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關稅海嘯」 精心預謀還是戰略執行混亂?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認為這場「關稅海嘯」其實更像川普僅有戰略缺乏規劃貿然發動的鬧劇,而非精心為某一國家設計的圈套,也希望以此不同觀點與讀者分享。

▲▼ 美國總統川普 。(圖/路透)

▲美國如今的結構性弊端是製造業空洞化,所以「關稅海嘯」的底層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是逼迫域外製造業回流美國 。(圖/路透)

●汐澪/政治學家、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

近日,雲論刊載了一篇由整體經濟學家吳嘉隆撰寫的文章,文中認為「原來川普關稅確實就是針對中國而來,而且引誘中共報復,或者說,中共的報復完全是期待中的事」,並強調「川普2.0原本就想把對中國的關稅加到百分之百以上,那要怎麼操作呢?他一開始用對等關稅的名義,給中國的是34%。然後,從34%一路加到125%」。

換句話說,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美國透過「關稅戰」為大陸設計圈套。但實際上,無論立場問題(親中或親美),這一觀點都相當少見,而且從實際情況出發存在諸多疑點。

「關稅戰」3個疑點 暴露的是川普「戰略執行模糊性」

第一,不言而喻,美國如今的結構性弊端是製造業空洞化,所以「關稅海嘯」的底層邏輯在很大程度上是逼迫域外製造業回流美國。那麼在這個觀點之下,才能引申出川普透過「關稅戰」鞏固共和黨基本盤,優化產業結構與實現競選政策中的就業崗位提供。

以此我們就會發現,大陸雖然在產能上名列前茅,但並不等於全球製造業都在大陸,這意味著想要解決美國的結構性問題,僅僅透過「關稅戰」圍堵大陸顯然不切實際。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川普的目的是以「關稅海嘯」來圍堵大陸,那麼實際操作也應該是建立一個由歐日韓和其他親美發展中國家形成的貿易小圈子來孤立大陸,在圈子內的國家可以實現正常貿易,而圈子之外的國家則採用高關稅,才能符合吳嘉隆專家文中所述的想法。但顯然川普並沒有這樣實踐,同時類似招數美國過往也嘗試過,但無疾而終。

第二,4月12日,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據白宮內部消息指出,川普如今更希望北京方面主動聯繫釋放善意,這句話隱含著美國已經在嘗試尋求台階,但只是希望陸方先下,而非美方先下的困局。

如此來看,也很難認為這場「關稅海嘯」是美方事先設計好的陷阱。倘若如此,川普應該在如今的時間點老神在在,樂見陸方一步步進入陷阱,而不是互相找台階下,豈不是幫助陸方解套?

第三,美方以圈套設計中國大陸,即使是逢場作戲也沒有必要完全得罪其他國家,落個千夫所指的境地。

最典型的是歐盟。「關稅戰」剛起,川普便將矛頭對準歐洲,當時歐洲國家分歧極大所以有意與美國講和。但川普不僅置若罔聞且要求歐方購買3500億美元的能源以平衡逆差,以至於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坦言歐盟的妥協未能換來對等尊重。而後才有4月9日,歐盟加徵25%關稅的反制措施。

所以,如果整場「關稅海嘯」的重頭戲是針對大陸,那麼美國根本沒必要將老盟友歐洲「戲弄」到如此尷尬的境地。

綜上,我認為吳嘉隆專家在文中所提之觀點「原來川普關稅確實是針對中國而來,而且引誘中共報復」很值得商榷。事實上,整個「關稅戰」暴露的恰恰是川普上任以來的一個重要問題---「戰略執行模糊性」。

川普困境 徒有想法、缺乏方案

這個觀點來自於華府智庫對川普執政過程中容易陷入「戰略外交投降」的評論。同時,我在《中國時報》發文時將此問題進一步解釋為目的(底牌)明確,但缺乏有效的執行步驟,最終導致戰略流產的問題。

我們知道,美國歷史上常用的對外策略就是「胡蘿蔔加大棒」,也就是如果對方同意預期結果,就提供給對方有利的條件;如果對方不同意,就威脅對方要付出代價。那麼這項策略的實現就涉及兩個關鍵步驟,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目的),以及擬出配套的計畫來推動(方案)。

