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台灣時間4月10日凌晨宣布,為響應數十個國家的提議,暫時不提高對等關稅90天,再度引發金融市場大波動。(圖/路透)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川普上任後,大張旗鼓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其中徵收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成為其貿易談判的利劍。外界普遍認為其目的在於重振美國製造業、削減貿易逆差。然而,觀察其時機與金融市場反應,川普其實另有盤算,即藉由對全球市場施壓,觸發股市動盪,以壓低美債殖利率,進一步逼使聯準會(Fed)降息,藉此舒緩龐大債務的利息負擔。
華爾街投資家彼得·希夫 (Peter Schiff)認為,「川普試圖通過製造衰退來降低利率的計畫已經失敗,如果不撤回關稅大棒,將引發比2008年更嚴重的金融危機」。有道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不料,川普在台灣時間4月10日凌晨又突然宣布,為響應數十個國家的提議,暫時不提高對等關稅90天,再度引發金融市場大波動。究竟,川普的這種策略能否奏效,頗值討論。
美債危機 不可承受之重
美債問題由來已久,美國最新國債鐘顯示(截至2025年4月8統計),國債總額已突破36.7兆(美元,下同),為2023年GDP(27.3兆)的134.4%。聯準會多年來維持寬鬆政策,在2022年後轉向升息抗通膨,使得新發行的美債利息成本大幅上升。財政部每年需支付超過1兆美元的利息,這不僅擠壓其他預算項目,也讓外界對美債可持續性產生疑慮。
因此,如何壓低殖利率、降低融資成本,成為總統與國會難以迴避的問題。財政部長葉倫早於去(2024)年底致函國會領袖,警告美國最快將於今年1月中觸及債務上限。她呼籲國會儘速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否則財政部將被迫採取「非常措施」,以避免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情況。美國國會於1939年首次設定450億債務上限,迄今已提高債限逾百次。
根據2023年通過的「財政責任法案」,聯邦政府的債務總額不得超過31.4兆上限,期限至2025年1月1日止。若之後國會若未能提高舉債上限,美國政府將有主權違約之虞。國債占GDP比率過高,恐引發債務違約的擔憂。根據美國財政部統計,今年到期的國債規模高達近4.9兆,債務利息成本約占GDP的3.4%,這也是1940年有此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據統計,聯邦債務迅速累積,加上該債務的利率(相較於過去10年左右)上升,導致聯邦政府的借貸成本提高。事實上,截至2025財政年度的前5個月,國債利息支出已達3,960億,明顯高於往年。
屆時,勢必透過「借新還舊」的方式償還到期的國債和利息,如果利率處於相對高檔,再融資成本勢必攀升。因而,川普擬逼聯準會降息及讓美債殖利率下降,其來有自。
殖利率變化大 難持續下降
債券殖利率不是單靠市場恐慌就能永續壓低的工具。長期來看,美債利率受到經濟基本面、預期通膨、與信用評等影響。若對美國償債能力產生疑慮,即使降息亦難壓制殖利率。且過度操弄市場預期,可能導致債券市場動盪、拍賣失利,最終反傷美元與國債信用。因此對等關稅雖可能短期內創造有利利率條件,但難以作為解決美債問題的長期解方。
4月2日,川普宣布的等關稅後超乎各國預期,不僅助長避險資產買盤,也加深經濟衰退疑慮,促使更多交易員押注聯準會(Fed)今年可能降息4次之多。基準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繼3日盤中短暫跌破4%後,4日進一步跌破3.9%,跌至3.888%;對Fed利率政策敏感的2年期殖利率同步降至3.498%;5年期殖利率跌到3.6600%。以上殖利率全面跌到6個月來最低水準。
然而,在川普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引爆市場劇烈波動之際,部分投資人就連風險極低的資產也開始賣,轉而持有現金。造成美國公債連日大跌後,58億美元的短債標售需求疲弱,加上避險基金進行「基差交易」,持續快速撤出這個熱門的避險操作,使拋售壓力加劇。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於4月8日大幅上揚11個基點至4.3%,:顯示,美國公債非但未能扮演避險角色,而且突然失去避風港的吸引力。
▼在川普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引爆市場劇烈波動之際,部分投資人就連風險極低的資產也開始賣,轉而持有現金。(圖/路透)
中國大陸持續減持美債
另一方面,日本與中國大陸自2000年以來,一直是美債前兩大持有國。但數據顯示,這兩大債主基於匯率政策的轉變與「去美元化」的外交戰略,近幾年逐漸降低對於美債的持有。尤其,中國大陸的美債持有量在2011年中創下1.315兆的最高紀錄,但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自2022年4月的持有量開始低於1兆;2023年10月,持有美國國債約7,696億,較前1個月減少85億美元,連續7個月下降,並達到自2009年5月以來的最低點。
2024年6月:持有量增加至7,802億,較5月增加119億,這是該年第2次增持。 2024年9月:持有量下降至7,720億,較8月減少26億,連續第3個月下降。2024年12月,持有量進一步降至7,590億,較11月減少96億,全年有9個月呈現下降。總的來說,從2023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中國大陸持有的美國國債減少了約1,106億。
目前,美中貿易大戰開打,有美國財經網站Zero Hedge報導,中國大陸最近拋售500億美元美債,保留現金水位,因應關稅大戰。倘中國大陸真的以拋售美債做為對抗籌碼,則美債殖利率則會持續上升,讓川普難以達成目的。
聯準會主席維護獨立性
川普早在第一任期就曾多次施壓聯準會主席鮑爾,但並未得逞。此次,川普揮舞關稅大刀,推動「對等關稅」政策造成全球股市血流成河。聯準會主席鮑爾就警告,川普的政策可能導致通膨持續升高、經濟成長放緩。對此,川普於4月7日再次呼籲聯準會降息,還說不存在通貨膨脹。
坦然言,聯準會理論上具有高度獨立性,應不受白宮政策直接影響。然而歷任總統皆曾以公開或暗示方式施壓聯準會,川普更直接批評主席鮑爾「不懂降息」。從歷史觀察,若經濟或市場動盪夠大,聯準會確實會調整貨幣政策方向,因此川普透過製造壓力以引導聯準會降息,並非無效。但這樣的方式是否會破壞聯準會的公信力,反而造成市場更大的不穩定,是必須衡量的風險。
持平而論,川普藉由對等關稅壓低美債殖利率、迫使聯準會降息的策略,雖有短期市場效應,但若視其為解決美債危機的主要手段,則過於簡化。
關稅大戰可能引發的通膨、報復性關稅、地緣政治衝突、以及美元體系信任受損等後果,將抵銷其所帶來的利息壓力紓解效應。美債問題的根源仍在於財政赤字與政策失衡,若無結構性改革,即使市場被短期操控,亦無法解決長期風險。因此,對等關稅作為策略手段值得警惕,但其作為「解方」的定位,恐怕是一場政治豪賭,而非經濟理性選擇,最後將失敗作收。
▼聯準會警告,川普的政策可能導致通膨持續升高、經濟成長放緩。(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持平而論,川普藉由對等關稅壓低美債殖利率、迫使聯準會降息的策略,雖有短期市場效應,但若視其為解決美債危機的主要手段,過於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