講授的課程是「東南亞經濟發展」,每周兩小時。他經常安步當車,走到指南山麓的教室。對我們這群「非經濟專業」的研究生
2020-07-30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7月24日在加州尼克森圖書館以「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為題發表演講,被外界形容是開啟了中美「新冷戰」的「新鐵幕」。
2020-07-30
南海涉及的國際因素複雜,限制了中美軍事衝突的力度和廣度;即使擦槍走火,也不會演至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後還是會透過外交途徑來善後。但中美一旦在我們控制下的太平島和東沙群島爆發軍事衝突,臺灣就有可能落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2020-07-29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7月24日在加州尼克森總統圖書館發表對中國政策演說,題為「中共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由於這場演說正值美中關係因「閉館事件」而急速惡化之際,故備受各方關注。
2020-07-28
中共與印度6月15日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的流血衝突,受各自內外環境的制約,應不致擴大為戰爭的規模。有人形容,中印關係和中美一樣,「好,也好不到哪裡」。因為第一,中印邊境長達3,500公里,東、中、西三段都存在領土爭議,再加上喀什米爾的敏感問題
2020-07-09
中美關係在短期內沒有紓緩的可能,當國際政治格局又會回到「兩極」或「鬆散兩極」的態勢,中美同步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時,也就是普丁恢復「俄羅斯偉大榮光」的機會。
2020-07-06
臺灣此時對於中共實施「一國兩制」發出聲討,顯然沒有重大意義;因為制度是中共建立的,它要改變制度,也可以找出一大堆「合理化的藉口」。臺灣應該防範的是,現在處理「香港問題」的模式,未來也有可能用來處理它所謂的「臺灣問題」。
2020-06-30
川普不只一次說美國不當「世界警察」,目的主要在限縮經費,但並不表示不介入世界事務,換言之,川普不會為別人的利益打仗,但並不表示不會為美國自己的利益打仗。
2020-06-15
《華爾街日報」》本月5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已下令五角大廈,把常駐德國的美國軍方人員,從現行的3萬4500人大減9500人。據說德國政府事前並未獲知這項訊息,但川普的決定應非突發之舉。德國是美國在歐洲駐軍最多的國家,川普一向不滿德國的國防開支過低,多次要求德方增加預算。
2020-06-09
有人質疑中美關係是不是回不來了?答案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因長期來看,一方堅持「美國優先」,另一方不放棄作「中國夢」,同時掉進「修昔底德陷阱」那是遲早的事;說不是,那是從短期來看,因為「没有永久的敵友,只有永久的利益」。
2020-06-01
疫情使美國的世界領導角色受到挑戰,也削弱了美國與傳統盟友的關係。中美對抗的各個領域之中,台灣都面臨「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困境。台灣在面對中美關係的典範轉移過程中,採取的是「模糊過渡」的策略,希望藉機行事,以冒最低的風險,求取台灣的最大利益。
2020-05-27
中共在防疫期間召開「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兩會」,如何跳脱疫後經濟困境,本應是北京領導階層的「重中之重」;没想到香港問題「喧賓奪主」,竟然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2020-05-26
在蔡英文總統的520演講中,她針對當前國際政經情勢的變化,訂定包括產業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與民主深化等4大面向的國家生存發展策略,來進行超前部署。個人認為,若要順利達成目標,必須構建一個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對內要提升經濟能量,對外則要營造國安環境。
2020-05-20
北韓過去一直想藉由手上的核武,扮演一種「否定性的角色」。臺灣與北韓的國情不同,也沒有北韓的核武條件,故只能扮演「積極性的角色」。蔡政府若處理臺美中三邊關係不當,臺灣可能落至「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的下場。
2020-05-05
日前海軍敦睦艦隊艦上官兵染疫,成為蔡政府抗疫的一大破口;現在大家除了擔心確診者可能引發社區感染外,也把焦點轉移到責任的歸屬問題。當蔡總統當初強調防疫視同作戰時,我就主張政府應把防疫工作升高到國安層級。
2020-04-24
台灣宣佈捐贈100萬個口罩給新南向政策的部分國家,其中包括新加坡後,但星國總理夫人何晶(Ho Ching)在臉書寫下「Errrr ...」(呃…)的評論,引發兩國網友論戰。台灣贈予星國的口罩,讓星國有接「燙手山芋」的感覺。
2020-04-14
立委陳玉珍3月30日在立法院指稱「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行政院長蘇貞昌則回批陳「沒有資格擔任國會議員」。朝野一來一往,掀起一場國號的「正名之戰」,最後還迫使蔡英文出面重提她的「中華民國台灣」論。
2020-04-07