然而,川普的困境就在第二步,即徒有想法,缺乏方案。

在調停整個俄烏衝突期間,川普的目標就是盡可能結束衝突,讓美國減少對歐陸的安全責任,卻又從中獲得好處。這與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前資深副總裁林賽(James M. Lindsay)分析的「川普一直不太關心美國是否參與世界事務,而更關心美國從這種參與中得到了什麼」相當一致。

但問題在於,達成這樣的目的必然需要細緻談判,時間規劃,更需要評估達成目標後的結果。同時,川普在調停俄烏戰爭之前,白宮並非沒有做出規劃,而是提出了4項條件:

1. 借助歐洲部隊監督停火。

2. 不能放棄烏克蘭加入北約的議題,但可以延後。

3. 非法律意義上的烏克蘭領土讓步。

4. 不排除談判失敗後,軍事援助持續加強。

如果依照這些方案執行或許已經大功告成。

▼調停整個俄烏衝突期間,川普的目標就是盡可能結束衝突,讓美國減少對歐陸的安全責任,卻又從中獲得好處。(圖/路透)

▲▼烏克蘭總統統當選人川普。(圖/路透澤倫斯基和美國總)

然而川普正式介入時,便將一切拋之腦後,變成簡單粗暴的先威逼歐洲多國增加軍費開支,給出了必須上升到GDP5%(即使美國自己也很難做到)的條件。後又與澤倫斯基在媒體前呈現了一出大吵大鬧的世界奇觀,卻隻字不提任何安全保障。

前倨而後恭政策搖擺 有俄烏戰爭調停的虎頭蛇尾

歐洲見美國態度強硬,也沒有自亂陣腳,反倒是出台政策制定防務藍圖,設定「國防專員」,強化軍工研發與生產能力,甚至計劃組建屬於歐洲的快速反應力量。而俄羅斯也見縫插針,提出烏克蘭想停火必須接受「完全放棄外國軍事和情報援助」這樣的苛刻要求。

於是,川普猛然發現歐洲推動國防一體化很可能架空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而普丁從他毫無章法的調停過程中找出許多漏洞步步緊迫。無奈,白宮只得逐步恢復對烏的軍事援助,還聲稱與澤倫斯基修復了關係,表明不會放棄烏克蘭,至少目前不會。

這種前倨而後恭的政策搖擺,暴露的就是執行戰略時缺乏規劃導致的「戰略執行模糊性」,也使得美國對整個俄烏戰爭的調停虎頭蛇尾。

無論說的多麼好聽,白宮的目標依舊是按照川普的設想重組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方向與力量。但在落實這個想法到具體步驟時,卻簡單的變成川普派人隨便算出「對等關稅」,然後放之四海就草草了事。

於是,「關稅戰」剛開打,中國,歐洲,加拿大等便奮起反擊,其他國家也多有不滿,使得美國以一己之力抗全球成為現實,也讓白宮內外倍感壓力。正如美國《大西洋月刊》所述「川普也許瘋狂,但還沒瘋到敢賭上一場全面性的全球經濟崩潰」。這樣便有了4月10日白宮政策突然轉向,暫緩徵收一些國家「對等關稅」。

同時,這一轉變恰恰暗示了,在沒有合理規劃的前提下,短短兩天川普就從想要威逼全球的「意氣風發」,修正到對一些服軟「關稅戰」的國家採取服從性測試,而未服軟的國家,又想互相給個台階進行談判的想法。那麼,白宮近期釋放了大量前後矛盾的政策就不足為奇。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場「關稅海嘯」其實更像川普僅有戰略缺乏規劃貿然發動的鬧劇,而非精心為某一國家設計的圈套,也希望以此不同觀點與讀者分享。

▼這場「關稅海嘯」其實更像川普僅有戰略缺乏規劃貿然發動的鬧劇,而非精心為某一國家設計的圈套。(圖/路透)

▲▼中美關係,美中關係,2019年6月29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期間,美國總統川普出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雙邊會晤。(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