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孫明德/兩強硬幹 台灣怎麼做能獲利?

▲▼面對中美貿易戰升級,在陸台商必須透過加速轉型升級、擴大內銷或轉移生產基地等策略因應。(圖/記者陳政錄攝)

▲面對中美貿易戰升級,在陸台商必須透過加速轉型升級、擴大內銷或轉移生產基地等策略因應。(圖/記者陳政錄攝)

●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美國於24日起針對原產地為中國的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10%懲罰性關稅(明年初將關稅調整至25%)。雖然大陸當局也隨即做出反擊,但由於雙方貿易規模差異較大,中方僅對6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5%到10%的關稅。這是繼7月以來,雙方互課340億美元與160億美元後的第三波攻勢,顯示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

預估美國整體物價走高

在前兩波的攻勢中,川普政府試圖讓美國消費者免受進口稅的直接影響,將關稅主要集中在工業產品上,而非在商場或透過亞馬遜就可以購買到的產品。然就最新制裁清單內容來看,所涵蓋的項目範圍擴大,除了機械、電機與車輛設備零配件外,新增食品類、化學類、紡織類與雜項類產品,如民生用品、服飾、香水、床墊、玩具等。

儘管到目前為止,之前美國對中國所徵收的關稅以及對來自幾個國家的鋼鋁進口關稅並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不計燃料,過去一年的進口價格僅上漲了1.3%,然而,特定產品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加徵鋼鋁進口關稅之後,美國洗衣機價格上漲20%所有家用電器的平均價格上漲了7%。由於美國的民生必需品中,有高達3成的生產基地來自中國,廠商短期內要找到替代的生產基地並不容易,加上明年初懲罰性稅率將上調至25%,對美國民眾或廠商來說,都會造成龐大壓力,未來恐導致整體物價走高。

對台灣半導體影響不大

美中貿易戰再度升溫對台灣的影響為何?就過往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經驗來看,美國曾針對日本紡織、鋼鐵、半導體等發動關稅制裁,結果讓日本部份的產能移轉到台灣與其他國家,讓台灣從中獲利。再者,就經濟部表示,這波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並未包含手機、筆電、電視、成衣和智慧手錶、藍芽設備等資通訊產品,且台灣半導體的生產基地大多在台灣,中國設廠產能比例不算高,且多為供應當地內需,而非出口到美國,所以主要台廠的供應鏈應不受影響,而較易受損的產業多為在中國布局的台商且最終產品出口至美國者,如網通廠、中低階自行車及零組件、石化產品、工具機和手提包等五大產業,但部分產業仍可望受惠轉單效應。

重組供應鏈避免被波及

整體來看,美中貿易戰對台灣來說不見得只有負面影響,也有可能讓台灣獲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早前曾表明,如果中國採取報復措施,美國將威脅要再徵收價值2700億美元的產品項目,若加計之前所課徵的產品,基本上已經是對所有進入美國的中國製產品課稅,這表示兩岸供應鏈關聯較深的資通訊產品都將無法避免。因此,政府與企業都應正視在美中貿易戰越演越烈情況下,如何重組整個產品供應鏈的問題。

建議台灣可依此轉型成為一個對美出口的「移轉據點」,就企業的角度來看,由於供應鏈重組並非短時間就可以完成,如果台商在全球各地都有生產基地的話,短期可以透過產能調整的方式來降低風險。中長期則可根據產品單價與毛利來決定,針對低單價與低毛利的產品,若非以美國為出口地,業者可維持在地生產,並評估至東南亞設廠的可行性;針對產品單價或毛利較高的產品,除考慮回台生產外,也可考慮在靠近主要市場的地點開設組裝廠,就近服務客戶。

完善投資環境解決五缺

就政府而言,由於過去台灣經濟較倚賴中國市場,趁這次中美貿易大戰,適度轉移生產基地與分散風險並非是一件壞事,且台灣如果要在這場美中貿易戰中減少損失或甚至於轉為受惠,政府就更應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加速解決國內五缺問題,讓企業能夠相信在台灣能有足夠承接轉單的生產能力,而將供應鏈移轉回台灣,而非遷移到其他地方,政府也應擬定具體可行的協助計畫,協助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回台投資,順勢帶動台灣整體經濟。

【美中貿易戰】系列評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