兩岸民間都因疫情出現互相仇視的氣氛,雙方執政當局都有責任降溫。防疫合作本來是改善兩岸關係的契機,但太多的政治算計讓機會一再錯失。目前看來,疫情還未劃下休止符,兩岸仍然存在合作的空間。
2020-04-01
展望「後疫情時期」混沌不明的兩岸關係,難免讓人有「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感覺。期待兩岸關係轉危為安,又擔心許多影響的變數,非我方所能有效掌控。首先,最關鍵的變數是,對岸領導人習近平的「戰略定力」。其次,中美關係影響兩岸關係。最後,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的大陸政策
2020-03-23
滯留在湖北疫區的第二批臺商同胞,將於今(10)日啟程,回到自己的故鄉,這項延宕已久的問題終能獲得解決。我想對岸涉臺工作部門在第一時間處理包機問題的優先考慮,不僅是「送客」而已,還必須顧及方法是否「政治正確」,即不能失去對兩岸任何問題的「主動權和主導權」。
2020-03-10
立委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外界對他的改革有不小期待。江啟臣被視為國民黨的「本土派」,和民進黨具有許多共同的「政治基因」,因此兩黨建立良性的「和平競賽」關係,作者認為問題不大。
2020-03-09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教授(Paul Krugman)最近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效應撰文指出,「將病毒政治化,比病毒本身更可怕。」面對人類社會的公敵,病毒改善了中共與美國,以及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但卻讓兩岸關係迎來危機。
2020-03-06
一向特立獨行的菲國總統杜特蒂透日前露出一項警訊,假設中美對立,東協十國中有七國可能選擇中國作為盟友,就連日韓也試圖加強與中共關係,對美國而言是一記警鐘,同時,台灣幾乎成為美國在亞洲最可信賴的朋友。
2020-02-18
評估疫情對中共政治權力的影響,很重要,但那是屬另一個範疇,而非現實必須考量的問題。防範肺炎病毒擴散不易,難道中共政治有變,臺灣就能置身事外?臺灣沒有任何幸災樂禍的理由。
2020-02-11
我們不願見到一場武漢肺炎,會演成全球「反華大合唱」的局面。期待兩岸針對非傳統安全議題,先展開對話和合作。在此之前,臺灣內部先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機制。
2020-02-07
中國爆發武漢肺炎危機,網路上開始出現質疑政權危機處理不力的聲音。中國除存在中共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祟、地方官員刻意隱瞞疫情等問題外,也有人將矛頭指向習近平。學者趙春山爭贊習近平本次處理算是「劍及履及」,但發生眾人「敢怒不敢言」,則為打貪的副作用。
2020-01-30
蔡英文2002總統大選大勝,但隨著連任後內外所迎來的挑戰,蔡英文只能高興一晚。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提供精闢分析,從中美競爭、中共對台政策,講到美牛進口政策。面臨外部挑戰,趙教授建議政府當務之急為團結內部,修復連年選戰所造成的內耗。
2020-01-16
接近臺灣總統大選,兩岸關係牽動臺海形勢,逐漸成為美國智庫人士關注的話題。不可否認,有候選人刻意把兩岸關係和認同問題掛勾來炒作族群意識。但這都屬於選戰的「戰術層次」。
2019-12-09
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指稱,蔡英文總統把兩岸關係搞壞後,才說要「顧主權」,讓臺灣成為美中角力的戰場,「非常不道德」。
2019-12-02
如果民進黨政府不接,則蔡英文所提「顧主權」、「守民主」的選戰訴求,就難以自圓其說。因為,「顧主權」就不能放棄司法審判權,「守民主」就不能脫離法治。
2019-10-22
G20大阪峰會落幕,其中的壓軸戲是川習會,結局看來是雷聲大雨點小,讓全球所有的「利益攸關者」,都因此鬆了一口氣。川普會後承諾暫不加徵新關稅、允許華為購買美國企業設備;習近平則同意增購美國商品和農產品。
2019-07-03
臺灣彰顯民主社會及自由等價值,在美國優先的考慮下,對川普而言並無吸引力。任雪麗的說法,值得我們在和川普政府打交道時,銘記在心。畢竟,國際政治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2019-04-18
韓國瑜出訪,政府拿法律規範來善意提醒,也是應該的;但為什麼大家不在行前好好溝通一下,而是選擇在行程中不停放話?看來像是球場上的緊迫盯人,對自己的地方行政首長,竟然如此缺乏信心。
2019-03-25
所謂「和平不到最後關頭,絕不放棄和平;戰爭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戰爭」。兩岸有識之士多年來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就是「化干戈為玉帛」,以實現兩岸最後的和平統一。
2019-01-02
兩岸長期分治,雙方存在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是很自然的事,只要認知「兩岸一家」,親或不親都沒有關係。一家人離開久了當然就不親了,多多走動、常常交往,自然就會親了。
2018-12-26
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台灣無法擺脫與大陸的經濟相互依存關係。不知道蔡總統交付張忠謀任務時,有沒有思考這個「以經促政」的問題?
