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唐獎分別頒給生技醫藥、永續發展、漢學及法治獎。(圖/記者崔至雲攝)
●作者出朽,苦修樂學,喜讀書,手不釋卷;喜思考,行萬里路;愛史學、愛哲學、愛藝術,遊走於三岸四地,出入於全球實務與理論,而好發肺腑之言。
唐獎(Tang Prize)最近剛剛成功地完成第三屆頒獎,絕對值得慶賀。但唐獎為什麼值得慶賀?是不是還有些什麼地方可以考慮改進?
就大歷史和大環境來說,我始終感到唐獎意義深遠。台灣基於歷史、地理、文化、政治和經濟等等原因,薈萃涵容中華與世界多元文化,所以而提煉出這樣一個大器不凡的學術獎。台灣應該好好珍惜;唐獎、台灣與世界要做到相互學習和交互輝映。
唐獎含意深遂致遠。唐獎面對當前社會發展,以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涵養,要求從新視野與新思維注入實際的行動與思考。好!
唐獎有感於全球化的進步與發展,人類固然享受文明的豐厚果實與科技所帶來的便利,人類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社會道德式微等等考驗。所以,唐獎意在鼓勵世人重新省思永續發展的中庸之道,鼓勵更多有利於地球與人類的重要研究。好!
唐獎不分種族與國籍,遴選出對世界具有創新實質貢獻及影響力的成就者。好!
唐獎發軔於東方思想的沃土,以其文化價值、精神與世界相互調和,並淬聚人類智慧與全球知識,期待成為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以便為世界之美好貢獻力量,展現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好!
唐獎是臺灣首屈一指的學術國際級大獎,由台灣企業家尹衍樑個人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捐助成立,設置獎項包括「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補足諾貝爾獎沒有兼顧到的四個領域。每一個獎項的獎金高達約合165萬美元,曾是全球獎金最高的學術獎。好!
四大獎項領域考究的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需要的智慧,並勉勵時代先驅者以其學說易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共同為世界文明而努力。好!
不說其他,單單說「法治」獎,它的目標是基於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期待建立更為普及與完善的制度,藉以實踐人類及自然之共同福祉。好!
上面評價列出的7個“好”字,加起來是一個沒有保留的“好”。並且,我期待唐獎在發源地台灣給台灣帶出更多的陽剛之氣、更自信、並且更兼容。
▲唐獎頒獎典禮。(圖/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我對唐獎目前只做一個建議,這個建議關乎頒獎典禮的製作美學。
中華文化發展到現代,形式與內容兩方面都被西方攪得失去了自我和自信。可是台灣的可愛,其中之一便是文化人力求努力,要保存和發揚原來既有的好東西。
比方說,唐獎的原創設計概念很好。唐獎識別設計由中英文組成,展現出中西融合的風格。 「唐」和「獎」兩字,像是兩人瀟灑邁開步伐,而英文Tang Prize 字樣向左右延展開來,與上下的兩個中文字,共同形成了勁氣內歛而四方開展的架勢。
但是真心地說,在本屆頒獎典禮,我們還體會不太到這些專屬原創的中西融合、步伐瀟灑、勁氣內歛和四方開展的四個形式識別。我們所能夠體會到的,固然是在內容要求和價值取向上,唐獎的內核識別十分有力,但很遺憾,這次頒獎典禮還不太能看到這四項形式識別在美學意義上的呈現。
頒獎舞台全體都著燕尾服,幾乎毫無例外,這是純西方。
頒獎過程採用的背景是巴洛克時代的貴族音樂,這是純西方。
頒獎禮成現場演奏的音樂是莫扎特的魔笛序曲,雖然音樂從貴族走向民間了,但這還是純西方。
除了漢字書法,西方的符號似乎全盤統治了這場頒獎典禮。
上起漢唐,下至民國,華族一直有著自己精美而得體的服飾。今天在西方音樂界,我們經常看到著名頂級大師甚至在一個全西方的節目中去選擇穿著黑色而質料上乘的唐裝上台演出,並且反應良好。為什麼唐獎不可以?
華族在過去百年也已經發展出融合了近現代西方精華而屬於自己的音樂,台灣就有許多優秀而大氣的本土作品,值得拿出來與世界得獎人分享。為什麼唐獎不可以?
這是一個在台灣舉辦的唐獎,大家穿著燕尾服,聽巴洛克和莫扎特音樂,這些,不是會讓人陷入錯覺:在一個應該已經充滿著文化自信的地方而文化自信竟然缺席?
這個感受或許不盡然正確,但請唐獎參考,請台灣參考,請台灣的製作人參考,因為文化自信很重要。
唐獎是第一流的國際學術大獎,它必須和它所呈現的文化自信相匹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