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新聞媒體,終點站快到了

▲▼facebook,臉書。(圖/Pixabay)

▲臉書2018年的變革,勢必將影響所有新聞媒體的社群運作,且更有可能讓導流集中大媒體言論市場。(圖/Pixabay)

文/張約翰

臉書創辦人馬克祖伯格1月4日在臉書貼文宣示了他的2018新年新目標,具體提到3個待改善的問題:仇恨言論、政府干預,以及使人們花在臉書的時間能有正面效果。第三項值得新聞媒體密切關注。

其實從2009年起,祖伯格每逢新年都會訂一個該年要完成的目標,比方跑遍美國各州、跑步累積365英里、學中文等等。2018年的新目標卻沒有那麼個人化,而是大規模改善臉書目前在政治、社會領域發生的問題。正如他回顧2009的新年目標:奠定臉書永續商業模式,2018的新年目標再度回歸到臉書。

花時間上社群媒體有意義嗎?

在祖伯格這則貼文前不到一個月,臉書的研究主任金斯伯格(David Ginsberg)以及研究員伯克(Moira Burke),就在自家新聞發布網站貼文探討:在社群媒體上花時間對我們是好是壞?(Hard Questions: Is Spending Time on Social Media Bad for Us?)

這兩位都是學者,整篇文章就像是論文的文獻探討。他們列舉了正反兩方面,整理如下。

反方:消極的刷動態牆會讓人感覺更不好。密西根大學的實驗發現,只是刷動態牆的學生,和在臉書上貼文或與書友交談的學生相比,情緒比較差。聖地牙哥加大和耶魯的研究則發現,點開轉貼連結的次數達平均值4倍,或點讚次數達平均值2倍的人,心理健康低於平均值。雖然原因尚不明朗,但研究人員假設,看別人的貼文可能導致負面的社會比較(Negative Social Comparison),因為他人貼文常常是在炫耀。另一種看法是網路占據原本的親身社交互動。

正方:臉書研究人員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共同舉行的研究發現,收發訊息、回應以及貼文較多的人,社會支持感、沮喪感、孤獨感都較有改善,與好友在線上交談的效果更明顯。其他經過同儕審查的歷時研究與實驗也有類似發現,在臉書上活躍互動有正面效果。康乃爾的一項研究發現,讓有壓力的學生刷自己的動態時報(Profile)5分鐘,與刷別人動態時報5分鐘的對照組比較,自我肯定上升。康乃爾的後續研究讓實驗組學生處於考試結果不佳的壓力下,給他們選擇上臉書、YouTube、聽線上音樂或玩線上遊戲,發現選擇臉書來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人數是對照組的兩倍。

金斯伯格與伯克的結論:是好是壞,要看你怎麼用臉書。不知道新聞媒體同業先進看出蹊蹺沒有?

也許新聞會從動態牆消失

先是臉書研究人員在官方新聞網站拋出議題,表示基於人際關係的社群媒體互動較有利於用戶福祉,反過來說,瀏覽動態牆上品牌與新聞媒體專頁的貼文、點連結導流出去,就不在增進用戶福祉之列。接著,祖伯格又把增進用戶正面體驗當成2018新目標。對照前一年臉書在6個國家進行從動態牆移除專頁貼文的實驗,雖然臉書事後表示並沒有打算全面實施,但以上跡象顯示,一個回歸到親朋好友親密互動的動態牆,可能就是臉書的新目標。

且容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樣做不只為了增進用戶的福祉與心理健康,還讓品牌與新聞媒體必須加強在臉書投放廣告預算。將專頁完全隔離在動態牆外,當然不符臉書這個企業的利益,所以用戶將來應該還是會在動態牆上看到專頁貼文,只不過專頁經營者很可能必須付費才能讓貼文在動態牆上露出,沒有預算的只好到叫做「探索」(Explore)的隔離區去坐冷板凳。

專頁貼文付費才能在用戶動態牆出現,對臉書的好處包括擴大收益、避免假新聞爭議、增進使用者福祉(也許)。但對新聞媒體而言,這代表了增加更多的社群預算、更差的導流效果、更集中於大媒體的言論市場。

也許新聞媒體下車的時間到了。

好文推薦

台灣立報/科技力引導媒體變貌,但內涵始終來自人文力

台灣立報/當媒體遇到中央廚房

台灣立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校園情殺問題依舊無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台灣立報,成立於1988年,以傳播、科技、教育三領域為關注焦點發表評論文章。作者張約翰,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兼任講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