2018-11-19
這個月底的台灣「九合一」選舉,只不過是一埸地方選舉,受影響應該只是台灣政治板塊的移動而已;如今卻搞成「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連美國老大哥都出來講話了。
2018-11-12
在極權國家,政策則是跟著領導人權力的起伏走。習近平没有選舉的壓力,他考量的是執政權力,即推出的任何政策,都不能影響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如果習對中美貿易衝突的立埸軟化,也可看成是進行一場戰術性的退卻。
2018-11-05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也必須以對美軍購來展現「自我防衛」的意志,但不同的是,日韓有條約提供它們安全保障;台灣呢?只有依靠美國口惠所釋出的善意了...
2018-10-26
對岸堅持因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所以關閉了兩岸所有的協商管道。如今,對岸是否願以改革開放共識做為「經濟基礎」,重開兩岸的協商大門?不可否認,目前兩岸形勢已發生變化,兩岸協商還能「先經後政」?或是必須改為「先政後經」,或是「政經並行」?這些問題值得兩岸執政當局深入思考...
2018-10-23
美蘇冷戰首先是一種政治制度、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遏制和對抗,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故而冷戰的形式表現為兩個集團的對抗,在經濟上則幾乎斷絕來往,軍事上是代理人戰爭和直接的對峙。中國大陸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2018-10-15
如果「探索第三選擇必將成為中美之間的唯一選擇」,那兩岸關係是否有第三選擇空間?對岸雖強調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但卻跳開台灣執政當局,而把談判對象轉向外力第三方......
2018-10-12
民進黨政府是以理性的態度看待潘斯的演講。府方對潘斯表達感謝之意,是因為美國重視臺灣的戰略地位,並肯定台灣堅守民主理念。筆者認為,台灣可運用潘斯的對我「示好」,進一步深化台美之間的合作關係......
2018-10-08
沒有硝煙的戰爭,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因中共官媒在美國報紙刊登廣告批評他的貿易政策,憤而指控中共干預美國選舉。中國代表東方儒家文明vs.美國代表基督教文明,是否造成文明衝突?孔子學院被賦予外交任務,外界對中國銳實力感到疑懼?
2018-10-01
從中共的角度看,中美貿易摩擦會是一場長期的鬥爭,故須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中共此時公布白皮書就有穩定民心的作用,習近平面對美國手中的台灣牌,要如何做出準確評估?如何做出戰略調整?
2018-09-27
日前俄國舉行冷戰結束後最大規模軍演「東方─2018」,共軍聯合演練。中俄發展軍事關係,也都為各自保留了餘地。中共不願因此激怒北約集團國家;俄羅斯也必須考慮中國周邊鄰國的態度,如越南及印度等。但中俄加強關係可以對外展現,它們在國際社會不是孤立無援,光是這點,就足以讓川普「挫咧等」!
2018-09-20
中華代表團在今年雅加達─巨港亞運表現優異,全團共贏得17金、19銀、31銅,在45個參賽國中排名第7。據說蔡英文總統在代表團行前已做出承諾,如中華健兒在比賽中締造佳績,將在代表團搭機返國時,派出戰機升空迎接。有人說「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但事實證明,體育和政治也是無法劃清界線的……
2018-09-03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於9月3日至4日舉行。兩岸在非洲的外交競賽,可用「風水輪流轉」來形容。當中共60年代在非洲高喊「革命情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一些非洲國家因擔心中共的「暴力輸出」而遠離北京;台灣則適時施以援手,運用農耕外交、醫療外交等方式,在非洲地區打下了大片江山……
2018-08-31
蔡英文總統才結束她的「同慶之旅」,對岸就忙不迭地又挖走台灣在中南洲的邦交國薩爾瓦多。中共無法對美國口出惡言,只能「柿子挑軟的吃」,拿民進黨政府出氣。中共強調「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最近接二連三推出多項惠台措施,但所有努力都會因外交孤立台灣而大打折扣。
2018-08-21
針對課綱修改的決議,對岸已用「數典忘祖的作法」嚴厲詞句來形容,並警告會「遭到更加強有力的遏制和打擊」。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說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從未說過「中國人不打外國人」。我們應正視兩岸因文化和民族認同危機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這絕對可以避免。
2018-08-20
面對中共的拒談,加強台美關係,幾乎是台灣「沒有太多選項」中的一個最佳選擇。因此,這次「同慶之旅」陳菊在美國的行程安排,其意義更甚於蔡總統的穩固邦誼。而蔡陳二人藉此分進合擊,更有可能產生「出口轉內銷」的效果,為民進黨的選情加分。
