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挽救連年下滑的人氣,SBL今年打出「主場週」策略,由體育署補助SBL300萬、各隊各100萬的行銷費用,希望給球迷優質、具吸引力的看球環境。(圖/記者魏立信攝)
「運動行銷」是門特別的學問,每個人對運動行銷的理解、成功的定義都不相同,每個老闆和專業人士對於運動行銷的執行方式、創意度也各有不同,難論對錯。找到最合適台灣體育產業的文化、生態和市場的「運動行銷」模式,培養球迷、建立品牌、創造形象和聲勢,才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SBL超級籃球聯賽荒蕪了14年,靠天吃飯14季,前3、4個賽季的總冠軍系列賽,雖曾創造一票難求的盛況,但過去10年SBL整體產業不斷下滑,從顛峰單季2,600萬的票房,掉到現在只剩下一半,電視收視率也下滑一半,足見SBL在行銷和品牌形象建立上漏洞百出。
2017年體育署跳下來關心,中華籃球協會也要求7隊從這個賽季開始,必須認養一個「主場週」,全面行銷、打造品牌、做好服務,藉以帶動籃球產業聲勢,目的就是希望能「把籃球迷找回來」,讓「籃球迷可以感動和喜愛」。
▲若沒有重新打造SBL與各球隊的品牌形象,僅辦個每週一次的嘉年華會,不但成效有限也浪費人力與資源。(圖/記者魏立信攝)
為了重新做好運動行銷、建立品牌、培養球迷、做大市場,目前各隊這套提供吃喝玩樂、搖旗吶喊,甚至買票大動員的做法不能說不行,因為多少都會創造聲勢,引起關注。但我只能說,這太落伍了!由此可見SBL對運動產業的理解和熟悉度,真讓人看了直搖頭。
球賽提供球迷吃喝玩樂、點點煙火,炒熱比賽氣氛,這原本就是運動賽事行銷、服務球迷要做的基本功,以前完全沒有人做,現在卻要求各球團認養主場,但這些都只是基本面不是嗎?
運動行銷的目的,就是打造品牌,引起共鳴和喜愛,進而形成一個更大、更好的市場。但基本上產品要好(比賽要精采好看,競爭要激烈)、要有球星(不斷塑造球星)、形成文化(球團和籃球文化都要健全),再搭配社區服務、深入校園、長期耕耘,與青少年、公司團體進行更多的互動,用專業和激勵人心的形象,爭取社會、媒體和球迷的普遍認同,如此才能創造喜愛和關心。
以ABL東南亞職籃聯盟的「寶島夢想家」為例,他們在彰化主場運用視覺創意營造讓人嘆為觀止的形象和球隊氛圍,贏得一片激賞,也讓他們有個不錯的開始。儘管目前「夢想家」的球賽內容和品質,以及球星的塑造、球隊文化的建立都非常掙扎,但這才是一支球隊該有的生存競爭,更是職業運動最現實要求。
▲寶島夢想家隊不僅營造主場館的整體視覺,也培養專屬啦啦隊,並為比賽準備了一系列的開場、中場節目,讓球隊文化透過不同媒介傳遞。(圖/寶島夢想家提供)
SBL不可能像中華職棒4隊那樣,找個縣市認養主場,砸錢改造、維護,創造一座棒球主題樂園,每個球季好好經營,玩個60場主場,讓球迷或公司團體都能來這裡感受棒球賽式的樂趣。因為SBL的「主場週」每隊至少要砸200~400萬元,但結束後就得拆除、搬離不留痕跡,一整年下來其他51個禮拜球隊也不能做些什麼。不是不能做,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我還是覺得這種運動行銷思維和戰略非常愚蠢。
SBL亟需進行的,就是建全聯盟機制和總體行銷,打造品牌與市場形象。然目前許多基礎建設百廢待舉,聯盟也毫無執行力,各隊卻拚命砸錢,搖旗吶喊、放放煙火,幾天後就什麼都沒了,如此投資,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和市場趨勢,更不用說成果有限,甚至可能徒勞無功了。
好文推薦
●李亦伸,資深體育記者、評論員,電視NBA、籃球專業球評,《運動內幕》網站負責人,個人臉書《李亦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