2018-08-13
最近西方媒體對於習近平「權位不穏」的揣測此起彼落。如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即在日前撰文表示,中國日益強大,習近平的權力己超過毛澤東以來的中共歷任領導人,並在世界舞台極具影響力;但在中共內部,對習領導地位表示不滿的人,卻是與日俱增……
2018-08-10
在兩岸和解的時期,像「兩岸通水」這類事務性問題,只要授權雙方「海協會」和「海基會」,經由協商就能處理。但因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單純的民生問題也就變成了複雜的政治問題……
2018-08-06
這次三台會最受矚的莫過於周志懷提出「和平協議時間表」概念。周在去年三台會上提出「統一時間表」的說詞後,有人把他從「鴿派」歸類為「鷹派」,而這次被台灣媒體形容他變成「務實派」。門派先放一邊,值得關心的是他重提這個概念的時機和動機。
2018-07-31
三台會日前登場,中國認為國民黨自己必須有反制之道,強調中共只是就事論事,不會介入台灣的內部選舉。看來經過台灣幾次政黨輪替之後,中共已經不再從國共關係或民共關係來思考兩岸問題,而是決定以中共本身的對台政策,來處理它眼中的「台灣問題」……
2018-07-30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日前在北京受訪時表示,台灣問題是影響中美關係的根本原因,而非貿易問題。美國夾在中台之間,北京透過華府對台北施壓,台北則依賴華府對北京抗壓。而台灣也有不是被指「親中賣台」就是被控「挾洋自重」的窘境。三方困局,該怎麼化解?
2018-07-18
2013年以來,兩人的第四度會面。雖然連戰強調他是以個人身份訪陸,但無論就時機和整個行程安排來看,我們都不能忽視連戰此行隱含的政治意義。為什麼習近平要主動邀請連戰往訪?就像大陸網友所說,「看樣子是習大大有重要的話要講」。
2018-07-13
中美這一起關稅風波,還有更深一層的政治意涵。川普選前即提出「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口號,面對的唯一挑戰,就是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臺灣處境艱困,面對中美競合關係的變化時,執政者更應精打細算,追求國家利益的極大化。
2018-06-20
千呼萬喚始出來,全球矚目的「川金會」,終於本月十二日在新加坡隆重登場。由於兩位主角未照戲碼排演,導致這齣大戲會前已出現「未演先轟動」的盛況。川金兩人應是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坐上了談判桌。
2018-06-13
川金會的開幕,從中共的角度上來看朝核談判達成北韓停核而非棄核的結論,才是符合北京當下的最佳利益;但無論「川金會」能否產生具體成果,中共都必須扮演「利益攸關者」的角色。
2018-06-11
安鋒山認為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應一起比賽看誰更「愛臺灣」,這樣能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選擇。筆者趙春山認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相信兩岸在經過「和平共存」和「和平競賽」的階段後,終會「和平過渡」到兩岸統一的目標。
2018-06-01
「川金會」可說來的快,去的也快,真正應驗了「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領導人的一句話」。其實,朝核談判的瞬息萬變,關鍵在於美和北韓之間的嚴重「戰略互疑」;北韓採取的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的策略,希望分階段的無核化步驟,並能集中全力發展國內經濟;但美國要的是北韓必須實施「完全、可查驗和不可逆轉的」無核化措施。
2018-05-25
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會面,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但即將召開的「川金會」,才是真正驗證「文金會」成果的一項指標,會對朝鮮半島的磨合過程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8-05-11
「文金會」在雙方發表《板門店宣言》後,順利劃下句點。期待藉這次兩韓謀和的氛圍,民共執政當局也能大膽踏出「談判代替對抗」的第一步。既使是小小一步,也比原地踏步好。
2018-04-28
中共4月18日在福建沿海實施實彈射擊操演前,兩岸就已透過高空喊話,先行展開了一場「宣傳戰」和「心理戰」。我們不應低估中共軍演的政治意涵,如何能在賴蔡的「言」、「行」之間做出區隔,就看中共執政當局的政治判斷了!
2018-04-18
安倍晉三日前建議兩岸領導人可直接對話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蔡習會」是可能的,因為既能讓蔡英文維持良好的兩岸關係,又能讓習近平有重大政績。但解鈴仍需繫鈴人,蔡政府須確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且雙方要能求同存異,才能達成共同的理解。
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